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空调vs风扇 谁是健康睡眠守护神?

2025-07-14 10:00450people

进入七月暑热难耐,吹风扇和开空调的健康之争“再现江湖”。有人认为整晚开着空调睡觉可能会得“空调病”,所以夜里吹风扇睡觉比开空调更健康。其实不然,所谓的自然风也并不代表一定健康,气温超过人体适应温度、湿度时,要果断开空调……最新一期“科学”流言榜揭晓,网罗近期热门的健康流言,快来看看你中招儿了没?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流言动物油比植物油更易让人发胖

真相有些人觉得相较于动物油,植物油更健康,不易让人发胖。因此,用植物油做菜不需要太注意控制用量。实际上,过度摄入植物油,同样会因能量蓄积导致肥胖。

某一种食物会不会让人发胖,主要看其能量的含量。同等重量的动物油与植物油所含能量几乎一致,因此,在摄入量相同的前提下,两者导致人发胖的“能力”并无本质差异,并不存在哪种油“更容易让人发胖”的说法。动物油(如猪油、牛油)因其独特的化学和物理特性(如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香气浓郁),在烹饪中更易赋予食物醇厚的风味,让人食欲大增,不自觉过量进食,而“吃得多”才是导致能量过剩、诱发肥胖的关键因素。

流言睡觉时开风扇比空调更健康

真相炎炎夏日,有人担心整晚开着空调睡觉可能会得“空调病”,因此选择吹风扇睡觉,认为这比开空调更健康。其实未必,当气温过高,特别是超过人体正常适应温度的时候,要及时果断开空调,尤其是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更要及时开空调。

天气十分炎热时,风扇吹出来的是热风,可能会影响睡眠深度,降低睡眠质量。此外,风扇是通过空气流动加快,借助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从而降低温度,可能导致体液的丢失。如果不能及时补水,血液黏稠度会升高,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会有疾病加重的风险。相比之下,房间里开空调,温度和湿度都是可以调节和控制的。而大家常说的“空调病”,只不过是不当使用空调造成的。

专家建议,夏天白天将空调温度设置在26℃,晚上可以设置在28℃,省电环保,体感也舒适。与此同时,开空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睡觉时可以将空调设定为睡眠模式。睡眠模式会在睡眠期间逐步调高温度,既能避免睡眠时人体着凉感冒,又可节省电能。其二,开空调制冷时,最好把空调风向调为朝上。冷空气一般会向下走,热空气向上走,这样利用冷热空气自身的物理特性,会达到均匀舒适的室温。其三,碰到天气闷热难受时要善用空调的“除湿”功能。这个功能模式不仅可以让室内湿度降下来,还可省电。其四,在空调的出风口前放盆水,尤其是相对干燥的北方,避免人长时间待在空调屋里使口、鼻、眼睛变得干涩、酸胀。其五,每天早晚开窗通风半小时以上,有助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物质。

流言碳板跑鞋可作中小学生日常鞋

真相碳板跑鞋外观炫酷、科技感十足,穿着很轻便、弹力足。然而,针对中小学生来说,这种鞋并不能代替运动鞋每日穿着。

碳板跑鞋是一种在鞋底嵌入碳纤维板的专业跑鞋。其设计初衷是利用碳板的刚性提供推力,产生类似“弹簧”的推进效果,帮助运动员减少能量损耗,进而提高比赛成绩,其使用场景被严格限定在平坦干燥路面的高强度直线奔跑,并不适合日常通勤。

学生体测更多是对日常锻炼成效的检验,将碳板跑鞋视为体考“捷径”,而忽视日常科学锻炼,属于典型的本末倒置。平时不运动、不锻炼,穿再好的鞋,作用也不大,反而可能造成身体损伤。

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日常活动与碳板跑鞋的专业化设计存在冲突,长期穿有运动损伤的隐患。一方面,中小学生的骨骼还未发育成熟,长期穿碳板鞋会出现足底筋膜炎,导致足弓塌陷,成为扁平足。同时,还会使跟腱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引发跟腱炎。另一方面,碳板跑鞋的高回弹性可以提高推进力,但也会弱化踝关节和足部本身肌肉的力量,进而降低踝关节的稳定性,更容易出现扭伤等情况。

不仅如此,长期穿碳板鞋会打破身体的平衡,导致走路姿势异常,脚后跟很难正常着地,只能靠前脚掌垫着走。这时,身体为了维持平衡,骨盆会不自主地侧倾或前倾,脊柱和腰椎被迫过度前凸,长此以往可能会诱发腰突和腰肌劳损。

流言酒精擦伤口越疼消毒就越彻底

真相夏天衣着单薄,难免磕磕碰碰,这时很多人会想到用酒精消毒伤口,而且认为伤口越疼,消毒效果就越彻底。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

医用酒精确实是非常好的消毒剂,有效消毒浓度为75%,低了高了都会严重影响消毒效果。但是,医用酒精也是“敌我不分”的消毒液,不仅会杀灭伤口里的病原微生物,还会破坏伤口处的健康组织细胞,进而影响伤口愈合,甚至导致瘢痕形成。

医用酒精适用于无破损的皮肤消毒,比如手术前的术区消毒、日常生活中的手消毒等。对于伤口的消毒,建议选择不含酒精的医用碘伏消毒液,其优点是对创面刺激性小、杀菌效率高。

流言睡前多吃碳水能快速入睡

真相很多人吃完米饭、面条等碳水化合物后,会出现犯困的现象,也就是“晕碳”,由此认为,睡前多吃点碳水食物有助于快速入睡。这样的说法有些片面,容易造成误导。

碳水化合物对睡眠的影响是复杂的。首先,碳水化合物通过对血糖的影响来影响睡眠,不同的碳水化合物会呈现出相反的结果。高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白面包、甜点和精制糖类食物,可能对睡眠产生负面影响。高糖类食物进入体内后,血糖水平会迅速上升,随后胰岛素的大量分泌会导致血糖迅速下降。这种血糖波动容易导致血糖水平不稳定,尤其是在夜间,可能会使人处于焦虑、饥饿的状态,从而影响睡眠的稳定性。

研究表明,摄入高糖类食物后,深度睡眠的比例下降,夜间醒来的次数增加,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发生在已经存在代谢问题或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低血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燕麦、全谷物和糙米,则可能对睡眠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类食物消化吸收较慢,能够帮助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夜间血糖稳定性对于优质睡眠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避免身体因低血糖或胰岛素过度波动而被唤醒,从而支持更长时间的深度睡眠。

其次,碳水化合物还可以通过促进褪黑素与血清素的合成来促进睡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部分人在吃了面条、米饭后会出现“晕碳”昏睡的情况,这本质上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但频繁的餐后嗜睡可能意味着我们饮食结构不合理,或者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长期高糖高脂饮食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还可能增加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我们还是应该适度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如果突然一段时间内出现“晕碳”的情况,也要考虑自己是不是最近压力过大或者太缺觉了。此时可以通过控制碳水摄入、调整进食顺序、饭后适当运动等方法来缓解不适。

流言尿液里有泡沫是肾不好

真相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如果尿液里出现泡沫,说明肾脏有问题。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了。泡沫尿是指排尿时尿液表面产生大量的白色泡沫现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

生理性泡沫尿通常是由排尿过急、高蛋白饮食或晨起尿液浓缩等因素导致的,其特点是泡沫尿气泡大且在短时间内自行消散,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现象,一般无须就诊。病理性泡沫尿则可能与肾脏疾病、尿路感染、糖尿病等因素有关,其特点是泡沫细密,长时间不消散,有时还可能伴有异味或其他不适症状,这种情况建议及时就诊。

总之,偶然发现尿液泡沫多不用过度担心。但若发现泡沫尿的频率增加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及时就医检查是最稳妥的选择。

流言阴天没阳光不用涂防晒

真相烈日当空时人们往往能想到要防晒,而阴天时有人认为不晒,就没有必要多此一举了。其实,紫外线才是导致皮肤晒伤、老化和黑色素沉积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波长不同,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分为UVA、UVB和UVC。其中UVA波长最长,为320-400纳米,能量较低,95%以上能穿透大气层,可直达皮肤真皮层,导致皮肤老化、晒黑,且作用具有累积性。UVB波长中等,为290-320纳米,但能量较高,大部分会被臭氧层吸收,仅约10%能到达地面,是导致皮肤晒伤和色素沉着的主要原因。UVC波长最短,为100-290纳米,几乎完全被臭氧层吸收,无法到达地面。

由此可见,即便在阴天,云层对紫外线的遮挡也有限,尤其是UVA仍可穿透云层,因此需要做好防晒。

流言吃苦瓜能显著降血糖

真相常有人说“多吃苦瓜,效果胜过二甲双胍”,认为苦瓜是“天然胰岛素”,平时多吃能降血糖。其实,指望吃苦瓜降血糖真的不靠谱。

苦瓜是典型的低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是糖尿病人的友好食材。苦瓜提取物对血糖调节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现有临床证据尚不足以支持其能对人体产生显著降糖效果。更重要的是,虽然一些研究表明,苦瓜中含有的苦瓜苷和多肽具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但实验中用到的都是高浓度的提取物或苦瓜粉胶囊,而日常饮食中的苦瓜摄入量远达不到实验所用提取物的浓度,降糖效果微乎其微。

不过,糖尿病患者可以将苦瓜作为一种饮食上的辅助手段。苦瓜中的膳食纤维、维生素C、矿物质钾、叶酸含量都很丰富,每100克膳食纤维含量为2.8克,是黄瓜的近3倍。单纯依靠吃某一种食材降血糖是不现实的,要在均衡饮食的基础上遵医嘱服药,没有所谓的“天然降糖食物”。

流言直系亲属之间直接输血更好

真相俗话说:“血浓于水。”直系亲属间血液匹配度最高,紧急情况下直接输血,副作用最小。殊不知,直系亲属之间直接输血存在诸多医学风险。在临床或现实中,这种做法是不提倡的。

直系亲属之间并非不能输血,而是不能直接输血。由于直系亲属的基因相似度较高,当供血者的血液输入受血者体内后,供血者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因为与受血者免疫细胞的差异较小,不易被受血者的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和清除,这些免疫细胞便可能在受血者体内存活、增殖。一段时间后,它们会将受血者的组织器官识别为“外来物”进行攻击,引发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等严重症状,这一现象被称为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该病致死率极高,一旦发生,治疗难度极大。

所以,即便是直系亲属相互输血,也需要在输血前将血液通过射线照射的方式杀死有活性的淋巴细胞。此外,直系亲属间输血还可能引发免疫排斥反应。例如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这种反应可致使红细胞破裂,进而使受血者出现高热、寒战、心悸等严重症状。由于直系亲属之间抗原差异较小,受血者的免疫系统难以有效识别血液中潜藏的病原体,如肝炎病毒、HIV等,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可注射天线为医疗植入物安全供电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可注射天线,仅沙粒大小,能够为植入人体深部组织的医疗器件,如心脏病患者的起搏器、癫痫或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经调节器等提供无线电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天线与传播学报》10月刊。 团队表示,这种微型天线无需电池,可通过针头植入体内,从而避免大型外科手术,是实现深部组织植入器件微型化的重要突破。 目前,深部组织植入器件通常依赖两种

0评论2025-11-050

微重力条件下打印出人体肌肉组织
科技日报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发表在新一期《科学进展》上的一项研究,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团队在模拟太空微重力的条件下,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结构精确的人体肌肉组织。这种高保真度的组织模型对于研究疾病机制、测试新药至关重要,也为太空生物制造和人类健康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宇航员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长期驻留时,身体会面临肌肉急剧萎缩等严峻挑战。为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并保护未来深空探索者,科学家

0评论2025-11-050

“窜稀饮品”成营销风潮 “瘦身”还是“伤身”
“不是真的需要,不要购买!因为真的会窜!”“买杯饮料给我那么多纸巾干什么,直到喝完连跑4趟厕所……”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发现,社交媒体上掀起一阵饮品“窜稀营销”风潮。在不少博主的推荐视频中,买饮品时,店员会附赠厚厚一叠纸巾,并加上一句,“你一会儿就知道了。”“窜稀”“新型泻药”等标签,俨然成了这些饮品的新卖点。记者随后走访了北京市多家饮品店、超市与便利店,发现这类打着“轻体”“畅通”旗号,暗示

0评论2025-11-050

血管、淋巴系统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指南发布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记者彭韵佳)血管、淋巴系统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生命循环系统。国家医保局11月4日发布《血管、淋巴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原有血管、淋巴系统价格项目规范整合为116项,另有加收项9项、扩展项1项。 国家组织编制立项指南,统一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为的是让价格项目更好计价、更好执行、更好评价,更能适应临床诊疗和价格管理需要。 此次立项根据血管差异,分类

0评论2025-11-050

“外摆一米线”里的善治(暖闻热评)
【事件】商户线上提交促销方案和场地照片,通过审批就能在商铺门口外摆经营;若方案不合适,城管部门还会帮忙调整,建议不影响安全、不堵塞交通的外摆地点……江苏宿迁出台城市精细管理工作方案,明确合理规划“潮汐式便民摊点”、推行包容“外摆一米线”,以精细治理守护城市烟火气。  【点评】  包容“外摆一米线”,是指在保证安全畅通、不妨碍市容的前提下,允许沿街商户在门线外适当范围内展示商品。这一暖心举措,既满足

0评论2025-1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