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减肥不再怕反弹!中疾控教你这样做

2025-10-28 15:0030people

人民网北京10月28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中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减肥容易,维持难”——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体重刚瘦下来的时候备受鼓舞,后来体重反弹后又变得很沮丧。很多人减肥半年,好不容易成功瘦了十几斤,一年后体重不仅又反弹回来,甚至比之前更重了。这并不是个人意志力不够,而是有许多生理和心理机制在作怪。

体重反弹不是“意志力失败” 而是身体在“唱反调”

减重后体重反弹是生理、行为、环境和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身体的“反减重机制”往往是首要推手。

一是生理层面:身体的“节能防御”与“记忆烙印”

代谢适应:越减越“省电”的身体。减重后,基础代谢率会适应性降低,身体进入“节能模式”,热量需求降低。这种“代谢适应”就像汽车进入省油模式,此时恢复到减肥前的正常饮食,容易因机体消耗降低而导致多余热量极易转化为脂肪堆积,导致体重反弹。更关键的是,极端节食会导致肌肉流失,而每公斤肌肉每天需消耗13千卡热量维持,肌肉减少会让代谢“雪上加霜”。

激素失衡:大脑被“喂饱信号”绑架。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是“饱腹激素”,当体脂减少时,瘦素水平会骤降30%-50%;而胃部分泌的饥饿素(“饥饿信号”)则会显著上升。这种激素失衡会让大脑持续收到“能量不足”的指令,即使刚吃过饭也容易感到饥饿,甚至会降低运动意愿,从生理上驱使你多吃少动。

脂肪记忆:细胞里的“肥胖烙印”。研究发现,脂肪细胞具有“肥胖记忆”,即使减重成功,脂肪细胞仍会保留对过往肥胖状态的“记忆”;一旦恢复高能量饮食,会迅速增殖变大,让体重快速反弹。更令人警惕的是,反弹时增加的体重中,脂肪占比远高于减重时流失的脂肪比例,可能导致“体重一样,体脂更高”的尴尬处境。

二是行为层面:短期习惯难敌长期惯性

长期维持减重期的严格生活方式通常难以做到。许多人减重时依赖“极端控制”,比如每天只吃水煮菜,这种模式无法持续:一旦生活繁忙或放松警惕,高油高糖饮食、久坐等旧习惯便会卷土重来。

更隐蔽的是情绪化进食的回归。减重时靠意志力压制的压力性进食冲动,在遇到工作挫折、情绪低谷时会爆发,食物成为快速缓解焦虑的“安慰剂”,但这种通过进食获取的快感,往往导致热量摄入瞬间失控,“偶尔放纵”就此成为反弹的起点。

三是环境层面:无处不在的“诱惑陷阱”

现代社会的“营养环境”对体重维持极不友好:超市促销架上的高糖零食、办公楼的自助零食区、30分钟送达的外卖快餐,这些高热量食物不仅廉价易得,还通过口感设计让人“欲罢不能”。

社交场景更是“重灾区”:朋友聚餐的油炸菜、公司应酬的酒精饮料、家庭宴席的甜腻点心,“人情压力”和“氛围裹挟”会让人不自觉放宽标准。研究显示,在社交场合中,人均热量摄入会比单独进餐时增加40%以上,且容易忽略“隐性热量”(如勾芡汤汁、烹饪用油)。

四是心理层面:认知偏差瓦解长期坚持

“任务完成”心态:多数人把减重视为“有期限的苦差事”,达标后立刻产生“解放感”,进而引发对限制食物的“报复性进食”。比如之前半年没吃蛋糕,达标后连续几天暴饮暴食,瞬间抵消减重成果。

“全有或全无”思维:一次微小“破戒”(如多吃一块饼干)就引发心理崩溃,认为“计划已毁,不如彻底放纵”。这种认知偏差会把单次失误放大为连续放弃,最终彻底脱离健康轨道。

科学防反弹:四个维度构建“不反弹体系”

为了让减重成果长期保持,需从饮食、运动、环境和心理四方面同时发力,实现体系化的调整和巩固,以将短期减重行为转化为长期、可持续健康生活习惯。

一是饮食维稳:用“营养策略”替代“节食控制”

渐进式热量过渡:减重达标后,不要立即恢复原有食量。可每几天小幅增加热量,每周监测体重,帮助代谢平稳过渡。

高蛋白——优质碳水组合:保证优质蛋白(如鱼、鸡肉、豆类)的摄入,提升热量消耗的同时,还能减少肌肉流失。优先选择全谷物(燕麦、糙米)碳水,限制精制糖和白米面,搭配每日25-30克膳食纤维,增强饱腹感。

正念饮食技巧:遵循“蔬菜→蛋白质→主食”的进餐顺序,细嚼慢咽20分钟以上,给大脑足够时间接收饱腹信号。采用“80/20法则”:80%吃健康食物,20%灵活摄入喜好食物(如每周1次小份蛋糕),避免过度压抑引发的暴食。

二是运动巩固:用“肌肉量”锁住“代谢率”

力量训练增肌:每周2-3次力量训练(如哑铃、深蹲、俯卧撑),增加肌肉量,从而提高基础代谢。

有氧+间歇结合:每周保证150分钟以上中高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等),穿插2次HIIT训练(如开合跳40秒+休息20秒,重复8组),运动后燃脂效应可持续24小时。

激活非运动性消耗: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如爬楼梯、举矿泉水瓶),每天可多消耗200-300千卡热量。选择步行代替短途乘车、站立办公,让日常活动成为“隐形运动”。

三是环境干预:主动改造“抗反弹环境”

家庭饮食优化:冰箱显眼处放洗净的黄瓜、圣女果,高热量零食藏入橱柜深处;厨房备齐即食健康食材(即食鸡胸肉、冻干蔬菜),减少点外卖频率。

社交场景应对:聚餐前先吃健康零食,优先选择蔬菜与瘦肉,控制总量摄入。与亲友沟通自己的饮食需求,争取支持。

信息环境管理:卸载美食直播APP,关注健康科普内容;购物时养成看营养成分表的习惯,避开“每100克能量大于等于1700千焦”的高能量食物。

四是心理强化:用“认知重构”替代“意志对抗”

重塑目标:减重达标后,立即设定新目标,如“体脂率降低2%”“连续3周每周运动5次”“掌握10道健康家常菜”,用能力提升替代体重焦虑。

建立支持与奖励系统:加入减重社群或找同伴互相监督,达成阶段性目标后奖励非食物类礼品(如运动手环、书籍),以增强持续减重动力。

科学记录与预警:用APP或体重日历记录每周2-3天的体重(晨起空腹)、饮食和情绪,设定“体重警戒线”——反弹超过之前减重总量的5%(如减了10斤,反弹超0.5斤)就及时调整。记住:每周体重波动1-2斤是正常现象,无需过度焦虑。

真正的减重成功,是让健康成为习惯。减重达标只是起点,真正的成功在于将减重期间的健康习惯转化为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届时,体重维持便不再依靠“坚持”,而成为一种自然状态。请记住:维持体重比减重更需恒心。只有持续监测、灵活调整、长期坚持,才能实现健康蜕变。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国家药监局批准那米司特片上市
人民网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孙红丽)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消息,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申报的1类创新药那米司特片(商品名:博优维)上市,适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成人患者。该药品上市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0评论2025-10-292

全球首套脑机交互定制化磁共振平台在天津启用
本报天津电(记者龚相娟)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近日,由天津大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全球首套脑机交互定制化磁共振平台“神工-神观”正式启用。该平台创新构建动态匀场与超高梯度协同赋能的神经影像专用磁共振成像系统,成功实现微米级结构功能特征的在体无创高时空分辨全脑解析,为下一代高性能脑机接口研发提供关键支撑。作为人体最为复杂和精密的器官,解密大脑是人类的终极

0评论2025-10-291

从篮球赛到全民健身热
高架桥下的篮球公园、街道乡村的灯光球场、城市地标的商业广场……随着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简称“浙BA”)赛程逐渐深入,以篮球为载体的全民健身热潮正在席卷之江大地每一个角落。“自从‘浙BA’开打,球友们的热情更高了。”杭州篮球爱好者骆峰说,他所在的球队每周组织活动,如今参与者踊跃,“大家看完高水平比赛,都摩拳擦掌,想亲自上场一试身手”。和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等群众赛事一样,赛事本身从来都不是

0评论2025-10-291

科技加持,卒中治疗突破瓶颈
编者按 近些年,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防治形势严峻。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值此之际,本报特推出专题,邀请专家为读者提供一份覆盖卒中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面指南,为守护大众健康筑牢防线。 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发病的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之一。临床上,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如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出血性卒中(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

0评论2025-10-292

新检测模型攻克“癌王”早筛难题
记者10月27日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获悉,该院院长郝继辉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基于循环游离DNA(cfDNA)的非侵入性检测模型,通过整合多组学特征和机器学习,为实现胰腺癌的早期筛查提供了新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癌症发现》上。 胰腺癌是临床上恶性程度最高的癌症,素有“癌王”之称,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1%。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0评论2025-10-291

抗肝纤维化给药新体系构成
记者10月27日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获悉,该院、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李汛教授团队创新性提出“水凝胶+工程化外泌体”靶向治疗策略,成功构建出水凝胶—干细胞外泌体递送给药体系,为肝纤维化逆转开辟全新治疗路径。该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纳米》。 肝纤维化是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等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结果,若未及时干预,将逐步导致肝脏结构破坏、肝功能受损,最终发展为肝

0评论2025-10-292

把孩子的“心事”放在心上(有事说事)
北京一家心理专科医院的临床心理科曾统计出这样一组数据:2022年,18岁以下住院患者占比达81.95%;而2015年时,80%的住院患者都是成年人。“二八比例”的逆转,反映了当前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的境况,全社会必须予以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背后成因很复杂,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面向心理健康问题的检测技术进步了,检测理念也更新了。换句话说,得益于心理健康防护网织得更密,一些过去

0评论2025-10-293

中医专家支招:重阳时节健康管理要加强“整体观念”
10月29日是重阳节,又称老年节。时值秋冬交替,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正是老年人养生的关键时期。10月2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主题为“中医药护佑老年健康”发布会,专家介绍了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预防以及养生方法。 居家缓解腰腿疼痛有妙招 “如何科学养生,避开常见误区,对保持老年健康至关重要。”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徐凤芹指出,老年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多种慢性病共存,如高血

0评论2025-10-292

国家卫健委提醒:这些认知误区潜藏严重卒中风险
“前几天我会诊了一个30多岁的年轻脑梗病人,从影像看血栓颈动脉夹层,追问病史,发现他买了一个劣质颈部按摩装置。”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缪中荣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主题发布会上提醒公众,粗暴按摩或使用劣质装置可能导致颈部血管撕裂,进而形成血栓,诱发脑梗死。 卒中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前者俗称脑出血,后者即脑梗死。事实上,生活中有不少错误理念甚至无心之举均会

0评论2025-1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