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立秋后,换季健康指南来了(健康驿站)

2025-08-16 14:0020people

  近日,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中山街道上海花园小区,防疫工作人员在进行消杀蚊虫作业。
  刘贵雄摄(人民视觉)

  立秋时节,暑热未消,早晚却已悄然透出丝丝凉意。如何开启健康的秋季生活?养生保健该做哪些准备?多位专家就此给公众支招。

  热凉交替,心脑血管拉响警报

  “立秋不代表酷暑结束,8月到9月之间有一个‘秋老虎’阶段,这期间早晚凉爽,午后气温仍然较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王乐介绍,立秋后的养生关键在于主动适应热凉交替、昼夜温差显著的过渡性气候。昼夜温差大的地区,老人、儿童以及有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早晚应做好头颈、腹部保暖。

  “季节转换时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阶段,较大的昼夜温差会导致人体的血管收缩,引起血压波动,从而增加心脏负荷,这对心脑血管患者来说是很大的考验。”王乐提醒,有3个常见的季节性谣言需要澄清:一是“换季时输液可疏通血管预防脑梗”,这种做法缺乏科学依据,输液并不能“冲走”或“疏通”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盲目输液反而可能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甚至诱发心力衰竭;二是有观点认为“血压稍高无需干预,换季后自然下降”,事实上,季节转换时血压波动更为明显,高血压患者需坚持规律用药与血压监测,切勿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三是“喝红酒或醋可软化血管”的说法,也没有科学证据支持,过量饮用红酒或醋反而可能损伤胃肠功能,保护血管需要注意合理膳食,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管理血压、血脂和血糖。

  秋燥伤肺,润燥清补缓解不适

  立秋后,有些人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涩瘙痒等不适症状,是否有简单有效的方法缓解这些不适?

  王乐介绍,立秋后,天气逐渐干燥,俗称“秋燥”,中医认为,“秋燥”易伤肺,肺喜欢湿润又害怕干燥,并且和皮肤、鼻子关系密切。当夏秋交替,湿度明显从高到低,这种变化容易引发肺系或体表的不适感,表现为干咳少痰、鼻腔干燥、皮肤干涩甚至瘙痒。针对这些困扰,中医有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缓解。

  首先,食疗是应对“秋燥”最直接、最温和的方式。提倡“以润为健”,选择具有滋阴润肺、生津止渴功效的食物,如百合、梨、银耳、莲藕、蜂蜜、山药等食材,可以把它们熬制成汤羹或者粥品,包括冰糖雪梨、银耳百合羹,不仅美味,还从内滋养,为身体补充津液。同时,减少辛辣、油炸和烧烤类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津液耗伤。

  其次,可通过按摩一些特定穴位来激发身体的濡养能力。例如,用食指指腹轻轻按揉鼻翼旁的迎香穴3—5分钟,感到酸胀即可。通过按压迎香穴可以感受到鼻腔有轻微的湿润,可缓解鼻腔干燥,还有助于预防感冒。此外,还可以按手背上的合谷穴,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凹陷处轻轻按压3—5分钟,能改善头面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口干、鼻腔或咽喉干燥的症状。

  最后,一些简单的生活方式调整也能有效防燥。试着有意识地练习深长而缓慢的呼吸,有助于濡养肺脏。在干燥的室内,放置一些清水或使用加湿器增加环境湿度,也是对抗秋燥的好方法。

  蚊媒活跃,可传播多种传染病

  立秋后,暑气尚未退尽,蚊媒仍处于活跃期,许多人不堪其扰。更需警惕的是,小小的蚊子通过叮咬,能传播多种致命传染病:使人寒战、贫血的疟疾,使人抽搐、意识障碍的乙脑,使人高烧、全身剧痛、皮疹的登革热……

  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丁晟介绍,蚊子是夏秋季节的重要病媒生物,且不同蚊种可传播多种疾病:伊蚊(俗称花斑蚊)可以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等疾病;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库蚊可以引发流行性乙型脑炎、圣路易斯脑炎等的传播;各蚊种还可引起丝虫病的传播。

  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李艳介绍,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全球分布范围广,在东南亚、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全年流行。我国常年有登革热输入病例报告,每年夏秋季在部分南方省份会发生本地传播疫情。

  感染登革病毒后患者有何典型症状?李艳介绍,主要表现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或者轻症,少数发展为重症登革热,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及重要脏器损伤,严重者甚至死亡。老人、孕妇以及患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患者感染登革病毒后,容易发展为重症患者。

  专家介绍,基孔肯雅热如同登革热的“双胞胎兄弟”,症状与登革热相似,但关节痛更为显著。

  “在蚊虫活跃季,如果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发病前如有境外旅居史的,请主动告知接诊医生。”李艳提醒,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提高警惕,防蚊灭蚊多管齐下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维持了很多年疟疾本地感染零发生状态,但是每年仍有一些境外输入的疟疾病例。”丁晟介绍,许多人因对疟疾认知不足且归国后感染状态比较轻而放松了警惕,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危及生命。同时,传播疟疾的媒介按蚊在国内也广泛存在,疟疾传播的链条可以再现,所以要持续保持防护意识。

  丁晟提醒,赴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务工、旅行的人员,出行前应咨询国际旅行卫生保健机构,必要时携带抗疟药物作预防或应急治疗,药物用量需遵医嘱使用。从疟疾流行区入境后1年内,若出现周期性寒战、高热、大汗或不明原因发热,需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避免因延误诊断治疗危及生命。

  “科学防蚊灭蚊,要多管齐下做到‘防灭结合’。”丁晟说,科学防蚊,需从环境治理、物理防护与化学干预等方面入手:户外活动时应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驱蚊剂,儿童要选择含量低的产品,孕妇要慎用;避免在黄昏至清早蚊虫出没高峰期进入草丛、湿地等区域;室内要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同时要清除家中的积水容器,像蓄水池、水井等要加盖密封,以阻断蚊虫产卵孳生;灭蚊可选用正规杀虫气雾剂、电热灭蚊液、电蚊拍等工具,使用杀虫气雾剂时需对准门后、窗帘后、床底等蚊虫藏匿处快速喷射,喷后要关闭门窗30分钟,通风1小时后才能进入,注意操作时需避开食物、餐具、火源与电源;孕妇与婴幼儿家庭优先选择物理防蚊方式;社区、单位、公共场所要经常性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时处理垃圾,对蚊虫孳生地采取消杀措施,创造和保持健康的生活环境。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暴雨洪灾后,守护健康要“三防”
连日来,全国多地遭遇暴雨,部分地区出现道路积水甚至洪涝现象。环境潮湿加之垃圾漂浮,极易形成病原体滋生的“温床”,为人们的健康埋下隐患。 为此,专家提醒公众重点做好“三防”:一防“病从口入”引发的肠道疾病,二防污水接触造成的皮肤感染,三防蚊虫叮咬导致的虫媒传染病。 严防病从口入 杜绝肠道疾病 洪涝灾害发生后,洪水不仅会淹没并破坏饮用水设施和水源,同时还会影响食品安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

0评论2025-08-163

这些退热药儿童慎用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诊了一位11岁的男孩。他因发烧服用尼美舒利并肌肉注射柴胡退热剂后,全身90%的表皮剥脱、糜烂,被确诊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这一病例再次敲响了儿童用药安全警钟。 错误服药诱发免疫异常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副主任翟志芳介绍,TEN是一种罕见但凶险的重症药疹,死亡率高达14.8%—30%。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尹昌林告诉记者,TEN的典型症状

0评论2025-08-160

“体医融合”开出“健康良方”
【民生汇·提案建议中的为民故事】 清晨的广西南宁铁路文化宫广场,总是少不了晨练者的身影。全国政协委员、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审计与质量管理处处长韦军常常来到这里与晨练的市民交流。 65岁的李淑芬(化名)三年前被诊断为高血压和轻度睡眠障碍。除了开了降压药之外,医生还给其开了“运动处方”——每周游泳三次,每日散步40分钟,并根据身体状况及时调整运动的频率和强度,通过体医融合,有效改善身体状况。“现在药量

0评论2025-08-160

预防基孔肯雅热,要做好这一点
近期,广东暴发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广泛关注。基孔肯雅热到底是什么?如何传播?怎么预防?一起来看。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因病毒最早在非洲坦桑尼亚被发现而得名,在当地语言中,“基孔肯雅”意为“变得扭曲”或“弯腰驼背”,形容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被迫蜷缩身体的姿态。 而它最典型的临床症状,就是关节疼痛致身体蜷曲。此外,还可能突发高烧、出现皮疹,并伴有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肌肉

0评论2025-08-160

警惕!CT报告出现这些字眼,可能与肺癌有关
中新网北京8月15日电(赵方园)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做CT时被查出肺结节,大家不禁三连问:怎么突然冒出结节?会不会变成肺癌?我该怎么办?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张毅在接受中新健康采访时表示,其实,大多数肺结节在确诊前已默默存在多年,只因影像技术进步、低剂量螺旋CT普及,才被大家发现。 究竟什么样的肺结节需要提高警惕?张毅给出了专业指导。 肺结节≠肺癌:多大才需要紧张? 肺结节,顾名思义

0评论2025-08-160

杜鹏:从五方面入手增强中青年养老“安全感”
中新网北京8月15日电 (记者 夏宾)中新社国是直通车15日在北京举办的“城心守岁月——共绘中国式养老新图景”主题沙龙,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在主题沙龙上表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加快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应结合社会保障制度和中国自身传统文化,从五方面入手,增强中青年养老安全感。杜鹏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养老方式和制度体系发生了巨大变迁,例如养老方式从家庭养老

0评论2025-08-161

警惕儿童用药安全:这些退热药儿童慎用
这些退热药儿童慎用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诊了一位11岁的男孩。他因发烧服用尼美舒利并肌肉注射柴胡退热剂后,全身90%的表皮剥脱、糜烂,被确诊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这一病例再次敲响了儿童用药安全警钟。错误服药诱发免疫异常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副主任翟志芳介绍,TEN是一种罕见但凶险的重症药疹,死亡率高达14.8%—30%。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尹昌林告诉记者,T

0评论2025-08-160

缓解“情绪中暑”有妙招
虽然今年的“三伏天”已近尾声,但不少地区的高温态势仍然明显。“情绪中暑”等话题近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什么是“情绪中暑”?如何有效缓解?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山西医科大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刘志芬。 刘志芬介绍,“情绪中暑”是由高温天气引发的心理及行为异常现象。其典型表现包括:易因琐事发火、精神萎靡不振、对周遭事物深感不满、坐立难安及睡眠质量下降等。 一般来说,引发“情绪中暑”的原因可能有长时间

0评论2025-0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