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由血管异常增生形成,多数无需治疗但需定期监测。是否需要干预取决于肿瘤大小、生长速度及症状表现,直径超过5cm或引起不适时需考虑手术或微创治疗。

1. 肝血管瘤的成因主要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胚胎期血管发育过程中部分组织错构,导致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瘤体。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促进其生长,妊娠或口服避孕药人群发病率略高。极少数病例与外伤或肝硬化等后天因素相关。
2. 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可发现直径1cm以上的瘤体,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强回声团块。CT增强扫描呈现特征性"早出晚归"强化模式,MRI的T2加权像显示明显高信号。这些检查能有效区分血管瘤与恶性肿瘤,确诊率可达95%以上。

3. 治疗策略需个体化制定。直径小于5cm且无症状的血管瘤只需6-12个月复查超声;生长迅速的瘤体可选择肝动脉栓塞术,通过导管注入栓塞剂阻断血供;腹腔镜手术适合位于肝脏边缘的肿瘤,创伤小恢复快;巨大血管瘤可能需开腹切除,同时配合输血准备。射频消融适用于3-5cm的病灶,通过高温使瘤体凝固坏死。
4. 日常生活管理需注意避免外力冲击。剧烈运动或腹部撞击可能导致瘤体破裂,骑马、搏击等高风险运动应谨慎。雌激素类药物可能刺激血管瘤增大,长期服用避孕药者需加强监测。饮食保持清淡,限制酒精摄入减轻肝脏负担,适当补充维生素K帮助凝血功能维持。

肝血管瘤作为良性病变无需过度担忧,但定期随访不可忽视。建议初次发现后每6个月复查,稳定2年后可改为年度检查。若出现右上腹持续胀痛、食欲骤降或皮肤黄染等预警症状,应立即就诊排查并发症。通过科学监测和合理干预,绝大多数患者可长期保持正常生活质量。
各地团组织引领青年参与为老服务
10月10日至31日,以“弘扬孝亲敬老美德 共建老年友好社会”为主题的2025年全国“敬老月”活动顺利开展。弘扬孝亲敬老美德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为老服务,通过“结对+接力”的方式,走近老年人群体,深入日常生活,服务实际需求,围绕生活照护、心理关怀、智慧助老、社会融入等方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为老志愿服务,为推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动
0评论2025-11-090
多吃碱性食物瘦得快是真的吗
近日,网上流传“多吃碱性食物瘦得快”的说法,引发不少网友效仿,这是真的吗?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阮光锋表示,食物的酸碱性并非依据口感或pH值划分,而是依据其在人体内代谢后产生的物质残留来划分。一般来说,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和米、面等高淀粉食物中含有较多硫、磷等元素,代谢后易生成酸性物质,因此属于酸性食物;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较多钾、钙等矿物质,代谢产物
0评论2025-11-090
俄研制出新型骨骼修复材料
俄罗斯康德波罗的海联邦大学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可用于修复受损骨骼,加速植骨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研发用于修复受损骨组织的复合材料,使其性能最大程度接近人体骨骼,是当今医学研究领域的一大难题。康德波罗的海联邦大学研究人员在基于生物相容性聚合物材料聚醚醚酮生产的基质中,分别添加0.1%和1%羟基磷灰石(骨骼的主要矿物成分),形成一种2.5D支架复合材料。这种聚合物广泛应用于颅颌面外
0评论2025-11-090
医疗AI有了“评审员”!北京启动医疗人工智能应用评测服务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记者侠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进步,医疗AI正在加速向辅助医生、承担部分医生技术劳动的方向发展。如何确保医疗AI应用的规范安全有效,成为公众关注和行业关心的问题。日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设立医疗人工智能应用评测中心(以下称评测中心),旨在建立医疗AI评测的制度体系与规范标准,依托首都高水平医院和专家队伍、高质量医疗数据,验证医疗AI的临床辅助决策能力和效果,筑牢医疗人工智能
0评论2025-11-091
专家:“硬扛”流感有健康风险
安徽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唐继海7日在该省冬春季传染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说,流感与普通感冒有着本质区别,“得了流感扛一扛就过去”的做法是错误的,存在健康风险。
据唐继海介绍,流感与普通感冒在病原体、症状、传染性与传播速度、并发症等方面有所不同。
在传染性与传播速度方面,流感传染性强,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易在人群中暴发流行;普通感冒的传染性较弱,多为散发病例,传播范围和速度远低于流感。
在并发症方
0评论2025-11-083
咳嗽频发不止因受寒?专家提醒:调理脾胃成秋冬防咳关键
近期,我国多地迎来持续性降温天气。10月以来,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华北、华东等地降温幅度达4-6℃。伴随气温波动,咳嗽、痰多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据中国气象局10月31日新闻发布会披露,预计我国将在今年秋季后期进入拉尼娜状态,并可能持续至2026年初。受其影响,今年冬季气温“冷暖起伏大”,阶段性变化明显。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在近期发布会上提示,公众需注意气温骤降与昼夜温差对健康的影响。
0评论2025-1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