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在西城广安门内大街正式启动。围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需求,我市提出本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实现养老服务全要素供给、全天候响应、全方位服务、全链条管理。通过服务模式的创新,老人可以一键呼叫,将专业机构的护理服务送到老人家中。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委社工委民政局获悉,今后,本市还将探索不同社区的养老服务模式。为实现养老服务供需的精准匹配,养老服务供需对接平台也将逐步建立,打造全市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本市通过各种创新举措,不断尝试解决大城市的养老问题,走出一条“北京模式”,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加快建立集中的养老服务需求登记系统。
市委社工委、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初步调查发现,目前本市只有1%的在册老人居住在养老机构,99%的老人居住在家中。本市85%的户籍老人重度失能、失智;全市22万多名重度失能失智老人中,85%选择居家养老解决养老问题。不难看出,居家养老问题是养老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居家照顾重度失能和痴呆老人问题是养老工作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基于此,本市对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此次试点主要围绕五个方面:以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为重点,培育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多元化市场主体;以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为重点,创新当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以优质养老服务供给为重点,探索不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模式;以养老供需精准匹配为重点,搭建养老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加快建立全市集中养老服务需求登记制度,建设全市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注重医养融合发展,加强医养结合资源有效衔接,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居家养老市场化运营体系。
据市委社工委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以往的养老服务模式相比,这种全新的创新完善的养老服务模式,实际上是以居家老人的服务需求为导向,特别是着眼于重度失能失智老人专业护理的刚性需求,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为老年人提供市场化、专业化、 规范、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将专业机构的养老服务搬到老年人家中。
同时,这种创新也在寻求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与以往单纯依靠政府推动养老设施建设,统筹养老设施布局的思路不同,此次试点由政府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构建居家养老的市场化运营体系。建立“一体”(即街道养老服务联合体,主要发挥政府作用)、一体(即市场主体所在街道的项目部,负责试点项目的运营管理)、一站式(即依托市场主体入住c
围绕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本市还提出创新本地养老服务模式,核心是解决居家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问题。针对普惠性养老供给不足的问题,拟开展试点,以居家失能失智老人的刚性照护服务需求为重点,支持国有企业联动整合与老年人相关的各类服务资源,形成普惠性养老服务清单,针对老年人家庭养老刚性需求,提供比现有解决方案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可持续可靠的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解决方案。
同时,以优质养老服务供给为重点,今后本市还将探索不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模式,主要目的是引导市区老年人以社区邻里小组的形式留在杨康郊区社区“养老”。未来拟开展试点,支持国有企业盘活“空心村”或待改造培训疗养机构,进行适老化改造,建设涵盖“床、医、护、助、餐、娱”的高品质田园、景观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