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北京构建居家养老市场化运行体制

2022-10-11 08:32340

昨天,北京市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在西城广安门内大街正式启动。围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需求,我市提出本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实现养老服务全要素供给、全天候响应、全方位服务、全链条管理。通过服务模式的创新,老人可以一键呼叫,将专业机构的护理服务送到老人家中。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委社工委民政局获悉,今后,本市还将探索不同社区的养老服务模式。为实现养老服务供需的精准匹配,养老服务供需对接平台也将逐步建立,打造全市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本市通过各种创新举措,不断尝试解决大城市的养老问题,走出一条“北京模式”,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加快建立集中的养老服务需求登记系统。

市委社工委、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初步调查发现,目前本市只有1%的在册老人居住在养老机构,99%的老人居住在家中。本市85%的户籍老人重度失能、失智;全市22万多名重度失能失智老人中,85%选择居家养老解决养老问题。不难看出,居家养老问题是养老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居家照顾重度失能和痴呆老人问题是养老工作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基于此,本市对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此次试点主要围绕五个方面:以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为重点,培育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多元化市场主体;以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为重点,创新当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以优质养老服务供给为重点,探索不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模式;以养老供需精准匹配为重点,搭建养老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加快建立全市集中养老服务需求登记制度,建设全市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注重医养融合发展,加强医养结合资源有效衔接,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居家养老市场化运营体系。

据市委社工委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以往的养老服务模式相比,这种全新的创新完善的养老服务模式,实际上是以居家老人的服务需求为导向,特别是着眼于重度失能失智老人专业护理的刚性需求,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为老年人提供市场化、专业化、 规范、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将专业机构的养老服务搬到老年人家中。

同时,这种创新也在寻求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与以往单纯依靠政府推动养老设施建设,统筹养老设施布局的思路不同,此次试点由政府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构建居家养老的市场化运营体系。建立“一体”(即街道养老服务联合体,主要发挥政府作用)、一体(即市场主体所在街道的项目部,负责试点项目的运营管理)、一站式(即依托市场主体入住c

围绕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本市还提出创新本地养老服务模式,核心是解决居家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问题。针对普惠性养老供给不足的问题,拟开展试点,以居家失能失智老人的刚性照护服务需求为重点,支持国有企业联动整合与老年人相关的各类服务资源,形成普惠性养老服务清单,针对老年人家庭养老刚性需求,提供比现有解决方案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可持续可靠的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解决方案。

同时,以优质养老服务供给为重点,今后本市还将探索不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模式,主要目的是引导市区老年人以社区邻里小组的形式留在杨康郊区社区“养老”。未来拟开展试点,支持国有企业盘活“空心村”或待改造培训疗养机构,进行适老化改造,建设涵盖“床、医、护、助、餐、娱”的高品质田园、景观式社区。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中国造”与“中国购”何以同火(评论员观察)
中国好物圈粉海外的方式,越来越多了。今年夏天,中国厂家创新生产的移动分体式空调,安装简单、不用打孔,既契合建筑保护需要,又引领环保节能潮流,让许多原本并不热衷于买空调的欧洲人提高了购买意愿。除了价格实惠、品类齐全,如今的中国制造还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创新。最近,一位美国博主为父亲送上一顶中国制造的太阳能风扇帽,作为父亲节礼物,正在户外烧烤的父亲戴上帽子后开心得手舞足蹈起来。视频发布后在社交平台爆火,助

0评论2025-08-294

3D打印神经支架可用于修复脊髓损伤
科技日报北京8月28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研究团队首次展示了一种突破性方法,将3D打印、干细胞生物学与实验室培养组织技术融合在一起,为修复脊髓损伤带来了新希望。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先进医疗保健材料》。 据美国国家脊髓损伤统计中心数据,该国有超过30万人患脊髓损伤,目前尚无有效手段完全逆转由此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和瘫痪。治疗的主要障碍在于损伤后神经细胞的死亡以及神经纤维难以跨

0评论2025-08-292

医保影像云数据共享路径建设再提速
本报北京8月28日电 (记者孙秀艳)为加快推动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国家医保局全力推进全国统一的医保影像云数据共享路径建设。国家医保局信息显示,在各地医保部门的积极响应和高效协同下,医保影像云数据共享路径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截至2025年8月20日,全国已有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西藏、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共2

0评论2025-08-291

更多医疗机构将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
本报北京电(李洋雪)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的意见》,要求更多医疗机构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切实改善残疾人就医体验。  意见明确,医疗机构要设置符合标准的无障碍标识、无障碍停车位(含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设立低位服务窗口,设置无障碍卫生间。挂号、叫号、缴费等自助公共服务终端设备,具备语音、大字等无障碍功能,或保留现场指导、人工办理等传统服务方式。  意见鼓励医疗

0评论2025-08-291

让呼救者得到更快更专业救治(民生改善在身边)
“你好,广州120,是需要救护车吗?”  一天上午9时39分,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调度员梁雯婷接到了一通特殊的来电。在13秒的通话时间里,电话那头迟迟没有人说话,多次耐心询问也没有回复。“是误拨电话,还是有紧急情况?”梁雯婷内心正疑惑,电话断线了。  梁雯婷立即回拨,多次回拨后,电话再次接通,这次,听筒里传来AI语音播报的声音,反复说道:“你好,我是一名聋哑骑手”“你好,我是聋哑人”。梁雯婷的心

0评论2025-0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