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流行性出血热是怎么引起的

2025-04-26 15:0120bh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通过鼠类排泄物传播,典型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预防需防鼠灭鼠、避免接触污染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

1.遗传因素

汉坦病毒存在多种亚型,不同人群对病毒的易感性存在差异。部分人群因基因多态性导致免疫应答较弱,感染后症状更严重。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遗传易感基因,但家族聚集病例提示遗传背景可能影响疾病进程。

2.环境因素

鼠类(如黑线姬鼠、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病毒通过其唾液、尿液、粪便排出。人类接触被污染的土壤、食物或吸入气溶胶可感染。农村地区、粮仓、建筑工地等鼠类活跃场所风险较高。春季和秋冬季为发病高峰,与鼠类活动规律相关。

3.生理因素

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发展为重症。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更易突破防御屏障。妊娠期感染可能引起胎盘功能异常,增加流产风险。年龄因素中,青壮年因野外活动多,暴露风险较高。

4.外伤暴露

皮肤破损后接触病毒污染物是明确传播途径。农民收割时被带毒稻草割伤,实验室人员操作不当都可能感染。野外作业者被鼠咬伤后,病毒通过伤口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5.病理机制

病毒侵入人体后靶向血管内皮细胞,引发全身微血管损伤。初期病毒血症导致发热头痛,随后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低血压休克。肾脏血管受损后出现蛋白尿、少尿,重症可致急性肾衰竭。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

预防措施包括灭鼠防鼠、食品密封储存、野外作业穿戴防护装备。治疗采用液体复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利尿剂改善肾功能,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在早期有一定效果,重症需输注血小板纠正凝血异常。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需要个人防护与环境卫生管理并重。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高危人群可接种疫苗,疫区居民应定期开展灭鼠行动,切断传播链是预防关键。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