李冯(左一)正在向患者刘清(化名)解释检查报告的内容。新华社记者刘摄
挂号、预约、会诊、检查、取药……李峰这位“90后”陪护医生的工作,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陪患者走完各种医疗流程,帮助患者解决看病遇到的问题。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稳定肾功能,减少尿蛋白。注意饮食清淡,睡眠充足。”走出诊所,李冯只是向病人刘清(化名)重复了一遍医嘱,就像他的儿子在告诉他的老父亲一样。
其实他们认识还不到一个小时。
“陪诊是个新兴行业,前景广阔”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李冯在看完肾内科门诊后,陪同刘清来到三楼的动态脑电图室。由于刘清行动不便,李冯一只手帮他拿包,另一只手帮他拿。
“我经常莫名其妙的头晕,所以一直想做个动态脑电图(AEEG)检查,但是这个检查要有人陪,而且我平时都是一个人住,所以今天找了个陪护医生,看病期间还能有人陪我说话。”刘清说,这是他第一次预约咨询服务。
李冯今年25岁,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目前正在找工作。业余时间,今年3月开始兼职做医生。
“我有过在医院工作的经历。我见过很多老人不熟悉流程,不知道怎么操作自助机。就医时他们很无奈。正好他们目前有时间,就找了这份兼职。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也能赚点收入,减轻医院工作人员的负担。”李冯告诉记者,医院的导诊服务提供的是共性服务,不可能涵盖所有方面,但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9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亿人,占总人口的18.9%;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2%。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占比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赵红说,现在医院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提高了医院的运营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一些老年人的就医难度。
“如果陪护医生是正规职业,可以有效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医生可以更专注于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而不是陪护或指导,所以陪护医生这样的职业还是很有必要的。”赵红告诉记者。
有需求,就有市场。
“陪诊是一个新兴行业,前景广阔。当他们的孩子在外打拼,父母身体不好,不能及时回来。如果有人能陪父母去医院,他们会更放心。”安徽合福一家陪读公司的运营经理王晖告诉记者。
据其介绍,目前公司有10名全职医生,70名兼职医生,每周约20单,最多时每周40多单。收费标准是:半天200元,全天350元。除了陪伴病人,公司还提供取药、邮寄检查报告等服务。
“把自己当成患者的家属”
很多陪护医生没有加入公司,而是选择单干,高月(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她自己在网上发布信息,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了自己的声誉,逐渐获得了稳定的客户群。
“做这份工作,不能只想着赚钱。你一定要有责任感,把自己当成病人的家人。”高月说,2019年从医学院毕业后,她在社区医院和药店工作了3年。
“我也是在网上看到这份陪护医生的工作
据了解,高月接触的客户中有一半以上是老年人。平时是年轻人下单,老年人看病。很多时候,当他们的孩子忙于工作或无法及时返回时,他们会联系高月,寻求陪伴服务。
“老年人节俭,舍不得花这个钱。有些孩子会让我假装成他们的同事或朋友。”面对这种情况,高月将积极合作。
当然,很多老年人并不知道有陪护咨询服务。不久前,在一次陪同咨询中,高月看到一位老人在看完眼科门诊后迷路了。他不知道去哪里拿药,还在原地徘徊。出于职业习惯,高月急忙上前询问情况,陪着92岁的老爷爷去药房取药,最后送他出了医院大门。
老人一再感谢这位好心人。他不知道高月是“擅自离岗”。高于是上楼去找需要陪护的病人。“幸运的是,病人非常理解。毕竟他出钱,我却去帮助别人。”高月说。
作为服务性工作,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患者来自全省各地,很多老人说话都是方言。来自皖北的高月有时觉得很难听懂皖南方言。
“这时候就需要耐心,多问几次,把病人的意思说出来
问清楚。此外,就诊时,医生讲的话有时稍显专业,而且就诊时间有限,后面很多人排着号,出来后,我们还要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再解释一遍。”高月说,“当然我还会把就诊情况电话告知老人的家属。”“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这是高月朋友圈里出现最多的一句话,她也在用这种方式不断提醒自己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
除了陪诊,有时高月还会代替患者进行问诊。由于疫情或者其他原因,有些患者本人无法来到合肥的医院,他们在网上挂号之后,高月就替他们找到医生问诊。
让陪诊服务“走得更远”
“随着老年人口增多,社会对陪诊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所以很多人都开始加入这一行业。说实话,这个工作的门槛不高,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高月说。记者在她的抖音账号上看到,有不少网友在相关视频下留言咨询如何成为陪诊师。
据了解,我国目前并未将陪诊师纳入职业目录,当然就不存在统一的职业规范。采访过程中,不少陪诊师和医生表示,希望能出台相关文件,对从业机构和人员进行审批或备案管理,规范行业发展,这样陪诊服务才能“走得更远”。
“我觉得应该发展陪诊师的职业,但同时规范化的工作也要跟上,避免出现黄牛、医托。”赵红说。
相关业内人士还表示,陪诊师在服务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患者的信息,保护患者隐私也值得关注。有的陪诊师以“找熟人插队”为卖点,还会影响就医公平。另外,在提供陪诊服务时,陪诊师和患者还应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以防出现垫付的挂号费要不回、没有约上专家号要求退费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