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潜心研究风湿诊疗方案(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2025-05-22 10:00320people

  张烜(右)指导学生开展研究。
  北京医院供图

  张烜(右一)查看患者片子。
  健康时报记者 牛宏超摄

  人物小传

  张烜,1969年生,江苏淮安人,风湿免疫科专家,北京医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临床免疫中心主任,30余年坚守风湿免疫临床一线,带领团队成功救治逾10万例疑难危重风湿病患者,研发靶向免疫治疗风湿病新技术,参与制定首部中西医治疗类风湿国际指南。

  

  一大早,张烜的身影出现在北京医院风湿免疫科的门诊长廊。周二是他的出诊日,他总要早到一些。“要让患者来到诊室时,第一眼就能看见我。”这个朴素的信念,支撑着他走过1万多个晨昏。

  坚守风湿免疫临床一线三十余载,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脏器衰竭的绝望,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蜷曲变形的双手,张烜目睹过太多生命在免疫系统失控中凋零,为患者驱散病痛的阴霾成为他坚守的信念。

  久久为功,他以精湛医术带领团队成功救治逾10万例疑难危重风湿病患者,牵头研究确立了中西药联合治疗风湿病的方案,研发出靶向免疫治疗风湿病新技术,助力我国风湿病诊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不仅是医学的攻坚,更是医者仁心的坚守。

  探索风湿免疫领域空白

  “让患者能‘站’着出院,是我一直努力做的事情”

  在北京医院风湿免疫科的诊室外,坐着轮椅、拄着拐杖的患者不在少数。“让患者能‘站’着出院,是我一直努力做的事情。”张烜说。

  “今天有位白塞病脑病患者来复诊。8年前,她第一次来就诊时因脑瘫坐在轮椅上,两个人扶着都站不起来;如今她不仅能站立,还能正常行走,甚至爬山。”谈及这名接近康复的患者,张烜脸上透着几分柔和,“这个过程很不容易,能熬过来的都很勇敢。”

  找张烜问诊的患者,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患者,可以说,张烜的这间小小诊室,承载了他们的希望。

  “有时候,压倒患者的不只是疾病本身,还有那种难以忍受的痛苦。”张烜说,风湿病并不是某一种病,而是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在内的200多种病的统称,这样的患者在中国有上亿人。

  1994年,博士毕业后,张烜开始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当同期住院医师纷纷涌向心内科、消化科等热门专科时,张烜的目光却定格在相对冷门的风湿免疫科。

  “年少气盛,总想着去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张烜说,彼时,我国风湿免疫领域的医学研究还存在大片空白,“一到休息时间,我就去借书、借病例,最多的时候一天借十几本,通过研读分析,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我们能等,但患者等不起啊!特别是了解到很多重症患者变卖了家里所有前来求医,心里很不是滋味。”30多年来,面对患者,张烜保持深切的关爱之情和换位思考的意识。有一次查房,他看到患者家属蹲在楼梯间啃冷馒头,当即把身上所有的钱甚至兜里的硬币都掏了出来,“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吧”。

  为了解除患者的“痛”,张烜不曾停歇。“风湿免疫病都是慢病,有些患者我已经长期随诊二三十年,很多人都是从‘抬着进来’到‘走着出去’,那种成就感是最纯粹的,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张烜说。

  “还有什么问题不清楚的吗?”门诊中,几乎每名患者临走前,张烜都会确认再三,“不能让患者带着疑虑离开,我少休息一会儿,就能给患者更多帮助。”

  为患者找到更多治疗的可能

  “医学研究的突破,应该源于重要的临床需求”

  “实在是太贵了,我们真的用不起啊!”这是张烜听过最多的一句话。过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生物制剂一个月要好几万元。后来即使降到一个月几千元,许多家庭也难以负担。

  面对高昂的药品价格,张烜希望能为患者找到更多治疗的可能。“使用雷公藤的中药复方,每月只需要四五十元,但都是基于临床医生个体用药经验,缺乏高循证等级临床研究证据。”张烜说。

  2010年,张烜牵头开展了雷公藤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列临床研究。十二年如一日,其间克服了种种困难,也不乏不理解的声音。张烜说:“有人说我们在做一件‘呆事’——太便宜的中药,没有人愿意做,没有经费支持,还要用工资收入填补。”

  可张烜从没想过放弃。除夕夜,团队还在讨论研究进展;团队里所有人都知道,科研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即使努力也不一定有理想的结果,但没有一个人退出。“这是一件平凡但是有利于患者的事,我们必须坚持。”张烜说,“如果找到可推广的新方案,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每年能节省很多药费,不少家庭就不至于因病致贫、返贫。”

  这件“呆事”终于在12年后有了回响。团队用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中西医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案治疗效果比国际经典方案更好,而且没有增加额外副作用。研究成果刊登在《风湿病年鉴》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受到广泛关注。

  “医学研究的突破,应该源于重要的临床需求。”张烜说。

  近些年,他又投入了另一项研究:“哪些患者可以减少药量,哪些可以安全停止用药?”

  很多人认为,风湿免疫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但张烜不这么认为。“该减少就要减少,能停下就要停下,某些情况下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带来的伤害更大。”

  2016年,他从系统性红斑狼疮“减药停药”这个临床痛点入手,开启临床研究。经过不懈努力,这项研究结果建立了稳定期红斑狼疮减停药策略。有的患者经过多年来的系统随诊治疗,已实现停药多年未复发;有的患者因为及时正确减停药,最大限度避免了激素的副作用。张烜说:“这些临床研究成果,比任何荣誉都更有分量。”

  制定中西医治疗类风湿国际指南

  “要让中国的风湿免疫治疗方案登上国际舞台”

  从博士毕业后从事风湿免疫临床工作算起,张烜深耕风湿免疫领域30余年,在中国风湿病学领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和良好的口碑。

  “成绩不完全属于我个人,而是来自于一代代前辈和同行的托举。”张烜说,风湿免疫前辈唐福林教授上世纪80年代去国外做访问学者时,不仅省吃俭用,回国时还用身上所有的外币买了实验室检测仪器,“老一辈医学工作者的这种情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提醒我要跳出‘小我’,更多地考虑学科发展和我国风湿病整体诊治水平的提升。”

  2000年1月,张烜到国外做访问学者。一些老前辈嘱咐他:“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无论走得多远,永远要记得,你的根在这里。”海外的经历,让张烜得以更加切实地对中西医治疗方案进行比较,看到了我国在风湿病原创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他想:“一定要让中国的风湿免疫治疗方案登上国际舞台。”

  这些年来,张烜和一些国际专家一道,经过系统评价、证据整合分级和反复讨论,共同制定了首部中西医治疗类风湿国际指南。凭借这股劲,他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发现和鉴定风湿病致病和炎症风暴新型关键靶点和机制;研发出全新的诊断标志物,提高风湿病早诊率……

  “我们所做的工作不仅带动了中国风湿免疫疾病的诊疗发展,还影响了很多国外专家对中国诊疗的认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主任来向我们‘取经’,请教如何治疗严重消化道受累的狼疮患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风湿科集体组织学习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张烜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2日 06 版)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只有老年人会得阿尔茨海默病?专家:这是个常见误区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唐毅9月8日在北京指出,“阿尔茨海默病是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的病”,这种说法是一个很常见的误区。 当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白露)有关情况。唐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很多人都觉得阿尔茨海默病只有老年人才会发病,这其实并不准确。虽然大多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都是65岁以上发病,但是也有一部分患者是在五六十岁甚至更年轻的时候发病,即早发型阿尔

0评论2025-09-093

如何识别暴发性心肌炎(服务窗)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暴发性心肌炎是一种致命疾病,可能以感冒为诱因,初期症状与感冒极为相似。如何识别和应对暴发性心肌炎?记者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程翔。程翔介绍,暴发性心肌炎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弥漫性炎症性心肌疾病,其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致死率高,患者在

0评论2025-09-093

中国医药“出海”更便捷更安全(大健康观察)
9月4日,中国—东盟区域医药交易(集采)平台在广西南宁发布企业首单跨境线上交易和结算: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通过该平台完成了一单与新加坡方的交易,标志着该平台作为服务中国医药企业“出海”东盟国家和上合组织国家的便捷、安全通道已基本成熟。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局长庞军介绍,中国—东盟区域医药交易(集采)平台是面向东盟国家和上合组织国家开放的国际性区域医药服务贸易和结算平台,于2025年1月

0评论2025-09-091

悉心关怀劳动者情绪健康(暖闻热评)
【关键词】“情绪假”“委屈奖”【事件】前不久,上海一咖啡店店员因遭顾客咆哮而落泪,相关话题登上网络热搜,引发关注和讨论。“要时刻对同事和客户保持热情微笑”“累是来自情绪而不是工作本身”……对于“情绪过劳”,很多人并不陌生。针对这类问题,近来,一些用人单位开始探索“情绪假”“委屈奖”等机制,加强对劳动者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关怀。【点评】在一般认知中,劳动分为脑力与体力两类,其实情绪劳动在生活中也普遍存在

0评论2025-09-092

国家卫健委: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的内容
人民网北京9月8日电 (记者乔业琼)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在今日召开的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健康科普是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健康科普信息,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科学权威的健康科普知识,这是大家面临的一个问题。 他介绍了三个方面的提示:一是通过权威机构获取健康科普信息,例如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的官方网站和公众号等。 二是通过具备资质的

0评论2025-09-083

秋风起 花粉飞 谨防鼻炎闹
告别暑热,北京迎来了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然而,对于不少市民来说,秋天却意味着另一个烦恼的开始——过敏性鼻炎。鼻痒、鼻塞、狂打喷嚏、鼻涕流个不停,有的人还伴有眼睛痒、喉咙痒等症状,这些可能都是花粉这一“元凶”在作祟。 今天,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卫生所的专家就来跟大家分享秋季花粉“防御指南”。 看天出行 根据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最新花粉监测预报,入秋后,菊科蒿属、藜科、桑科等植物进入盛花期,花粉随

0评论2025-09-085

“冻结”关键分子可阻止脑癌细胞扩散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冻结”大脑中的关键分子——透明质酸,可有效阻止脑癌细胞扩散。这一成果有望为脑癌治疗提供新方向,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杂志。 透明质酸是一种糖状聚合物,构成了大脑中大部分支持结构。团队发现,癌细胞正是借助这种分子的柔韧性,才能附着于其他癌细胞表面的受体,进而触发扩散机制。若将透明质酸“冻结”在原位、限制其灵活性,便可使癌细胞停止移动、无法侵入周围组

0评论2025-09-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