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生成式AI成生命科学进步强劲引擎

2025-10-28 10:0030people

当前,大型基础模型、多模态数据集,以及DNA与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大规模研究,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刷新着人们的认知。

世界经济论坛网站在日前的报道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已成为推动生命科学进步最强劲的引擎之一。它进一步释放了CRISPR基因编辑与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的潜力。如今,GenAI已在药物研发、精准医疗、脑机接口等领域崭露头角,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应用前景。未来10年,它将为人类健康谱写全新篇章。

加速药物与疗法研发进程

今年1月,麦肯锡公司发布分析报告指出,其全球研究所曾预测:GenAI每年可为制药与医疗行业创造约600亿至11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这一技术将显著提升全产业链的效率与创新水平,从新药研发的方式,到医疗服务的推广与管理模式,都将迎来深刻变革。

在药物研发中,GenAI能够识别新靶点、优化分子结构设计。在开发环节,它简化了临床前验证流程,为细胞与基因疗法设计出更安全、更高效的递送系统,并助力构建更智能的临床试验方案。

麦肯锡的分析进一步指出,GenAI通过加快疗法的开发、审批及上市速度,可帮助制药企业应对“资产生命周期压缩”的挑战,即企业从新药中获得价值的时间窗口不断收窄。研究发现,过去20年间,这一周期从9.8年缩短至约7.1年,整整减少了18个月。

此外,GenAI还能模拟患者群体、预测治疗效果,并结合来自电子健康记录与可穿戴设备的真实数据,从而缩短从概念到临床的转化路径。

助力精准医疗迈入新阶段

精准医疗是一种创新的医疗理念,它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会综合考量每个人的基因特征、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等因素,真正做到“因人而异”。这种从“一刀切”到个性化护理的模式转变,在GenAI的赋能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

2024年,大多数医疗健康领域的GenAI应用仍主要依赖基于文本的单模态大语言模型。到了2025年,能够同时处理并生成文本、图像、基因组数据,甚至实时监测生命体征的多模态模型正逐渐成为主流。这一进步将显著提升诊断效率、临床决策支持能力和医学影像分析水平,为精准医疗注入强劲动力。

这些GenAI应用能够精准解析包含遗传信息、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在内的多模态数据,从而为患者提供高度个性化的诊断、监测与治疗建议。

美国健康产业趋势网站报道指出,GenAI可解读患者的基因图谱,推荐最有效的药物,最大限度减少“试错式”用药。它还能依据遗传倾向,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生活方式的建议,帮助人们主动管理健康。结合可穿戴设备采集的实时健康数据,GenAI甚至能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实现治疗的动态优化。

开启人机交互新路径

脑机接口是让人能够直接用思维与数字设备乃至外部世界沟通的技术,而GenAI正逐步实现无缝的神经信号解码,将大脑活动转化为对外部设备的操控指令。当GenAI与脑机接口强强联合,便在生物认知与计算系统之间架起了双向沟通的桥梁,这不仅为患者带来辅助生活的新工具,也为人机交互开辟了拓展人类潜能的全新路径。

今年9月初,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团队在《自然·机器智能》上发表了一项成果。他们开发出一套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并配备了两个“AI助手”:一个能协助用户操控计算机光标,另一个则借助虚拟输入辅助完成机械臂任务。测试表明,该系统通过解读用户意图并辅助执行动作,显著提升了瘫痪患者在操作光标或机械臂等任务中的表现。

“神经连接”公司的第三名受试者成功通过脑电波操控机械臂,完成了“抓取—递送”这一复杂动作。与此同时,AI大模型LaBraM同步逆向解析了该动作对应的神经编码。这标志着人脑与AI的交互已不再局限于单向指令传递,而是迈入了双向神经符号系统构建的新阶段。这一技术质变,有望悄然重塑医疗、教育乃至人类认知的基本范式。

麦肯锡公司强调,在医学与健康领域,GenAI远不只是一种工具,更是一股推动患者护理、医学研究及健康管理体系全面革新的重要力量。

尽管如此,GenAI的发展仍面临若干挑战。首当其冲的是模型的可解释性与透明度问题,尤其是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GenAI模型,常因其“黑匣子”特性而受到诟病,医护人员往往难以理解其决策逻辑。这种解释性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任度,也阻碍了技术的普及应用。此外,训练AI模型需要大规模数据集,这也引发了人们对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的深切关注。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国家药监局批准那米司特片上市
人民网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孙红丽)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消息,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申报的1类创新药那米司特片(商品名:博优维)上市,适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成人患者。该药品上市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0评论2025-10-292

全球首套脑机交互定制化磁共振平台在天津启用
本报天津电(记者龚相娟)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近日,由天津大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全球首套脑机交互定制化磁共振平台“神工-神观”正式启用。该平台创新构建动态匀场与超高梯度协同赋能的神经影像专用磁共振成像系统,成功实现微米级结构功能特征的在体无创高时空分辨全脑解析,为下一代高性能脑机接口研发提供关键支撑。作为人体最为复杂和精密的器官,解密大脑是人类的终极

0评论2025-10-291

从篮球赛到全民健身热
高架桥下的篮球公园、街道乡村的灯光球场、城市地标的商业广场……随着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简称“浙BA”)赛程逐渐深入,以篮球为载体的全民健身热潮正在席卷之江大地每一个角落。“自从‘浙BA’开打,球友们的热情更高了。”杭州篮球爱好者骆峰说,他所在的球队每周组织活动,如今参与者踊跃,“大家看完高水平比赛,都摩拳擦掌,想亲自上场一试身手”。和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等群众赛事一样,赛事本身从来都不是

0评论2025-10-291

科技加持,卒中治疗突破瓶颈
编者按 近些年,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防治形势严峻。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值此之际,本报特推出专题,邀请专家为读者提供一份覆盖卒中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面指南,为守护大众健康筑牢防线。 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发病的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之一。临床上,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如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出血性卒中(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

0评论2025-10-292

新检测模型攻克“癌王”早筛难题
记者10月27日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获悉,该院院长郝继辉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基于循环游离DNA(cfDNA)的非侵入性检测模型,通过整合多组学特征和机器学习,为实现胰腺癌的早期筛查提供了新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癌症发现》上。 胰腺癌是临床上恶性程度最高的癌症,素有“癌王”之称,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1%。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0评论2025-10-291

抗肝纤维化给药新体系构成
记者10月27日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获悉,该院、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李汛教授团队创新性提出“水凝胶+工程化外泌体”靶向治疗策略,成功构建出水凝胶—干细胞外泌体递送给药体系,为肝纤维化逆转开辟全新治疗路径。该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纳米》。 肝纤维化是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等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结果,若未及时干预,将逐步导致肝脏结构破坏、肝功能受损,最终发展为肝

0评论2025-10-292

把孩子的“心事”放在心上(有事说事)
北京一家心理专科医院的临床心理科曾统计出这样一组数据:2022年,18岁以下住院患者占比达81.95%;而2015年时,80%的住院患者都是成年人。“二八比例”的逆转,反映了当前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的境况,全社会必须予以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背后成因很复杂,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面向心理健康问题的检测技术进步了,检测理念也更新了。换句话说,得益于心理健康防护网织得更密,一些过去

0评论2025-10-293

中医专家支招:重阳时节健康管理要加强“整体观念”
10月29日是重阳节,又称老年节。时值秋冬交替,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正是老年人养生的关键时期。10月2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主题为“中医药护佑老年健康”发布会,专家介绍了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预防以及养生方法。 居家缓解腰腿疼痛有妙招 “如何科学养生,避开常见误区,对保持老年健康至关重要。”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徐凤芹指出,老年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多种慢性病共存,如高血

0评论2025-10-292

国家卫健委提醒:这些认知误区潜藏严重卒中风险
“前几天我会诊了一个30多岁的年轻脑梗病人,从影像看血栓颈动脉夹层,追问病史,发现他买了一个劣质颈部按摩装置。”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缪中荣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主题发布会上提醒公众,粗暴按摩或使用劣质装置可能导致颈部血管撕裂,进而形成血栓,诱发脑梗死。 卒中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前者俗称脑出血,后者即脑梗死。事实上,生活中有不少错误理念甚至无心之举均会

0评论2025-1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