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听懂病痛的耳朵,才是最好的听诊器

2025-05-06 17:00440people

  您可曾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诊室里,医生盯着电脑屏幕敲键盘的时间,比看着患者眼睛的时间还长;检查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把活生生的人压缩成几行指标。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年推出的《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就像给这个技术至上的医疗时代开了剂“醒神汤”——原来治病救人的金钥匙,始终藏在患者的生命故事里。

  这本书是叙事医学的开山之作。原著作者丽塔·卡伦是医学、文学“双料博士”,既看病开药又搞文学研究。译者郭莉萍是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深耕医学人文20余年。这本书352页的内容,掰开揉碎只为讲透一个理儿:好医生不能光会看片子,还得会读故事。读谁的故事?疾病的故事,疼痛的故事,患者的故事。

  书中给叙事医学下的定义为“由叙事能力所实践的医学”。叙事能力说白了就是把疾病故事讲透彻的能力。而叙事医学强调的是“倾听患者的故事”。医生如果听到患者的叙事,就会深入了解这个人为什么会生病、生了病以后的表现是什么、希望治疗以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等情况。这样一来,既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诊疗,也能增加患者的信任,从而提升其对医嘱的依从性。

  如果医生只从生物学指标入手,光盯着机器检查得来的数据,完全不考虑患者的心理、情绪、期盼等情感,可能就会造成患者不愿意配合治疗的局面。

  这让人想起清代名医吴鞠通的故事。有一位患者郭氏,腹胀,六脉俱弦,了无胃气,气喘而不能食,身体瘦了很多。好几位医生看了,开药服用后没有改善。吴鞠通第一眼看到郭氏,就发现她很忧郁,很伤心的样子,好像刚哭过。

  吴鞠通就问她为何如此悲伤?郭氏说:“夫死不可复生,所遗二子尚小,恐难长大成人。”夫亡子弱,压力很大。吴鞠通说:“汝夫已殁,汝子已失其养。汝若再死,汝子岂不更无所赖乎?如此则不独无益于夫,而反害其子。汝应尽教子之职,不可死,亦不可病。今之病必须情志舒畅而后可愈。”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死不能复生,孩子已经没了爸爸,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孩子岂不是更难活?你伤心成病,不但救不活丈夫,反而害了孩子。你应该把病治好,活下去,才能把孩子拉扯大。如今的病,治好的前提是心情必须舒畅。

  郭氏听了之后,豁然开悟,说:“自此以后,吾不独不哭,且不敢忧思,一味以喜乐从事,但求其生以有吾儿而已。”于是,吴鞠通开出解郁方,十几剂而收全功。

  在吴鞠通看来,无情之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疾病,只有开导解郁,使之情怀畅快,方可见效。这种“把七情六欲当药引子使”的诊法,让西方的叙事医学一下子找到了东方的知音。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历代医生的实践,并未总结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提出可以推广应用的工具和方法。这一点,叙事医学做到了,本书提出的“平行病历”概念实在是妙。作为培养叙事能力的方法之一,平行病历实际上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很多时候,通过叙写难忘的一位患者、一次诊疗,或者与患者发生纠纷的过程,医生或者护士就会发现,一直纠结的某个问题,写完了就弄明白了,不再纠结了。它会揭示很多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现在的病历,满纸都是技术语言,跟写实验报告似的。虽然程式化,但患者可能看不懂,即使看懂了,也只是接收到信息,而没有情感的传递。卡伦偏让医生多备个本子,用日常语言,或者说经过文学训练后的语言,记录患者的人生片段。换到中国的语境下,相当于要讲清楚,老张为什么总说胸口堵得慌?和他工作上的压力有无关系?独居老太太反复住院背后藏着什么隐情?她家人为何老不出现?

  这招让人想起清代医生王堉在他的《醉花窗医案》中提到的那个故事。

  王堉有个老乡叫张汉槎,有一天找他看病。什么症状呢?胸闷腹痛,呕吐不止,吃不了喝不了。有的医生说是中暑,有的说是中寒,有的说是蓄水。换了好几个方子,病情都没减轻。

  王堉详细追问患病之前的事儿。张汉槎就讲了。原来,他之前在工部上班。有一天,为了送弟弟参加科举考试,张汉槎就像“林冲误入白虎堂”一样,“误入龙门”,在天安门那里走错门了,误闯禁地,属于违规,被降职了。一降职,收入就少了,他和家人的生活成了问题,于是一着急,就犯病了。

  问清病因,王堉得出“气郁”的结论,就是想不开,气堵住了。开了苏子降气汤、分心气饮,很快张汉槎就恢复如初了。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王堉的良苦用心。他不像其他医生看病,查查症候是啥,然后判断病机,开方开药,而是先弄清楚这病是怎么得的。叙事的过程暗藏了病机的分析,同时,也打通了医患沟通的路径。

  说到医患沟通的痛点,这本书在第90页甩出了个扎心的数据:从问诊开始到医生第一次打断患者讲述的平均时间为18秒。卡伦给的解药叫“细读法”,教医生像在老北京茶馆里听说书人讲段子似的,从患者絮叨里品出诊断的关键。

  当前,中国医疗系统正在大力推进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在医院置办更柔软的候诊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给医护人员培训叙事医学也是正理儿——毕竟,能听懂疼痛故事的耳朵,才是最好的听诊器。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国家医保局:进一步加强超量开药智能监管工作
人民网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国家医保局官网消息,为贯彻落实全国医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强化源头治理,近日,国家医保局就加强超量开药智能监管工作发布通知。 通知指出,进一步深化智能监管改革试点,依托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建立健全超量开药问题智能监管筛查预警规则,推动监管关口前移,构建更加严密有力的医保基金智能监管体系,牢牢守住医保基金安全底线。分三个阶段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

0评论2025-11-041

这些人得流感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中疾控支招
人民网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中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天气转凉,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逐渐进入高发季节,特整理以下防护要点,助您与家人筑牢健康防线,从容应对流感季。 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是什么?当前主要流行株有哪些? 流感是流感病毒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当前我国流感流行毒株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伴随乙型(Victoria系)、甲型H1N1亚型共同流行。 流感是如何传

0评论2025-11-042

从长高到长壮,青少年身体素质如何持续提升
如果把健康比作一座房子,那肌肉力量就是支撑房子的“隐形承重墙”,而青少年时期正是给这堵“承重墙”添砖加瓦、筑牢根基的黄金阶段。 走在校园里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比几年前“蹿”得更快、“拔”得更高——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对比5年前,我国6至17岁青少年身高显著增长,男生平均增高2.1厘米,女生平均增高2.2厘米。别小看这2厘米,对孩子来说,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信号。 与此同时,围绕青少年肌肉健康的研

0评论2025-11-042

新茶饮十年,为何再难见爆款?
还记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吗?距离这个热搜已过去超过五年。曾经,芝士奶盖、脏脏茶这类爆款茶饮每年都会出现,如今却难再复制。 新茶饮走过十年,面对变化的市场,新生代品牌在找哪些新出路?行业还有哪些增长空间? 爆款迭起的“黄金时代” 新茶饮的黄金年代,绕不开“爆款”。2015年前后,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横空出世,带火了现象级的芝士奶盖茶。 “第一次喝到芝士奶盖茶,咸香奶盖搭配清爽的茶底,感觉打开了新世

0评论2025-11-041

商用清洁机器人国家标准发布
本报北京11月3日电(记者孔德晨)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商用清洁机器人》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5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适用范围覆盖商场、酒店、写字楼、地下车库等商用环境中使用的清洁机器人,通过明确清洁性能、运动性能、健康安全等技术要求,规范产品设计与生产,全面提升商用清洁机器人的产品质量水平与实际使用体验。  细分产品清洁性能要求。针对商用清洁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多样

0评论2025-11-042

国家卫健委印发《成人健康体检项目推荐指引(2025年版)》
人民网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消息,为进一步规范健康体检行为,维护受检者健康权益,国家卫健委近日印发了《成人健康体检项目推荐指引(2025年版)》(以下简称《指引》)。 《指引》主要包括健康体检自测问卷、基本体检项目、慢性病风险筛查项目。健康体检自测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既往史及家族史、生活方式信息和心理健康状况等,用于了解受检者基本健康状况,对疾病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基本体

0评论2025-11-041

国家医保局印发血管、淋巴系统立项指南
人民网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国家医保局官网消息,血管、淋巴系统作为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生命循环系统,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加剧,血管系统疾病已成为国民健康的重大威胁。近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印发《血管、淋巴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重点关注血管差异与操作风险,将原有血管、淋巴系统价格项目规范整合为116项,另有加收项9项、扩展项1项。 根据血管差异,

0评论2025-11-042

在伦敦,当中国美食被盛入中国美器
英国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旁的一家中餐厅里,餐食尚未上桌,在场的英国宾客已忍不住拿起手机,对着餐桌上的景德镇瓷器拍照。宝相花纹在瓷面流转,粉绿色釉色透着雅致。日前,这场在伦敦举办的“美食+美器”中国文化体验活动,从一开始就藏着惊喜。  宾客的餐盘里,装满了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描述的浪漫的东方哲学:“惟是宜碗者碗,宜盘者盘,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参错其间,方觉生色。”  “太惊喜了!既能吃到主

0评论2025-1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