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领域正进行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这就是AI技术的革新与应用。从智能导诊、影像分析再到药品研发,AI正深度融入诊疗全流程,推动医疗领域变革。
在浙江,乌镇智能医院去年开放以来,不到10名医生与一批智能导诊机器人已经接待了数千名患者;在上海,1支医生团队参与研究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能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别是在罕见病领域,北京协和医院“太初”大模型的应用,预期可将国内原本平均4年多的诊断时间缩短到1个月左右。
医疗服务的本质是人对人的关怀,医疗服务的核心始终是围绕“人”展开——医生以经验、智慧和情感治愈病痛,患者以信任、支持和配合将生命相托。纵观医疗技术发展史,任何一项医疗技术的核心都是为了解决好“为人”的问题,都具备“人为”属性,“人为”是手段,“为人”才是根本目的。
我成长于江南水乡,小时候心中常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渔民出海总会在空驶的小渔船上放些大石块?父母告诉我这叫“压舱石”,主要用于降低空载时小船的重心,以防遇到大风大浪小船侧翻。就医学领域而言,在AI技术推动医疗变革的浪潮中,医学人文是确保医疗技术变革这艘巨轮平稳航行的“压舱石”。
医学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叠加,而是充满温度的生命对话。当前,AI技术正深刻重塑医疗生态,也对医学人文精神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以敬畏之心回应、以智慧之力破解。压舱石可以让一叶小舟在风浪中稳步前行,而医学人文正是AI时代医疗巨轮的“压舱石”——它能让技术不偏离救死扶伤的航道。
当我们惊叹技术奇迹时,也要看到,全球AI医疗市场规模激增的同时,医患信任度调查显示,技术越发达,患者对“人性化医疗”的渴求越强烈。AI只能看到数据,唯有医生能看懂数据背后的“人”——人的恐惧、家庭、对疼痛的耐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显示,医生与患者沟通时间增加30%,治疗依从性就能提升50%。AI可以生成一万种安慰话术,但患者需要的可能只是握住那只为他/她擦过眼泪的手。
要警惕“数据主导”取代“人文主导”,守住医患关系的情感根基。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患之间的眼神交流、掌心传递的力量、一句“我理解你的痛苦”,这些看似微小的互动,恰恰是治愈的核心密码。
AI可以代替人类作出知识的判断,但无法代替人类作出情感的判断。AI可以精准识别病灶,却读不懂患者的恐惧。如果任由技术逻辑主导诊疗流程,医患关系就会异化为“人与机器的对话”,医学人文中最珍贵的共情、信任、关怀将逐渐被稀释。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主动管理和平衡技术的使用。
要防范“算法理性”遮蔽“伦理思考”,筑牢医疗决策的价值防线。AI的优势在于通过大数据挖掘规律,但医疗决策从来不仅是“概率计算”。当AI给出“手术成功率90%”的结论时,我们千万不能忽略患者“哪怕1%风险也不愿承受”的心态。
不久前有这样一个案例:AI系统为一位晚期患者推荐了某款靶向药,理由是“疗效数据最优”,但医生最终选择了另一种方案——因为他了解到这位患者最大的心愿是“能参加女儿的婚礼”。这告诉我们:算法可以提供最优解,但“最合适的解”永远需要人文判断。
要避免“技术依赖”弱化“人文传承”,守护医学精神的代际传递。医学人文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理论,也是在病床边、手术台旁一代代传承的“精神基因”。老一辈医生带着学生查房时,会教他们“握住患者的手再宣布坏消息”;会提醒“开检查单前先问问患者的经济状况”。这些细节里的温度,是AI无法编程的。如果技术工具导致了“思想依赖”,医学人文的传承链条就可能断裂。必须警惕:当医生的成长路径从“跟师学艺、体察人心”变成“调试算法、优化模型”,医学失去的将不仅是温度,更是灵魂。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AI是时代给医学的礼物,不是替代医学的答案。AI读片更准,是为了让医生有更多时间倾听患者;算法预测更精,是为了让治疗方案更贴合人的需求;技术迭代更快,是为了更好地守护“生而为人”的尊严。“人为”的技术根本在于“为人”,守住医学这一深厚根基的力量,就在于医学人文这块“压舱石”。
(作者为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
“管住嘴,迈开腿”(金台随感)
近年来几次健康体检,都被查出胆固醇偏高、轻度脂肪肝之类“小毛病”。每次医生解读体检报告单,总会认真叮嘱:平时要管住嘴、迈开腿。道理虽懂,可就是不能真正管住、迈开,更难以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管住嘴,迈开腿”,乃养生箴言,蕴含着能量平衡、代谢调节的科学道理。其关键在于控制能量摄入,尤其是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摄入,同时以运动增加能量消耗,减少脂肪累积,给体内的“坏脂肪”来个“节源开流”,从而降低罹患脂肪
0评论2025-08-251
眼睛闹脾气 警惕脑梗搞突袭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从医学视角看,它也是大脑疾病的“监视器”。视神经作为大脑的直接延伸,眼底血管与脑血管具有同源的解剖学结构。这种同源的神经解剖联系,意味着大脑的“风吹草动”往往会在眼睛上投射出蛛丝马迹。对于脑梗这一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疾病更是如此。
今天,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冯恩山就帮大家揪出那些藏在眼睛变化里、脑梗发出的预警信号。
视力异常背后的大脑危机
72岁的王阿
0评论2025-08-251
随心所浴 容易招病
天热易出汗,每天晚上临睡前洗个澡成了大多数人的“规定动作”,否则就浑身不舒坦。不过,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群等,随心所“浴”可不成,很容易对心血管、皮肤等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接下来就为大家盘点三种容易生病的洗澡方式。
凉水洗澡
当身体热得快要冒烟儿时,冲个透心凉听起来很激爽舒服,但本质上是人为制造的“环境变冷”的假象,并不会比温水澡更降温。而且,洗凉水澡本身也是一种较为危险的行为。
虽已立秋但天
0评论2025-08-254
晒背OR艾灸 跟风养生先辨体质
“晒背祛寒湿”“居家艾灸驱冬病”等网红养生法热度飙升。这些方法看似好处多多且简单易操作,但需要提醒大家,无论是哪种养生方法,操作前都需先咨询中医师进行体质辨识和穴位指导,避免盲目跟风养生变伤身。
养生养出一身伤
67岁的张女士也想尝试晒背改善关节不适,在午饭后背对太阳暴晒两个多小时,逐渐感到头晕、心慌、胸闷气短。当天下午她到医院就诊,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血压升高。
医生询问后发现,张女士有高血压病
0评论2025-08-253
一种关键蛋白可能是调控大脑衰老的“主开关”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科学家发现,大脑衰老背后隐藏着一种名为FTL1的关键蛋白。实验显示,过量FTL1蛋白会导致小鼠记忆力衰退、大脑神经连接减弱以及细胞反应迟钝。一旦阻断这种蛋白,老年小鼠就能恢复年轻时期的大脑功能与敏锐记忆力。这一突破性发现表明,FTL1很可能是调控大脑衰老的一个“主开关”。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衰老》杂志。
大脑中负责学习和记忆的关键区域——海马体,尤其容易受到衰老的影
0评论2025-08-252
莫让“瘦身”变“伤身”(百姓关注)
近期,随着减肥瘦身成为许多人的“夏日刚需”,减肥市场迎来消费高潮。然而,诸如“快速燃脂,一周瘦10斤!”“不节食不运动,轻松瘦身无负担!”等夸张的广告宣传背后,暗藏着不少消费陷阱。虚假宣传、夸大功效是减肥消费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广东惠州市网友在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留言,她今年4月在网上购买“纤体膏”后被要求添加企业认证的微信客服,客服以“赠送礼品”和“定制方案”为由向她索要个人信息,并推销高价减肥
0评论2025-08-251
做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尖兵
通过无创脑机接口帽采集患者大脑信息,再借助强大算力进行计算分析,构建脑功能状态、神经肌肉控制和运动意图表达模型,进而“重建”受损的神经环路……如今,这一破译大脑“密码”的科幻场景在中国已成为现实,为大脑神经受损的治疗与康复提供了强大助力。随着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持续进步,医疗领域的创新突破也在不断涌现。过去无法解决的医疗难题、难以攻克的疑难杂症,有望随着新技术、新疗法的应用而逐步找
0评论2025-08-254
新学期临近,专家支招如何缓解“开学焦虑”
随着开学时间越来越近,有家长发现,孩子总是高兴不起来,干什么都觉得没意思,易发脾气、食欲下降甚至失眠,还有一些孩子假期里生活习惯被打乱,导致体重增加、近视加重。
经过了漫长的假期,如何在短期内帮助孩子顺利平滑向新学期过渡?8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多位专家从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和疾病防控方面为家长支招。
“家长是非专业人员,要想判断孩子是不是出现了心理问题,可先观察孩子的言语、情绪
0评论2025-08-252
新研究:木质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菌作用
据新华社赫尔辛基电 (记者朱昊晨、徐谦)木质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陆地植物细胞壁中的复杂聚合物,也是木材工业的重要副产品。芬兰一项新研究显示,木质素具有广谱抗病毒和抗细菌作用,并有望成为涂料、包装材料或消毒产品等领域合成抗菌剂的绿色替代品。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近日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采用简便的水基提取法,从桦木屑、麦秸和燕麦壳中分离出高纯度木质素。实验结果表明,木质素不仅对无包膜的肠
0评论2025-08-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