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高温健康风险预测精度可达街区

2025-08-07 09:00340people

一段时期以来,高温袭扰给公众生活和健康带来诸多挑战。8月5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局与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发布全市首个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北京青年报记者从疾控部门了解到,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将成为本市常态化的健康预警机制,以帮助公众应对未来的高温天气。结合气象数据和健康数据,一旦预测次日有3个区的高风险和极高风险面积超过50%,就会触发预警机制,于20时左右在官方渠道发布预警提示,其预警精度可达街区级别。

8月5日晚发布的全市首条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信息显示,预计8月5日20时至6日20时,平谷区、昌平区、怀柔区、密云区、丰台区、大兴区、顺义区、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大部分地区高温健康风险较高;房山区、西城区、延庆区、通州区大部分地区高温健康风险高;延庆区中部、怀柔区中部、房山区南部局地高温健康风险极高。在这张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图上,底图为北京地图,上面用不同的色块标注了高温健康风险等级,黄色为较高风险,橙色代表高风险,红色代表极高风险。

上述3个风险等级也对应着疾控部门设计的分人群健康提示,分别在较高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时,针对一般人群,以及重点的老年人、孕妇、儿童、慢病患者、户外作业者等不同类别人群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健康防护建议。不同于单纯的高温预警,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反映了温度升高可能导致的疾病风险,彰显了“气象+健康”的深度融合,依托一定的预警方法,来判定预报日的高温健康风险等级,反映了温度升高可能导致疾病风险的增加,也为市民提供更加精准的健康指导。

为何本次北京新增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当前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变暖显著。我国处于气候变化敏感区,升温明显,高温热浪频发,严重影响群众健康。北京市疾控中心环境卫生所主管医师刘奇琛博士告诉北青报记者,早在几年前,国家疾控局和中国气象局就已经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将气象部门高精度的气温预报能力,与疾控部门的高温健康风险评估算法及预警模型有机集成,成功转化形成我国首个精度达到街区(5公里×5公里)级别的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服务产品。

去年年初,北京市疾控中心被纳入国家疾控局开展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适宜技术应用试点单位。围绕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服务产品的应用,中心前期组织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依托国家平台获取了相关技术支持和数据接口,为本市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刘奇琛表示,在7月2日国家疾控局联合中国气象局发布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信息后,北京市也一直在积极开展监测,前段时间北京连续遭遇暴雨天气,未达到发布标准,最近气温回升出现高温天气,触发了预警机制,于是有了北京市的第一次发布。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机制是如何触发的?

刘奇琛表示,在风险预警图上可以看到,北京地图上有黄色、橙色、红色的方格,表示所在区域的高温健康风险等级,依次为较高、高和极高。依托国家的预警方法,我们将北京地图按照5公里×5公里的范围划分成一个个网格,结合次日气象预报数据和健康信息去做颜色区分。以一个单独的区为例,可能南北跨度很大,温度也不同,颜色分布就有差异,但是按照25平方公里为一个格点去测算风险等级,其预测精度可以精确到街区级别。

在国家层面,当相邻3个省份加起来有超过50%的面积风险达到高风险或极高风险时,就会发布风险提示。北京参考了国家的做法,全市16个区中,一旦有3个区超过50%的面积达到高或极高风险时,北京市疾控局和气象局就会联动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气温数据和健康数据如何联动?

刘奇琛表示,主要是国家疾控部门和气象部门依据气象监测与人群健康大数据来确定预警。他们此前已结合全国近10年2400个气象站点的历史观测数据,同时容纳了海量的健康、疾病等数据,采用各地区相对温度阈值方法,计算每个地区的风险阈值,也就是说,能够测算出在一定的气温之下,相应的死亡或者发病人数的规律,进而给出风险等级提示。他们通过建立起一套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影响预报产品模型算法,研发出了全国精细化高温健康气象风险智能网格预警产品及高温健康影响预报客观化产品,并实现了信息共享。

为何有的地方没有高温预警却有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根据北京市疾控局在8月5日晚发布的官方解读信息,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是因地制宜的,它以人群健康风险为导向,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当地的高温过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拓宽了健康风险提示的适用范围。有的地方温度相对较低,但健康风险等级却较高,是因为当地在气温较低,甚至还未达到35℃时,就已可以发现居民的健康风险显著攀升,这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如常年居住在凉爽舒适地区的居民,他们习惯于较少使用空调等降温设备,甚至部分家庭未安装空调,身体也更适应凉爽天气,这些习惯和特点综合起来就导致热适应能力较低,温度略有升高,居民的健康风险就显著攀升。

为了保护这些地区的公众,需根据健康风险等级而非仅温度高低发布预警提示,从而全面、精准地防护公众的健康。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高温的适应能力也是逐步增强的,疾控部门和气象部门也会基于双方监测到的健康大数据和气象数据持续做好评估,及时优化升级现有的预警模型。

·揭秘·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是如何发出来的?

8月5日20时40分左右,北京市首条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信息在各大平台刷屏。围绕这条信息的制作发布,北京市疾控中心环境卫生所主管医师刘奇琛博士向北青报记者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这是北京市疾控局与市气象局首次联合发布的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一个不得不提的背景是,今年6月,北京市疾控局牵头发布《北京市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整合14个市级部门的力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防范气候变化导致的健康风险,这是跨部门联动的制度保障。刘奇琛回忆,8月5日17时左右,市疾控中心收到了来自气象部门的监测信息,提示第二天可能有高温天气,需要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借鉴国家层面的实践经验,两部门联合工作群迅速运转起来:传递气象数据、汇总分析结果、制作风险地图、撰写预警措辞、核对影响区域面积等各项工作逐步推进,并分别与北京市疾控局和气象局对接,协调新媒体平台小编做好发布准备。刘奇琛说:“别看发布的预警信息只有寥寥几句,其中却大有讲究,风险程度按照较高、高、极高风险排列;各区排列顺序则是按照风险面积由高到低排列。不同等级下的风险提示已经按照国家疾控局的指导提前预制好。好在我们把工作都做在了前面,不然是来不及的。”

20时40分左右,北京市第一条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信息正式发布。“发的时候不紧张,因为有各级同事一起层层把关。但发出来之后,我一直盯着各大平台和网站,刷到了接近22点,一直关注着网友们的反应。”当晚,这条信息被主流媒体铺天盖地地转发,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评论,“首次实战应用,看到信息这么受关注,说明健康气象服务确实是有社会需求和期待的。”刘奇琛心中悬着的石头也落了地。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各地团组织引领青年参与为老服务
10月10日至31日,以“弘扬孝亲敬老美德 共建老年友好社会”为主题的2025年全国“敬老月”活动顺利开展。弘扬孝亲敬老美德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为老服务,通过“结对+接力”的方式,走近老年人群体,深入日常生活,服务实际需求,围绕生活照护、心理关怀、智慧助老、社会融入等方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为老志愿服务,为推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动

0评论2025-11-094

多吃碱性食物瘦得快是真的吗
近日,网上流传“多吃碱性食物瘦得快”的说法,引发不少网友效仿,这是真的吗?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阮光锋表示,食物的酸碱性并非依据口感或pH值划分,而是依据其在人体内代谢后产生的物质残留来划分。一般来说,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和米、面等高淀粉食物中含有较多硫、磷等元素,代谢后易生成酸性物质,因此属于酸性食物;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较多钾、钙等矿物质,代谢产物

0评论2025-11-090

俄研制出新型骨骼修复材料
俄罗斯康德波罗的海联邦大学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可用于修复受损骨骼,加速植骨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研发用于修复受损骨组织的复合材料,使其性能最大程度接近人体骨骼,是当今医学研究领域的一大难题。康德波罗的海联邦大学研究人员在基于生物相容性聚合物材料聚醚醚酮生产的基质中,分别添加0.1%和1%羟基磷灰石(骨骼的主要矿物成分),形成一种2.5D支架复合材料。这种聚合物广泛应用于颅颌面外

0评论2025-11-090

医疗AI有了“评审员”!北京启动医疗人工智能应用评测服务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记者侠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进步,医疗AI正在加速向辅助医生、承担部分医生技术劳动的方向发展。如何确保医疗AI应用的规范安全有效,成为公众关注和行业关心的问题。日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设立医疗人工智能应用评测中心(以下称评测中心),旨在建立医疗AI评测的制度体系与规范标准,依托首都高水平医院和专家队伍、高质量医疗数据,验证医疗AI的临床辅助决策能力和效果,筑牢医疗人工智能

0评论2025-11-092

专家:“硬扛”流感有健康风险
安徽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唐继海7日在该省冬春季传染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说,流感与普通感冒有着本质区别,“得了流感扛一扛就过去”的做法是错误的,存在健康风险。 据唐继海介绍,流感与普通感冒在病原体、症状、传染性与传播速度、并发症等方面有所不同。 在传染性与传播速度方面,流感传染性强,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易在人群中暴发流行;普通感冒的传染性较弱,多为散发病例,传播范围和速度远低于流感。 在并发症方

0评论2025-11-085

咳嗽频发不止因受寒?专家提醒:调理脾胃成秋冬防咳关键
近期,我国多地迎来持续性降温天气。10月以来,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华北、华东等地降温幅度达4-6℃。伴随气温波动,咳嗽、痰多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据中国气象局10月31日新闻发布会披露,预计我国将在今年秋季后期进入拉尼娜状态,并可能持续至2026年初。受其影响,今年冬季气温“冷暖起伏大”,阶段性变化明显。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在近期发布会上提示,公众需注意气温骤降与昼夜温差对健康的影响。

0评论2025-1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