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胃肠不适、晒伤多发?中医支招健康过“三伏”

2025-08-06 10:00110people

正值“三伏”,天气闷热潮湿,胃肠不适、晒伤、“空调病”等健康问题多发。中医药学蕴含丰富的养生智慧,在防暑降温、祛湿调理、增强免疫力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日举行主题发布会,邀请中医专家介绍夏季养生防病妙招。

清热解暑,预防中暑和晒伤

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宜养心、宜避暑除湿。高温天气如何预防中暑和晒伤?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宋坪提示,夏季应尽量穿轻薄、宽松、透气的棉麻衣物,佩戴宽檐帽、太阳镜或使用遮阳伞,并根据肤质选用防晒产品;高温天气人体出汗多,水分和盐分流失较快,应多喝白开水和淡盐水补充体液;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食西瓜、黄瓜、绿豆汤等食物以清热解暑、养阴益气;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适度降温,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过低。

此外,“桑拿天”的高温高湿环境对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体质虚弱者影响较大,需予以特别关注。

天气炎热,锻炼也应“天人相应”,不宜一味追求高强度。

“针对暑多夹湿的气候特点,锻炼以‘护阳防暑、微微出汗’为总原则。”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建议,在早晨6点到8点或傍晚5点到7点选择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运动,促进气血运行,避免大汗伤津;年轻人可选择跑步、快走、游泳、球类等有氧运动,但应避免在高温时剧烈运动。

健脾化湿,防范胃肠道不适

暑期出游,一些人发生水土不服,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在中医看来,其核心在于脾胃运化功能受损。

“要遵循‘饮食有节、循序渐进、起居有常’的原则。”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魏玮建议,初到异地时,避免立即食用辛辣、油腻或生冷食物,应先选择温和易消化食物,主要搭配清淡蔬菜;随身携带可防暑化湿的藿香正气散、可消食和胃的保和丸;还可配合每日晨起按揉足三里穴,或做八段锦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不适症状较轻时,可以尝试中医食疗。魏玮举例说,当出现腹胀不适时,可以选择山楂、炒麦芽等茶饮,帮助消食导滞;若有恶心呕吐,可取生姜3片、紫苏叶5克,用沸水冲泡后加少许红糖温服。此外,注意清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

根据中医理论,高温高湿天气下,暑热和湿气两种邪气一同侵犯人体,易导致湿热困脾。魏玮提示,暑期饮食关键在于“防寒护阳、健脾化湿”,应注意“三宜三忌”——宜以温茶代冷饮,宜食当季温性果蔬,宜用辛香调味增食趣,忌大量食用冰镇饮品,忌生食海鲜,忌空腹食用性质寒凉蔬果。

护阳祛湿,应对“空调病”和湿疹

空调是夏季不可或缺的降温工具,但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鼻塞、头痛、关节酸痛、乏力等所谓“空调病”症状。

魏玮建议将空调温度设在22℃到26℃之间,以防毛孔骤闭导致卫阳不得宣发;将房间湿度控制在30%至60%;避免空调直吹人体,尤其颈部、背部、膝关节或神阙穴、涌泉穴,防止损害阳气;睡觉时用薄毯覆盖脐腹部;每开空调2至3小时就应开窗通风。

高温高湿的环境还会让皮肤容易出汗、潮湿,促进细菌和真菌繁殖,加之一些人皮肤屏障较弱,导致湿疹在夏季较为常见。

宋坪说,湿疹的发生与体内的湿热、风邪入侵、脾气虚弱以及内外环境的失调都有关系。针对暑期湿疹,不但要缓解皮肤症状,更应注重调理体质,如避免食用易助湿生热的辛辣刺激、油腻厚味食物和海鲜等,多吃清淡开胃、利湿促消化的蔬菜水果等,从根本上防控病情发展。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秋天养生做好“三防”(中医养生)
立秋之后,阳气始收余湿尚存,天地间暑湿未退,燥气初萌,人体易受湿邪困脾、燥邪伤肺的双重困扰。秋天养生,需要做好“三防”。  一是防燥。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人体容易感受秋燥之邪,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复发或逐渐加重。中医认为,“燥则润之”。预防和治疗秋燥多用“润”法,保护人体津液不丧失。可适当吃一些有养阴润肺功效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莲子、南瓜等。  二是防散。

0评论2025-08-181

网购绿植如何“所见即所得”(百姓关注)
货不对板、虚假承诺、售后拖延、退换困难……一些读者近日来信反映,在直播间网购绿植遭遇不愉快经历,呼吁从业者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权益。“主播说所有货都是直播间品相,拿到手却根本不是。”网友“爱植物的发福蝶”说,自己在某网购平台“南艺花卉”直播间购入一株彩叶芋,主播明确承诺发货植株叶片已显现粉色,但收货后都是绿叶。无独有偶,网友“T婷T”在“桔桔的美丽花园”直播间下单南天竹盆栽,收货后实测高度110多

0评论2025-08-184

“AI谣言”为何易传播难防治?(深阅读)
当前,AI(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AI也被用于制作发布谣言、不实信息,可能对部分群众造成困扰。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聚焦利用AI制作发布谣言、不实信息等乱象开展重点整治。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AI谣言”从何而来、为何泛滥、如何整

0评论2025-08-183

警惕“领取育儿补贴”诈骗套路(服务窗)
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近日,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警方却发布消息,提醒公众,有些“育儿补贴”领不得,这是为何?“这本是一项全国性的惠民政策,却被一些诈骗分子‘蹭热点’,制造出新型骗局。”昭通市公安局昭阳分局民警邵丽君说,“目前分局已接到多名群众举报,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收到的‘领取育儿补贴’信息是诈骗信息。

0评论2025-08-182

新型显微技术突破快速3D成像极限
科技日报北京8月17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显微技术,突破了快速3D成像的极限。他们利用25台相机组成高速显微镜,能一次性捕捉整个小型生物体内部的实时细胞动态过程。该技术为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和运动研究等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观察手段,将推动生物医学研究向更高维度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相关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光学》期刊。 传统显微镜在获取3D图像时,通常依赖机械聚焦

0评论2025-08-183

涵养医疗服务中的人文精神(编辑手记)
医学直面生命,不仅有对病痛的疗愈,还有对心灵的慰藉,医务工作者只有涵养人文精神,才能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中的人文精神,源自对生命的敬畏心、对患者的同理心、对工作的责任心,归根到底是“以患者为中心”。医疗技术越是发展,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就愈发凸显,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更加需要医务工作者具有高超的医术、敏锐的感知和精准的判断。可以说,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共同承载着医学的使命,共

0评论2025-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