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少睡反而更“清醒”?不一定!

2025-09-07 11:00280people

“凌晨三点的城市,才是真正属于奋斗者的时刻”“每天只睡四小时,我的效率反而翻倍”“那些成功人士,谁不是用睡眠时间换来的成就?”社交媒体上,一些人声称长期只睡3~4个小时,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清醒感与高效状态。

这种令人费解的“亢奋”,究竟是潜能的爆发,还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对大多数人来说,“少睡高效”是一种生理假象

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种“成功人士少睡论”,但神经科学证据表明,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种“少睡高效”状态实则是一种生理假象。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团队发现,人群中仅有约1%的幸运儿携带DEC2基因突变,使其成为真正的“短睡眠者”,他们能在睡眠4~6小时后完全恢复精力,且长期保持健康。但对于其余99%的群体而言,就没有这样的“先天优势”了。

熬夜到凌晨,本应困倦不堪,却突然精神振奋、思路清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神经科学家称之为“反常清醒”。其背后是大脑在紧急状态下启动的一套复杂代偿机制,本质是身体在危险状态下的应激反应,包括:

压力激素激增:严重睡眠不足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被过度激活,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多,会带来短暂的警觉性提升,情绪高涨甚至亢奋感。

多巴胺系统失调:睡眠剥夺会扰乱大脑多巴胺调控系统,这种“快乐激素”的异常升高,会产生类似轻躁狂的状态——思维奔逸,自信膨胀,精力用之不竭。

若将上述应急机制常态化使用,无异于长期把身体置于“战备状态”。

睡眠不足正在从分子层面悄然改变身体

通宵熬夜后,我们往往只注意到第二天的疲惫感,却不知道睡眠不足正在从分子层面改变你的身体。

一是大脑功能受损。连续几晚睡眠不足7小时,警觉性和反应速度就会像“手机电量”一样迅速下降,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做出反应。即使偶尔熬一次夜,也足以让人难以集中精神完成需要持续专注的任务,脑成像研究显示,负责注意力的前额叶、顶叶等关键脑区活动明显减弱。

睡眠是大脑的重要清洁时段。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β-淀粉样蛋白等神经毒素清除效率降低,显著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二是心血管风险增加。美国心脏协会指出:长期睡眠不足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研究发现,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更容易出现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随访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会使心梗风险上升20%。而睡眠质量差,如失眠、频繁醒来,会让房颤风险增加30%~40%。即使是健康中年人,睡眠过少也会导致血管更易沉积斑块,增加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

三是免疫功能下降。长期睡眠不足会持续激活身体的炎症反应,并削弱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研究显示,连续6天睡眠不足后,人体对流感疫苗产生的抗体数量明显减少,表明免疫保护功能受损,这使得普通感冒、流感甚至严重感染更易发生,同时也会增加肿瘤的发病风险。

四是代谢紊乱风险升高。睡眠不足会直接扰乱食欲调节机制,显著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一项针对3000多名健康老年人的追踪研究发现: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5年内患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了3倍,其关键机制可能与睡眠不足影响食欲相关激素分泌有关。

熬夜后的“回血”策略

熬夜后身体会感到疲惫不堪,如何最大限度降低伤害?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它更快“回血”?

聪明补觉,重置节律。熬夜之后应该及时起床,以免影响下一晚的睡眠质量。可以在上午以及午休时间补觉片刻,时间应当控制在30分钟以内,快速恢复警觉性和精力的同时不易进入深度睡眠,醒来较为清醒。

优化饮食,减轻负担。积极补充熬夜消耗的能量和营养。建议早餐营养均衡,选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油腻高糖,以免血糖骤然变化加剧疲劳;多吃深色蔬菜和水果,减轻熬夜引发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另外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接触自然光,温和活动。起床后尽快接触明亮自然光,有助于抑制褪黑素分泌,重置生物钟,让大脑更快清醒。此外,散步、慢跑等轻中度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提振精神,缓解僵硬,避免剧烈运动增加身体负担。

科学使用咖啡因。咖啡和茶中的咖啡因能暂时提神,原理是它像一把“钥匙”抢先占据了大脑中腺苷的“接收器”(受体),阻止了这个“疲劳信号分子”发挥作用,让神经保持兴奋。不过时机很关键:早晨8-9点身体自身皮质醇(天然兴奋剂)水平高,咖啡因效果最弱;而下午3点后摄入容易干扰夜间睡眠。健康成人每日咖啡因摄入建议不超过400毫克。一个聪明的技巧是喝完咖啡后立刻小睡20分钟,咖啡因起效约30分钟,醒来时正好获得小睡+咖啡因的双重提神效果。

但要注意,咖啡因只是屏蔽了疲劳信号,无法阻止身体持续产生腺苷,一旦它代谢完毕,累积的腺苷会带来更强烈的疲惫反扑。长期依赖还会让身体产生耐受性(需要更多咖啡因才有效),甚至产生更多腺苷来对抗。过量摄入可能导致心慌、焦虑,长期大量饮用形成依赖后,突然停用可能引发头痛、疲劳、注意力涣散等戒断症状。

■链接

越睡越困?当心“睡眠惰性”

与“少睡亢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人有过“越睡越困”的体验:睡到日上三竿,醒来却头昏脑涨。这又是为何?

这种体验科学上称为“睡眠惰性”,指觉醒后短暂的嗜睡、迷糊和认知受损状态,也称醉睡状态。其实,大脑从“睡眠模式”切换到“清醒模式”并非一键启动,而是一个复杂、易“卡顿”的过程。特别是那些管高级思维和复杂任务的脑区和脑细胞,它们“重启”得最慢、最不同步。这就导致了我们熟悉的“睡不醒”状态——身体沉重、脑子转不动、注意力涣散。

如果这种“睡不醒”成了每周的“固定节目”,那就要警惕了,它可能是“特发性嗜睡症”或“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在作怪。

研究发现,特发性嗜睡症(IH)患者的身体内部“生物钟”可能出了问题。他们体内促进睡眠的褪黑激素和帮助清醒的皮质醇,分泌节律比健康人延迟。尿液检测发现,IH患者体内的褪黑激素代谢物持续时间更长,这都指向昼夜节律紊乱可能是导致“睡不醒、不清醒”的原因之一。

脑部扫描也揭示,IH患者大脑中一个关键网络——“默认模式网络”,涉及内侧前额叶皮层、后扣带回、楔前叶和角回,在静息状态下的功能连接减弱了。该网络通常负责维持清醒的静息状态,它的异常提示大脑网络功能的改变可能削弱了保持清醒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此外,研究表明,IH患者大脑中主要的抑制性信号系统(GABA)可能过度活跃。其脑脊液的GABA-A能更强地激活GABA受体,相当于给大脑踩了更重的“刹车”。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能“松刹车”,即阻断GABA受体的药物(如氟马西尼)对部分患者有效。

另一种情况是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DSWPD)。一般来说,DSWPD患者的“生物钟”是显著延迟的。关键的昼夜节律信号,如核心体温和褪黑素的分泌高峰,比健康人晚了2~6个小时。更关键的是,他们一天中最清醒的“黄金时段”也大幅推迟。结果就是:别人困了要睡时,他们异常清醒睡不着;该起床时,他们却困得睁不开眼。

而且,DSWPD患者对晚上的光线异常敏感。近一半患者自觉晚上灯光刺眼。研究证实,与健康人相比,同样的晚间灯光对DSWPD患者褪黑素的抑制效果更强,这不仅让他们晚上更难入睡,也把他们的生物钟更牢地“锁”在晚睡晚起的模式里。

睡眠受“睡眠驱动力”调控——清醒越久,驱动力越强;睡得越久,驱动力越弱。研究发现,DSWPD患者白天积累睡眠驱动力的速度较慢,导致夜晚该入睡时“动力储备”不足,难以顺利入睡。与此同时,他们的睡眠质量普遍较差,睡眠过程中“动力消耗”速率也偏慢,导致即使睡够时间,醒来后仍常感到昏昏沉沉。

(作者:岳爱玲 詹淑琴,分别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主任医师)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可注射天线为医疗植入物安全供电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可注射天线,仅沙粒大小,能够为植入人体深部组织的医疗器件,如心脏病患者的起搏器、癫痫或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经调节器等提供无线电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天线与传播学报》10月刊。 团队表示,这种微型天线无需电池,可通过针头植入体内,从而避免大型外科手术,是实现深部组织植入器件微型化的重要突破。 目前,深部组织植入器件通常依赖两种

0评论2025-11-051

微重力条件下打印出人体肌肉组织
科技日报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发表在新一期《科学进展》上的一项研究,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团队在模拟太空微重力的条件下,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结构精确的人体肌肉组织。这种高保真度的组织模型对于研究疾病机制、测试新药至关重要,也为太空生物制造和人类健康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宇航员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长期驻留时,身体会面临肌肉急剧萎缩等严峻挑战。为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并保护未来深空探索者,科学家

0评论2025-11-051

“窜稀饮品”成营销风潮 “瘦身”还是“伤身”
“不是真的需要,不要购买!因为真的会窜!”“买杯饮料给我那么多纸巾干什么,直到喝完连跑4趟厕所……”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发现,社交媒体上掀起一阵饮品“窜稀营销”风潮。在不少博主的推荐视频中,买饮品时,店员会附赠厚厚一叠纸巾,并加上一句,“你一会儿就知道了。”“窜稀”“新型泻药”等标签,俨然成了这些饮品的新卖点。记者随后走访了北京市多家饮品店、超市与便利店,发现这类打着“轻体”“畅通”旗号,暗示

0评论2025-11-050

血管、淋巴系统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指南发布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记者彭韵佳)血管、淋巴系统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生命循环系统。国家医保局11月4日发布《血管、淋巴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原有血管、淋巴系统价格项目规范整合为116项,另有加收项9项、扩展项1项。 国家组织编制立项指南,统一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为的是让价格项目更好计价、更好执行、更好评价,更能适应临床诊疗和价格管理需要。 此次立项根据血管差异,分类

0评论2025-11-054

“外摆一米线”里的善治(暖闻热评)
【事件】商户线上提交促销方案和场地照片,通过审批就能在商铺门口外摆经营;若方案不合适,城管部门还会帮忙调整,建议不影响安全、不堵塞交通的外摆地点……江苏宿迁出台城市精细管理工作方案,明确合理规划“潮汐式便民摊点”、推行包容“外摆一米线”,以精细治理守护城市烟火气。  【点评】  包容“外摆一米线”,是指在保证安全畅通、不妨碍市容的前提下,允许沿街商户在门线外适当范围内展示商品。这一暖心举措,既满足

0评论2025-1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