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健康中国筑牢幸福根基

2025-08-12 10:0090people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保障人民健康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着力构建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覆盖超过13亿人;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24年的79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已位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成为“全球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排名中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多层次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以前看病报销需要拿着一摞发票回老家,流程要走好几周,现在可以在当地医院直接报销,还不用自己垫付费用,真是方便多了!”河南郑州居民李兰退休后长期随子女居住在北京,随着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面推开,如今她可以在网上备案后,按照“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享受直接结算服务。

近年来,我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稳步推进,住院费用、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规模不断增大,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开展顺利,越来越多参保群众享受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目前,所有统筹地区都已开通住院和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2024年底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人次达到2.38亿,跨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率超90%。

百姓就医体验的改善,是国家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带来的民生红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强全民医疗保障制度顶层设计,推动医疗保障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医疗保障需求。

截至2024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约13.27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截至2025年6月,2.53亿人参加生育保险,基金累计支出4383亿元,享受待遇达9614.32万人次;截至2024年底,1.9亿人参加长护险,妥善解决失能人员长期照护问题。“十四五”期间,各项医保帮扶政策累计减轻农村低收入人口费用负担超6500亿元;长护险累计惠及超200万名失能群众,减轻群众护理服务费用负担超500亿元。

医药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乙型肝炎是全球疾病负担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目前慢性乙肝尚无法实现“彻底治愈”,但通过药物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长期以来,我国治疗乙肝的关键药物聚乙二醇干扰素市场一直被国外产品垄断。

厦门特宝生物历经14年研发,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Y型40KD聚乙二醇长效干扰素α—2b注射液。这款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不仅为乙肝患者带来了更优质、便捷的治疗选择,更通过国产化替代大幅降低了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这一突破体现了我国本土企业在高端生物制剂领域的研发实力。

“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特宝生物副总经理郑杰华表示,药监、卫健、医保等部门出台的优先审评、临床急需药品快速通道等政策使得创新药能够更快惠及患者,提升了药品的可及性。这些政策构建起“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良性创新循环,有效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让创新药研发驶入快车道。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批准上市的创新药达48个,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有多款国产创新药实现全球上市,2025年上半年,我国批准上市的创新药已近40种。我国医药行业正从“跟随式创新”迈向“原创性突破”的新阶段,研发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公共卫生防护网愈发紧密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大力推进实施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病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项目;成立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推动疾控机构职能从单纯预防控制疾病向全面维护和促进全人群健康转变……近年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健全,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显著提升。

监测预警是防范和化解传染病疫情风险的重要保障。我国在优化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基础上,在1041所哨点医院开展新冠、流感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覆盖所有地市和有代表性县区。同时,紧盯新发突发传染病,试点不明原因肺炎主动监测;强化数智赋能,建设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传染病数据自动分析和预警能力。

我国在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方面成效显著。当前,艾滋病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基本阻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感染者治疗覆盖率和成功抑制率均超过95%。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下降到5.86%,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降至0.3%,提前实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防控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发现并治疗超800万名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保持在90%以上,发病率平均年递降率约为3%,远超全球同期1.5%的水平。

近年来,我国因时因势调整免疫策略,筑牢人群免疫屏障。为防范国外脊髓灰质炎病毒输入和传播风险,2024年,我国开展儿童第二剂次脊灰灭活疫苗补种,共接种1320.62万人;针对百日咳疫情回升情况,6部门联合调整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已达14种,可预防15种传染病,我国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锚定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目标,我国将持续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根基。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各地团组织引领青年参与为老服务
10月10日至31日,以“弘扬孝亲敬老美德 共建老年友好社会”为主题的2025年全国“敬老月”活动顺利开展。弘扬孝亲敬老美德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为老服务,通过“结对+接力”的方式,走近老年人群体,深入日常生活,服务实际需求,围绕生活照护、心理关怀、智慧助老、社会融入等方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为老志愿服务,为推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动

0评论2025-11-090

多吃碱性食物瘦得快是真的吗
近日,网上流传“多吃碱性食物瘦得快”的说法,引发不少网友效仿,这是真的吗?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阮光锋表示,食物的酸碱性并非依据口感或pH值划分,而是依据其在人体内代谢后产生的物质残留来划分。一般来说,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和米、面等高淀粉食物中含有较多硫、磷等元素,代谢后易生成酸性物质,因此属于酸性食物;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较多钾、钙等矿物质,代谢产物

0评论2025-11-090

俄研制出新型骨骼修复材料
俄罗斯康德波罗的海联邦大学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可用于修复受损骨骼,加速植骨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研发用于修复受损骨组织的复合材料,使其性能最大程度接近人体骨骼,是当今医学研究领域的一大难题。康德波罗的海联邦大学研究人员在基于生物相容性聚合物材料聚醚醚酮生产的基质中,分别添加0.1%和1%羟基磷灰石(骨骼的主要矿物成分),形成一种2.5D支架复合材料。这种聚合物广泛应用于颅颌面外

0评论2025-11-090

医疗AI有了“评审员”!北京启动医疗人工智能应用评测服务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记者侠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进步,医疗AI正在加速向辅助医生、承担部分医生技术劳动的方向发展。如何确保医疗AI应用的规范安全有效,成为公众关注和行业关心的问题。日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设立医疗人工智能应用评测中心(以下称评测中心),旨在建立医疗AI评测的制度体系与规范标准,依托首都高水平医院和专家队伍、高质量医疗数据,验证医疗AI的临床辅助决策能力和效果,筑牢医疗人工智能

0评论2025-11-091

专家:“硬扛”流感有健康风险
安徽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唐继海7日在该省冬春季传染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说,流感与普通感冒有着本质区别,“得了流感扛一扛就过去”的做法是错误的,存在健康风险。 据唐继海介绍,流感与普通感冒在病原体、症状、传染性与传播速度、并发症等方面有所不同。 在传染性与传播速度方面,流感传染性强,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易在人群中暴发流行;普通感冒的传染性较弱,多为散发病例,传播范围和速度远低于流感。 在并发症方

0评论2025-11-084

咳嗽频发不止因受寒?专家提醒:调理脾胃成秋冬防咳关键
近期,我国多地迎来持续性降温天气。10月以来,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华北、华东等地降温幅度达4-6℃。伴随气温波动,咳嗽、痰多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据中国气象局10月31日新闻发布会披露,预计我国将在今年秋季后期进入拉尼娜状态,并可能持续至2026年初。受其影响,今年冬季气温“冷暖起伏大”,阶段性变化明显。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在近期发布会上提示,公众需注意气温骤降与昼夜温差对健康的影响。

0评论2025-1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