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近日,山东一位70多岁的奶奶因视物模糊去医院检查,一测竟然近视2300度。孙女说奶奶每天睁开眼就玩手机,一直玩到凌晨。
请问,如果每天看手机,短期内真能达到2300度的近视吗?玩手机对眼睛的危害有多大?我们该如何保护视力?
答: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医师刘瑄
一般来说,近视超过600度就算高度近视,超过1000度属于超高度近视。新闻中这位老人的情况应该不是由单纯玩手机引起——2300度在临床上属于较罕见的高度近视,在眼科属于疑难复杂病例,看手机可能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作用不会这么大。
根据临床经验,推测她的近视可能是由眼轴过长引发的轴性近视和由老年性白内障所致的屈光指数性近视两部分叠加所致,轴性近视可能占主要部分。
轴性近视:也叫真性近视,是指因眼轴过长而导致的近视,这种类型的近视最常见。正常成人眼轴范围为22—24毫米(平均约23.5毫米)。病理性近视的眼轴长度常常大于26.5毫米。
屈光指数性近视:主要是由于眼球屈光介质的折射率发生变化所引起。这种变化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如早期白内障、老年晶状体核硬化或浑浊(核性白内障)及糖尿病等。
2300度的近视,基本属于病理性近视的范畴——由于眼轴不断延长,近视度数不断加深,眼球的球壁(如视网膜、脉络膜)逐渐变薄,进而引发一系列眼底病变,直接威胁患者的视力。因此,建议这位老人尽快做进一步的眼底检查,做到眼底病变早发现、早治疗。
需要明确,病理性近视的发生与遗传关系密切,但环境因素也有一定作用,尤其是近距离用眼,例如看手机。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的危害有一定差异:
儿童和青少年(3—18岁):导致眼轴增长速度过快,加速远视储备的消耗,这部分儿童成年时发生高度近视甚至病理性近视的概率大大增加。此外,还易诱发儿童干眼症和角膜损害。
20—50岁成年人:长时间看手机,眨眼次数会减少,泪液蒸发后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易诱发干眼症和角膜损害。
老年人: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长时间看手机,易诱发青光眼的急性发作。
想要保护好视力,记住以下5点即可:
控制用眼时间:每用眼30分钟远眺20秒,避免连续刷屏超过1小时。
改善用眼环境:保持所处环境光线充足,夜间使用手机需开辅助灯,屏幕亮度调至与环境光匹配。
保持用眼距离:眼睛与屏幕距离至少30厘米,避免躺着或侧卧使用。
定期检查眼底:高度近视者每半年需做一次全面眼科检查,排查病变。
充足户外活动:日间户外活动能有效保护视力,建议中小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学前儿童每天户外活动3小时以上。
(本报记者王美华采访整理)
国家医保局发布5起个人骗取医保基金典型案例
人民网北京11月6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国家医保局官网消息,医保基金是守护群众健康的“救命钱”,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广大参保群众切身利益。当前,部分参保人利用门诊特殊疾病待遇、虚构用药需求、跨机构超量购药等手段,甚至勾结“药贩子”、医护人员形成团伙,将医保药品变为牟利工具,严重侵蚀基金安全、破坏医保秩序。为以案释法、以案警示,引导参保人自觉守法,督促医疗机构规范诊疗服务,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医保基
0评论2025-11-060
中疾控提示手足口病的8个常见误区
人民网北京11月6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中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典型特征为口腔、手、脚出现疱疹或溃疡,多数患儿伴随低热,通常一周内可自愈。但需警惕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重症,若出现持续高热、惊跳、肢体抖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肠道病毒主要通过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及受污染的物品传播,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手足口病防控核心在于“防大于治”,通过勤洗手、通风、消毒、
0评论2025-11-060
300元以下,难购真羽绒服?
近期,羽绒服迎来销售旺季。有消费者反映,市场上“300元以下难购真羽绒服”,而一些高端品牌羽绒服售价高达三四千元甚至更高。对此,记者采访了羽绒服生产成本、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的情况。记者从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了解到,羽绒原料、面料和辅料、人工构成了羽绒服生产的主要成本,此外还有设计开发、仓储物流、渠道营销、税费等成本。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祝炜介绍,不同的羽绒原料在羽绒服总成本中的占比有较大区别。根
0评论2025-11-060
爬山,到底有啥魅力(四海听音)
走,爬山去!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休息时间,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爬山。日前发布的《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指出,2024—2025年,山地运动热度攀升。与此同时,在一些社交平台,“徒步”相关笔记点击量明显增加。爬山,到底有啥魅力?仁者乐山。山,是中国人追逐了数千年的浪漫。在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喜爱山的人。连接自然。山,能满足我们对自然的许多期望:可雄奇险峻,可灵秀动人,可
0评论2025-11-060
日行5000步或能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
科技日报11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医学》最新发表的一项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表明,对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而言,每日步行超过5000步,可能成为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的有效策略。该研究首次通过客观数据揭示,适度运动可显著降低临床前期患者大脑中tau蛋白的积累速度,并减缓认知衰退。这一发现为老年人提供了明确且易实现的运动目标,也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干预开辟了新方向。
缺乏运动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已
0评论2025-11-060
微型神经植入物可监测脑活动
科技日报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康奈尔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学家联合,在3日出版的《自然·电子学》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称,他们研制出一种比盐粒还小的神经植入物,能够在活体动物体内持续无线传输大脑活动数据,时间长达一年以上。
这款名为“微尺度光电无绳电极”(MOTE)的设备,长度约300微米,宽约70微米。它采用砷化铝镓半导体二极管,通过穿透脑组织的无害红色与红外激光束获取能量。设备中的
0评论2025-11-060
泉州小吃 添彩“美食之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月31日公布新一批“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名单,福建泉州市成功入选,获“美食之都”称号。街边不起眼的一碗面线糊里,盛着传承数百年的非遗技艺;古厝老巷飘香的姜母鸭,浓缩着独特的味觉传奇——这座刚被授予“美食之都”称号的古城,正用舌尖上的美味吸引大家的目光。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与美食的汇聚之地。以“山海融合、清鲜雅味、多元共生、市井烟火”为独特风味体系,承
0评论2025-11-060
关注疾病背后的生命故事(新视野)
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健康的认知已超越“无病即健康”的传统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这一界定背后,暗含着对疾病成因复杂性的深刻认知——一个人生病,绝非单纯的体质衰退或器官病变,而是社会环境、心理状态、遗传背景与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这一共识推动了医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以“疾病”为核心,聚焦于人的生理指标异常和器官功能
0评论2025-1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