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指甲异常可能提示健康问题?(服务窗)

2025-05-28 10:00480people

当前,美甲成为不少人展示自我的方式,但频繁做美甲、操作不当有可能对指甲造成伤害。指甲出现哪些“信号”,可能提示潜在健康问题?做美甲之外,还有哪些伤指甲的习惯?如何保护指甲?记者采访了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吴超。

吴超介绍,健康指甲通常具备以下特征:呈长方形或方形,长度约占第一指节的1/2;颜色为半透明、淡粉红色,色泽均匀;表面光滑,有光泽感,无纵嵴、沟裂、凹陷、斑点等;质地坚韧有弹性,厚度适中、不易断裂。

指甲出现哪些情况,可能提示有健康问题?吴超介绍,可以从颜色异常和形态异常两个方面来看。

比如,指甲苍白,可能与贫血相关,需完善血常规,轻度贫血(血红蛋白90—120克/升),补充铁、维生素B12(如红肉、深绿色蔬菜);中重度贫血(血红蛋白<90克/升)应及时去血液内科门诊就诊。

若指甲出现紫红色,可能与挤压、外伤导致的甲下瘀斑相关。应尽量避免挤压,同时注意观察,一般3个月左右可自行消退,若无消退迹象建议去皮肤科门诊就诊。

指甲若有规则黑色线状斑,可能是甲母痣,若一直无变化可继续观察,若黑线不断增宽、颜色加深应去皮肤科门诊就诊。若为黑色斑片,或累及指甲根部皮肤的黑斑,需尽快去皮肤科门诊就诊,排除黑色素瘤。

“但也不必过度焦虑,如果指甲出现轻度竖纹或横纹,一般为正常表现,不算疾病范畴。可通过均衡饮食,如补充蛋白质、维生素、钙等进行改善。较严重者可口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吴超说。

若指甲出现明显的纵形条纹状隆起,可能与甲扁平苔藓有关;指甲表面有多个小点状凹陷,可能与银屑病甲相关;指甲增厚,同时伴有指甲发黄、脱屑、易碎、表面凹凸不平等表现,可能是甲癣,即灰指甲。这些情况都建议及时去皮肤科门诊就诊。

有些常见的不良习惯,比如有些人喜欢咬指甲,会带来哪些伤害?“长期咬指甲易引发指甲变形,如甲板缩短、甲边缘呈锯齿状、甲横沟或纵嵴、甲表面无光泽,严重者可出现甲下出血、甲软化、甲萎缩、甲沟炎。”吴超说,长期咬指甲还可能造成牙齿磨损或牙龈炎,容易引起消化道感染及肠道寄生虫病。若发展为咬甲癖,可能引发焦虑、自卑、强迫症,需通过减压或替代行为(如嚼口香糖)改善或到心理医学科就诊。

需要注意的是,做美甲宜选择正规机构,确保工具消毒,避免交叉感染。避免过度修剪甲根部及甲沟处皮肤,以防甲沟炎。若有红肿、疼痛表现,建议及时就医。同时,减少含甲醛、丙酮的指甲油使用,优先选用无刺激性成分的甲油胶。两次美甲间隔至少1个月,避免反复打磨导致指甲变薄变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8日 16 版)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哪些血管更容易堵(名医讲堂)
心梗、中风的主要风险来自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重要类型,它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之所以用“粥样”二字,是因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积聚于动脉内膜的黄色脂质点和条纹,就像散布在动脉血管壁上的小米粥一样,这也形象地概括了其容易破裂、出血进而形成血栓的特性。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偏高,同时存在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和遗传等不利因素,形

0评论2025-09-053

秋季养肺正当时(中医养生)
秋天已至,日常养生应从“养心”逐渐变为“养肺”。中医认为,秋令与肺气相应,秋天燥邪易伤肺,而肺为“娇脏”,既恶暖,又怕寒,肺外合皮毛,主呼吸,与空气接触。外邪侵犯人体,不管从口鼻吸入,还是由皮肤侵袭,都容易犯肺而致病。所以,秋天养生,养肺护肺是关键。  秋季是进补肺脏的最佳时机,中医讲究药食同源,重视通过调节饮食来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可以通过食疗养肺,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防秋燥,重在饮食调理,适

0评论2025-09-053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漏诊率被AI砍下九成
近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阿里巴巴达摩院联合发布用于胸痛急诊场景的AI模型iAorta。此模型可在几秒钟内识别常规平扫CT上的心血管是否存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隐患。 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医学》上,iAorta已在浙江首批10家医院部署,未来将进一步向全国推广。 在平扫CT下“隐身”的危症 所谓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是指主动脉壁的完整性遭到了破坏,最常见的是三种疾病:主动脉夹层、主动

0评论2025-09-054

新茶饮何以持续火爆(农产品新消费观察)
为有力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近日,十部门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释放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潜力,引领供需结构升级。近年来,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势头明显,新场景、新模式、新渠道成为农产品消费重要增长点。本版今起推出“农产品新消费观察”系列报道,透过方兴未艾的新消费,探讨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消费新趋势,做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

0评论2025-09-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