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生活】
一到晚上,你是不是有过纠结:要不要弄点夜宵?
很多人说睡前吃宵夜不好,最常说的理由就是会长胖。其实,长胖跟吃夜宵本身并没有很大关系。之所以长胖是因为摄取的热量超过身体所需,多余的热量全都变成脂肪贴到肚子、屁股、大腿上了。所以,只要摄取的热量小于身体所需,就不会长胖。
但也不能毫无顾忌,太晚吃夜宵可能导致一些疾病发生,比如“夜食综合征”。这些患者早上没胃口、不想吃东西,但一到晚上就食欲旺盛,晚饭结束以后的能量摄入占全天的50%以上,还经常起夜偷吃零食(每周超过3次,持续3个月以上)。他们的能量摄入远高于常人。
那么,“饿肚子睡觉”会更健康吗?
实际上,如果选择不吃晚饭,“饿肚子睡觉”也会对身体产生危害。长此以往,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问题,比如精神萎靡、体力不支、心情压抑、脸色暗淡等等。对于消化道有溃疡的病人,不吃晚饭可能会导致消化道溃疡加重;而一些特殊时段工作的人群(比如需要三班倒、值夜班),夜里不吃东西往往无法获得持续工作的能量。
一般来说,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可以“饿肚子睡觉”:一种是晚餐前吃很多。如果午饭吃得比平时多,或是下午吃了很多水果、零食,晚上也没有运动计划,那么,今天这顿晚餐不吃也无妨。
另一种是想控制体重。如果体重较高,需要适当控制饮食,限制能量摄入,可以在控制体重初期偶尔不吃一两顿晚餐。
网上还流行着一种号称能月瘦10斤的“16+8减肥法”,选择这种减肥法的人一般会在上午9点到下午5点之间吃东西,晚上饿着。如果严格坚持断食,是能看到减肥效果的,因为它帮你减少了能量摄入,说白了就是让你少吃。
不过,断食并不是值得推荐的方式。如果长期断食减肥,很容易出现副作用。由于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会带来强烈的饥饿感、精神不济,严重者会影响学习、工作甚至日常生活,还可能出现营养不良,头晕头痛,烦躁焦虑,白天犯困,晚上失眠等问题。
如果你平日饮食不善节制,身体肥胖,腰围太大,患有高血脂、脂肪肝,是可以适当采用断食减肥的方法。要是平日本就吃得不多,肉蛋奶不足,怕凉怕冷,消化不良,那就万万不可断食减肥了。
究竟怎么吃夜宵才健康?
还是应该做到规律地安排好自己每天的三餐,不要不吃晚餐,“饿肚子睡觉”。但也不能过量吃宵夜。如果想要吃宵夜,建议尽量做到临睡前1至2小时吃宵夜。临睡前大量进食很容易影响睡眠,可选择清淡、健康的食物。方便面、饼干蛋糕、烧烤、炸鸡等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不适合当宵夜。另外,宵夜也不适合吃含有辣椒、花椒之类令人兴奋刺激的调味品。建议优先选择水果、谷物、豆类和奶类,这些食物脂肪含量低,消化吸收较为容易,不会给胃肠道增加负担。
(作者:阮光锋,系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国家医保局发布5起个人骗取医保基金典型案例
人民网北京11月6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国家医保局官网消息,医保基金是守护群众健康的“救命钱”,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广大参保群众切身利益。当前,部分参保人利用门诊特殊疾病待遇、虚构用药需求、跨机构超量购药等手段,甚至勾结“药贩子”、医护人员形成团伙,将医保药品变为牟利工具,严重侵蚀基金安全、破坏医保秩序。为以案释法、以案警示,引导参保人自觉守法,督促医疗机构规范诊疗服务,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医保基
0评论2025-11-060
中疾控提示手足口病的8个常见误区
人民网北京11月6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中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典型特征为口腔、手、脚出现疱疹或溃疡,多数患儿伴随低热,通常一周内可自愈。但需警惕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重症,若出现持续高热、惊跳、肢体抖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肠道病毒主要通过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及受污染的物品传播,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手足口病防控核心在于“防大于治”,通过勤洗手、通风、消毒、
0评论2025-11-060
300元以下,难购真羽绒服?
近期,羽绒服迎来销售旺季。有消费者反映,市场上“300元以下难购真羽绒服”,而一些高端品牌羽绒服售价高达三四千元甚至更高。对此,记者采访了羽绒服生产成本、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的情况。记者从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了解到,羽绒原料、面料和辅料、人工构成了羽绒服生产的主要成本,此外还有设计开发、仓储物流、渠道营销、税费等成本。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祝炜介绍,不同的羽绒原料在羽绒服总成本中的占比有较大区别。根
0评论2025-11-060
爬山,到底有啥魅力(四海听音)
走,爬山去!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休息时间,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爬山。日前发布的《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指出,2024—2025年,山地运动热度攀升。与此同时,在一些社交平台,“徒步”相关笔记点击量明显增加。爬山,到底有啥魅力?仁者乐山。山,是中国人追逐了数千年的浪漫。在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喜爱山的人。连接自然。山,能满足我们对自然的许多期望:可雄奇险峻,可灵秀动人,可
0评论2025-11-060
日行5000步或能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
科技日报11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医学》最新发表的一项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表明,对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而言,每日步行超过5000步,可能成为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的有效策略。该研究首次通过客观数据揭示,适度运动可显著降低临床前期患者大脑中tau蛋白的积累速度,并减缓认知衰退。这一发现为老年人提供了明确且易实现的运动目标,也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干预开辟了新方向。
缺乏运动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已
0评论2025-11-060
微型神经植入物可监测脑活动
科技日报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康奈尔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学家联合,在3日出版的《自然·电子学》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称,他们研制出一种比盐粒还小的神经植入物,能够在活体动物体内持续无线传输大脑活动数据,时间长达一年以上。
这款名为“微尺度光电无绳电极”(MOTE)的设备,长度约300微米,宽约70微米。它采用砷化铝镓半导体二极管,通过穿透脑组织的无害红色与红外激光束获取能量。设备中的
0评论2025-11-060
泉州小吃 添彩“美食之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月31日公布新一批“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名单,福建泉州市成功入选,获“美食之都”称号。街边不起眼的一碗面线糊里,盛着传承数百年的非遗技艺;古厝老巷飘香的姜母鸭,浓缩着独特的味觉传奇——这座刚被授予“美食之都”称号的古城,正用舌尖上的美味吸引大家的目光。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与美食的汇聚之地。以“山海融合、清鲜雅味、多元共生、市井烟火”为独特风味体系,承
0评论2025-11-060
关注疾病背后的生命故事(新视野)
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健康的认知已超越“无病即健康”的传统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这一界定背后,暗含着对疾病成因复杂性的深刻认知——一个人生病,绝非单纯的体质衰退或器官病变,而是社会环境、心理状态、遗传背景与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这一共识推动了医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以“疾病”为核心,聚焦于人的生理指标异常和器官功能
0评论2025-1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