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MFDS)宣布,在韩国一家食品制造加工企业生产销售的“辣椒粉”产品中检出产气荚膜梭菌,责令其停止销售并召回所有相关产品。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产气荚膜梭菌,如何预防。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一种粗短的大型细菌,末端钝圆,无鞭毛和荚膜。因其糖发酵能力强,能产酸产气,故称为产气荚膜梭菌。根据毒素类型和致病性的不同,产气荚膜梭菌有A、B、C、D、E、f六种类型,其中A型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人类疾病,其毒素可引起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C型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坏死性肠炎。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在人和动物粪便、土壤、污水等外界环境中均可检出。食用被大量细菌繁殖体污染的食物可引起食物中毒。
容易中毒的季节:夏秋季气温高的季节较为常见。
容易中毒的食物:主要是鱼、肉、禽等动物性食物。
中毒的主要原因:这些食物加热不完全或生冷食用。
中毒症状:潜伏期约10~20小时,起病急,多为急性肠胃炎。腹痛、腹胀、水样腹泻常见,无发热、恶心、呕吐。
统计显示,在美国,每年由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人数约为25万,其中约有10人死亡,每年的经济损失约为1.2亿美元。在我国,由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报道较少,多为散发病例。但也不可掉以轻心,应加强预防措施。
1.加强对食品加工和餐饮业的监督管理,防止该菌在屠宰、加工、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污染。这是防止这种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
2.加热的肉应该充分加热和煮熟。
3.食物要低温保存,尽量缩短保存时间。
4.未吃完的食物应该彻底加热后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