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宝宝“头睡偏了”?可能没那么简单(医说新语)

2025-08-05 10:0070people

  有些家长会发现宝宝的头不圆,可能会以为“头睡偏了”,实际上情况不那么简单,很可能发生了颅缝早闭,对此不能大意。

  颅缝早闭危害多

  宝宝在正常情况下,头颅颅缝是一直存在的。颅骨在3岁之前会沿着颅缝的垂直方向生长,为宝宝的脑组织发育提供空间,同时保护脑组织不受损伤。刚出生宝宝的颅骨主要缝隙有4条——额部的额缝,顶部的冠状缝和矢状缝,枕部的“人”字缝。出生后很快额缝即生理性闭合,其余3条颅缝形成一个“工”字形状。颅缝相当于颅骨的发源地,颅骨骨缝间有纤维连接,里面有大量的成骨细胞适应性增长,形成新生的颅骨结构。颅骨在骨缝连接处扩容增长,从而增加颅腔的容积,为脑组织的发育提供空间。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宝宝3岁之前。3岁之后,颅腔的容积增长就变得很缓慢了。一些宝宝在颅骨发育过程中,颅骨出现了过早的融合导致颅缝消失闭合,从而限制了颅骨的生长,导致局部颅腔容积下降,形成了异常的头型,这种病理现象叫做颅缝早闭。

  颅缝早闭就相当于给脑组织戴上了箍儿,并不停地念“紧箍咒”。宝宝一条或几条颅骨骨缝过早的消失或闭合,会导致诸多危害:比如过低的颅腔容积导致脑组织发育受限,可能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颅腔容积过小,脑组织和颅骨相互挤压,导致颅内压升高,导致突眼、视乳头水肿、小脑扁桃体下疝等;颅缝闭合的同时,其他颅骨代偿性生长,导致颅面部出现严重的畸形,影响美观,如果没有早期处理,会影响宝宝正常的心理及精神状态。

  检查方法有四招

  针对类似“头睡偏了”的情况,需要通过“一看”“二摸”“三评估”“四检查”对宝宝头部进行仔细检查。

  一看,宝宝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头颅异常,容貌不对称甚至畸形表现。矢状缝过早闭合引起颅骨向侧方生长受限,颅骨向前后方代偿性扩张生长,表现为长头畸形,也称作舟状头畸形,是最常见的头颅畸形,约占40%—70%。一侧冠状缝早闭导致整个前面额部、眶部不对称生长,称为前斜头畸形。双侧冠状缝早闭引起颅骨向前后方向生长受限,导致前额部短小,颅骨向左右代偿性生长,称为短头畸形。一侧人字缝的早闭导致两个耳朵位置是不对称的,枕部出现偏斜,称为后斜头畸形。另外,还有一些罕见情况,多条颅缝出现融合,导致颅腔容积严重缩小,导致患儿眼球突出,囟门不闭合,称为尖头畸形。

  二摸,多数情况下可以手指摸到颅缝处闭合的鼓脊,宝宝前囟饱满、囟门膨隆,提示颅内压高,有助于判读颅缝早闭。

  三评估,儿童保健科门诊有红外线头型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头颅形状是否异常。脑容量不足导致脑神经发育迟缓,较同龄儿童相比,患儿表现为行为异常,智力低下,发育迟缓。如有持续性颅内压增高情况,表现为宝宝头围短时间内快速增大,大头娃娃表现或出现双眼下视的落日征表现。

  四检查,判读颅缝早闭的金标准是头颅CT+颅骨三维重建,能够详细地判读颅骨畸形情况、颅缝早闭性质、完全闭合或部分闭合、脑组织发育情况,但是上述放射性检查需要在CT室完成,而且低龄宝宝需要镇静药治疗,检查过程比较繁琐。头颅MRI能够有效评估脑组织发育情况,但是检查耗时长且同样需要宝宝镇静治疗。

  术式根据年龄定

  颅缝早闭手术目的之一是解除颅骨对脑组织的压迫,扩大颅骨腔隙,为脑组织发育提供空间。除此以外,颅缝早闭还会对患儿头颅外观,颌面部的眼、耳、鼻等外观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手术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改善宝宝异常的颅颌面外观,为宝宝成年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颅缝早闭的宝宝个体差异较大,颅缝早闭术后宝宝随访尚不完善,因此标准的手术年龄尚不确定。国外内研究表明,早期手术对于宝宝神经功能恢复较好。手术越早,大脑认知功能恢复越好。另外,1岁以内宝宝的颅骨对于手术缺损有强大的修复能力,但是随着年龄增加,此修复能力逐渐减弱。因此,术式要根据患者颅缝早闭类型、狭窄性质、致畸程度、颅内压是否存在等综合情况而定。

  根据宝宝年龄不同,颅缝早闭的类型不同,手术方式大致可分为4种情况。

  首先,年龄在3-5月,手术效果最佳,可选用内镜辅助下闭合颅缝条状切除术,术后佩戴矫正头盔塑形。

  其次,年龄在5-11月,可选用单纯截骨法,针对较为常见的矢状缝早闭的患儿,可应用“π”形截骨法,术后佩戴矫正头盔。

  第三,年龄大于1岁的患儿,根据不同颅缝早闭的类型,选用不同的颅骨重建的手术方法。对冠状缝早闭、额缝早闭等影响眼眶的患儿还需进行额、眶重建重塑的方法。

  最后,对年龄较大儿童可考虑其他方法,比如浮动颅骨瓣技术、游离骨瓣转移重塑、可吸收固定材料加骨瓣手术、牵张成骨技术等。

  此外,颅缝早闭的宝宝中还有一部分合并脑积水、小脑扁桃体下疝、斜视等并发症,也需要进行对症治疗。

  总之,关于宝宝头颅外形的事,不是睡偏了那么简单。上述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建议到正规医院问诊治疗。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秋天养生做好“三防”(中医养生)
立秋之后,阳气始收余湿尚存,天地间暑湿未退,燥气初萌,人体易受湿邪困脾、燥邪伤肺的双重困扰。秋天养生,需要做好“三防”。  一是防燥。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人体容易感受秋燥之邪,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复发或逐渐加重。中医认为,“燥则润之”。预防和治疗秋燥多用“润”法,保护人体津液不丧失。可适当吃一些有养阴润肺功效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莲子、南瓜等。  二是防散。

0评论2025-08-181

网购绿植如何“所见即所得”(百姓关注)
货不对板、虚假承诺、售后拖延、退换困难……一些读者近日来信反映,在直播间网购绿植遭遇不愉快经历,呼吁从业者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权益。“主播说所有货都是直播间品相,拿到手却根本不是。”网友“爱植物的发福蝶”说,自己在某网购平台“南艺花卉”直播间购入一株彩叶芋,主播明确承诺发货植株叶片已显现粉色,但收货后都是绿叶。无独有偶,网友“T婷T”在“桔桔的美丽花园”直播间下单南天竹盆栽,收货后实测高度110多

0评论2025-08-184

“AI谣言”为何易传播难防治?(深阅读)
当前,AI(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AI也被用于制作发布谣言、不实信息,可能对部分群众造成困扰。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聚焦利用AI制作发布谣言、不实信息等乱象开展重点整治。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AI谣言”从何而来、为何泛滥、如何整

0评论2025-08-183

警惕“领取育儿补贴”诈骗套路(服务窗)
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近日,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警方却发布消息,提醒公众,有些“育儿补贴”领不得,这是为何?“这本是一项全国性的惠民政策,却被一些诈骗分子‘蹭热点’,制造出新型骗局。”昭通市公安局昭阳分局民警邵丽君说,“目前分局已接到多名群众举报,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收到的‘领取育儿补贴’信息是诈骗信息。

0评论2025-08-182

新型显微技术突破快速3D成像极限
科技日报北京8月17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显微技术,突破了快速3D成像的极限。他们利用25台相机组成高速显微镜,能一次性捕捉整个小型生物体内部的实时细胞动态过程。该技术为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和运动研究等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观察手段,将推动生物医学研究向更高维度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相关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光学》期刊。 传统显微镜在获取3D图像时,通常依赖机械聚焦

0评论2025-08-183

涵养医疗服务中的人文精神(编辑手记)
医学直面生命,不仅有对病痛的疗愈,还有对心灵的慰藉,医务工作者只有涵养人文精神,才能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中的人文精神,源自对生命的敬畏心、对患者的同理心、对工作的责任心,归根到底是“以患者为中心”。医疗技术越是发展,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就愈发凸显,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更加需要医务工作者具有高超的医术、敏锐的感知和精准的判断。可以说,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共同承载着医学的使命,共

0评论2025-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