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急性脑膜炎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症状?

2025-04-18 11:00340bh

急性脑膜炎是由病原体感染脑膜引起的急性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颈部僵硬和意识障碍。治疗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急性脑膜炎的病因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感染。细菌性脑膜炎最常见,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病毒性脑膜炎多由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腮腺炎病毒引起。真菌和寄生虫感染较为少见,但在免疫系统受损人群中可能发生。感染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血液传播和直接感染。

急性脑膜炎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常见症状包括高热、剧烈头痛、颈部僵硬、恶心呕吐和畏光。严重病例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抽搐和昏迷。婴幼儿症状可能不典型,表现为易激惹、拒食和囟门膨出。病毒性脑膜炎症状通常较轻,细菌性脑膜炎症状更为严重,可能迅速恶化。

治疗急性脑膜炎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相应药物。细菌性脑膜炎常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和美罗培南。病毒性脑膜炎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和更昔洛韦。真菌性脑膜炎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症治疗包括退热药物、止痛药物和抗惊厥药物。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和颅内压监测。

预防急性脑膜炎的关键是控制感染源和提高免疫力。接种疫苗如肺炎球菌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关病原体感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减少感染风险。提高免疫力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实现。

急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了解其病因和症状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干预,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通过疫苗接种和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急性脑膜炎的发生。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各地团组织引领青年参与为老服务
10月10日至31日,以“弘扬孝亲敬老美德 共建老年友好社会”为主题的2025年全国“敬老月”活动顺利开展。弘扬孝亲敬老美德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为老服务,通过“结对+接力”的方式,走近老年人群体,深入日常生活,服务实际需求,围绕生活照护、心理关怀、智慧助老、社会融入等方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为老志愿服务,为推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动

0评论2025-11-094

多吃碱性食物瘦得快是真的吗
近日,网上流传“多吃碱性食物瘦得快”的说法,引发不少网友效仿,这是真的吗?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阮光锋表示,食物的酸碱性并非依据口感或pH值划分,而是依据其在人体内代谢后产生的物质残留来划分。一般来说,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和米、面等高淀粉食物中含有较多硫、磷等元素,代谢后易生成酸性物质,因此属于酸性食物;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较多钾、钙等矿物质,代谢产物

0评论2025-11-090

俄研制出新型骨骼修复材料
俄罗斯康德波罗的海联邦大学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可用于修复受损骨骼,加速植骨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研发用于修复受损骨组织的复合材料,使其性能最大程度接近人体骨骼,是当今医学研究领域的一大难题。康德波罗的海联邦大学研究人员在基于生物相容性聚合物材料聚醚醚酮生产的基质中,分别添加0.1%和1%羟基磷灰石(骨骼的主要矿物成分),形成一种2.5D支架复合材料。这种聚合物广泛应用于颅颌面外

0评论2025-11-090

医疗AI有了“评审员”!北京启动医疗人工智能应用评测服务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记者侠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进步,医疗AI正在加速向辅助医生、承担部分医生技术劳动的方向发展。如何确保医疗AI应用的规范安全有效,成为公众关注和行业关心的问题。日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设立医疗人工智能应用评测中心(以下称评测中心),旨在建立医疗AI评测的制度体系与规范标准,依托首都高水平医院和专家队伍、高质量医疗数据,验证医疗AI的临床辅助决策能力和效果,筑牢医疗人工智能

0评论2025-11-092

专家:“硬扛”流感有健康风险
安徽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唐继海7日在该省冬春季传染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说,流感与普通感冒有着本质区别,“得了流感扛一扛就过去”的做法是错误的,存在健康风险。 据唐继海介绍,流感与普通感冒在病原体、症状、传染性与传播速度、并发症等方面有所不同。 在传染性与传播速度方面,流感传染性强,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易在人群中暴发流行;普通感冒的传染性较弱,多为散发病例,传播范围和速度远低于流感。 在并发症方

0评论2025-11-084

咳嗽频发不止因受寒?专家提醒:调理脾胃成秋冬防咳关键
近期,我国多地迎来持续性降温天气。10月以来,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华北、华东等地降温幅度达4-6℃。伴随气温波动,咳嗽、痰多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据中国气象局10月31日新闻发布会披露,预计我国将在今年秋季后期进入拉尼娜状态,并可能持续至2026年初。受其影响,今年冬季气温“冷暖起伏大”,阶段性变化明显。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在近期发布会上提示,公众需注意气温骤降与昼夜温差对健康的影响。

0评论2025-1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