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老药新煎 薪火相传(大健康观察)

2025-11-06 10:0000people

  近年来,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发挥老药工传承人引领作用,通过建立高标准中医药传承工作室,搭建“名师带徒”传承平台,推动中医药传统技艺传承创新发展。图为在谯城区中医药传承工作室,省级老药工传承人李整风(左一)正在向学员传授中药炮制技术。
  张刘艳摄(人民视觉)

  图为不久前,人们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的中医药博览园体验AI智能医疗。
  王克贤摄(人民视觉)

  图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新兴二路小学科创教室,学生在进行3D打印中草药创作。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当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布局了12个数字中医药试点,支持重庆、安徽亳州以及10个单位开展先行先试,并遴选127个单位开展智慧中医医院试点项目建设,重点加强名老中医传承、中医智慧医共体等智慧应用。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与实践结晶,而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则是中医药宝库中的“明珠”。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多组学等前沿技术的迅速发展,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正从传统“静态存档”向现代“活态应用”加速转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与时代价值。

  如何让这些凝聚着独特学术思想与精湛临证技艺的宝贵遗产在现代社会实现“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80后老中医”林明欣博士。

  从“活化石”到“活智慧”的挑战

  记者:很多人说名老中医的经验就像“活化石”,珍贵但难以活用。您认为当前传承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林明欣:这个比喻挺有意思。确实,中医药传承不是把老方子抄下来就完事了。我们面临三重挑战。

  第一是“隐性知识难解码”。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具有高度抽象性与隐性特征,其挖掘存在结构性难题:学术流派众多且地域特色鲜明,缺乏统一的理论解析框架;回顾性病历常存在关键症状、舌脉等信息缺失,数据质量难以支撑深层规律探索;现代技术人员对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等核心概念理解不深入,导致数据分析结果偏离临床实际。这就导致传承工作多停留于经验描述与病案整理阶段,尚未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意象化”诊疗叙述难以转化为“可量化”的参数体系,阻碍了辨证关联图谱与决策路径的构建。

  第二是“转化链条断裂”。名老中医经验在向实践转化过程中,尚未形成“循证验证—临床转化—领域拓展”的完整路径。具体表现为:缺乏高质量前瞻性临床研究验证经验方的有效性;尚未建立结构化、可复制的“标准化技术包”,导致核心经验难以在疑难病防治与个体化治疗中适配推广;人才培养与方案推广脱节,尚未形成“病种—方案—人才”协同整合模式。以手法技术为例,即便疗效确切,若缺乏标准化操作规范与适应症界定,亦难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规模化应用。

  第三是“学科协同脱节”。中医传承涉及中医学、信息技术、数理统计等多学科领域,但当前跨学科协作机制尚未健全。中医专业人员相对缺乏数据挖掘与系统分析能力,而技术人员对中医理论精髓把握不足,易致“技术异化”现象。

  记者:听起来像“鸡同鸭讲”。

  林明欣:没错。比如用AI分析药方,中医的核心是“辨证识机论治”,如果只盯着数据里的“高频组合”,可能开出看似合理却背离辨证的方子。就像按菜谱做菜,食材都对,火候和顺序乱了,味道便会大打折扣。

  从“个人持有”到“公共知识”的跨越

  记者:那怎么破解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局?

  林明欣:得从术语标准化做起。比如我们把症状、证型拆分成可解析的单元,建数据库和语料库。再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可把“意象化”描述转为“可量化”参数。举个例子,我们通过系统解析命门学说,提出“太阳疗法”,实现了中药、针刺、艾灸在多维度、多层次、多环节上的协同增效,系统性启动人体“生阳”自组织功能。上述过程需建立量化分析与质性研判的双重验证机制:一方面以数据挖掘揭示高频规律,另一方面通过深度访谈捕捉名老中医的隐性思维。

  记者:在中医药传承方面,您曾经提出“深入一尺、更上一层、旁开一寸”的三维路径,推动名老中医经验从“个人持有”向“公共知识”转化。具体怎么操作?

  林明欣:“深入一尺”是夯实基础,比如我们团队研究命门学说,融合6位国医大师心得,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但光有基础不够,还得“更上一层”——推动临床转化。比如设计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验证经验方的有效性,再做成“标准化技术包”,让基层医生能直接运用。

  记者:就像把老中医变成“可复制的APP”?

  林明欣:这个说法很有趣,但要注意,中医不是机械复制。我们做的“技术包”是结构化模块,比如针对某个证型,提供几种可选方药和针灸方案,医生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这叫“病种—方案—人才”捆绑模式。

  记者:那“旁开一寸”是指跨界融合?

  林明欣:对。中医不能闭门造车。我们和AI、大数据甚至可穿戴设备团队合作,开发符合中医辨证逻辑的智能辅助系统。比如结合可穿戴设备与AR技术创新远程跟诊模式,提升传承的临场感与实效性。还有认知科学团队帮我们解析老中医的决策思维。关键是“守原创思维之正,创交叉融合之新”,这种融合不仅是知识层面的交流,更是创新思维的碰撞。

  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医智慧”

  记者:您理想中的中医药传承生态是什么样子?

  林明欣:名老中医经验的活态传承,最终目标是构建既能扎根中医本体、又能对接时代需求的动态知识生态系统。名老中医的经验不是静态存档,而是持续更新的“活水”。需要建立经验贡献激励机制,激发名老中医的参与热情;开发智能校验工具,确保知识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建立开放协作生态,促进知识的持续更新与价值释放。

  当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进的数字中医药试点项目,正积极探索结构化、可迭代的知识库框架,借助AI将分散的医案、方剂、技法转化为标准化的数据模块,让“个体经验”真正沉淀为“公共智慧”。

  记者:AI会取代中医吗?

  林明欣:绝不会。人机关系是“并肩作战”。数字技术将逐步从传承工具升级为“共同进化体”。新一代智能系统需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的有机统一:在技术层面,实现四诊参数量化与人机交互的深度适配;在应用层面,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隐性经验的显性表达。

  记者:这种传承转型中,最需要突破的是什么?

  林明欣:一是伦理与知识产权框架——如何在保护名老中医知识产权的同时促进共享?二是循证研究升级。中医常说“个案经验”,但要成为“群体证据”,就得做多中心临床研究,将名医经验纳入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框架,把个案经验转化为可重复的诊疗方案。比如我们正在推进的命门学说临床验证,旨在让“太阳疗法”从“个体经验”变成“公共智慧”。

  记者:最后,请概括总结中医传承的核心。

  林明欣:深耕创新沃土,厚植传承根基,推动名老中医学术精髓在当代临床实践与教育体系中持续焕发生机,如此方能真正实现中医药事业的薪火相传与生生不息,进而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医智慧”,彰显千年岐黄在新时代的新价值——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每个人都能用上的健康解决方案。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国家医保局发布5起个人骗取医保基金典型案例
人民网北京11月6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国家医保局官网消息,医保基金是守护群众健康的“救命钱”,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广大参保群众切身利益。当前,部分参保人利用门诊特殊疾病待遇、虚构用药需求、跨机构超量购药等手段,甚至勾结“药贩子”、医护人员形成团伙,将医保药品变为牟利工具,严重侵蚀基金安全、破坏医保秩序。为以案释法、以案警示,引导参保人自觉守法,督促医疗机构规范诊疗服务,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医保基

0评论2025-11-060

中疾控提示手足口病的8个常见误区
人民网北京11月6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中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典型特征为口腔、手、脚出现疱疹或溃疡,多数患儿伴随低热,通常一周内可自愈。但需警惕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重症,若出现持续高热、惊跳、肢体抖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肠道病毒主要通过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及受污染的物品传播,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手足口病防控核心在于“防大于治”,通过勤洗手、通风、消毒、

0评论2025-11-060

300元以下,难购真羽绒服?
近期,羽绒服迎来销售旺季。有消费者反映,市场上“300元以下难购真羽绒服”,而一些高端品牌羽绒服售价高达三四千元甚至更高。对此,记者采访了羽绒服生产成本、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的情况。记者从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了解到,羽绒原料、面料和辅料、人工构成了羽绒服生产的主要成本,此外还有设计开发、仓储物流、渠道营销、税费等成本。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祝炜介绍,不同的羽绒原料在羽绒服总成本中的占比有较大区别。根

0评论2025-11-060

爬山,到底有啥魅力(四海听音)
走,爬山去!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休息时间,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爬山。日前发布的《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指出,2024—2025年,山地运动热度攀升。与此同时,在一些社交平台,“徒步”相关笔记点击量明显增加。爬山,到底有啥魅力?仁者乐山。山,是中国人追逐了数千年的浪漫。在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喜爱山的人。连接自然。山,能满足我们对自然的许多期望:可雄奇险峻,可灵秀动人,可

0评论2025-11-060

日行5000步或能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
科技日报11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医学》最新发表的一项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表明,对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而言,每日步行超过5000步,可能成为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的有效策略。该研究首次通过客观数据揭示,适度运动可显著降低临床前期患者大脑中tau蛋白的积累速度,并减缓认知衰退。这一发现为老年人提供了明确且易实现的运动目标,也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干预开辟了新方向。 缺乏运动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已

0评论2025-11-060

微型神经植入物可监测脑活动
科技日报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康奈尔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学家联合,在3日出版的《自然·电子学》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称,他们研制出一种比盐粒还小的神经植入物,能够在活体动物体内持续无线传输大脑活动数据,时间长达一年以上。 这款名为“微尺度光电无绳电极”(MOTE)的设备,长度约300微米,宽约70微米。它采用砷化铝镓半导体二极管,通过穿透脑组织的无害红色与红外激光束获取能量。设备中的

0评论2025-11-060

泉州小吃 添彩“美食之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月31日公布新一批“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名单,福建泉州市成功入选,获“美食之都”称号。街边不起眼的一碗面线糊里,盛着传承数百年的非遗技艺;古厝老巷飘香的姜母鸭,浓缩着独特的味觉传奇——这座刚被授予“美食之都”称号的古城,正用舌尖上的美味吸引大家的目光。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与美食的汇聚之地。以“山海融合、清鲜雅味、多元共生、市井烟火”为独特风味体系,承

0评论2025-11-060

关注疾病背后的生命故事(新视野)
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健康的认知已超越“无病即健康”的传统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这一界定背后,暗含着对疾病成因复杂性的深刻认知——一个人生病,绝非单纯的体质衰退或器官病变,而是社会环境、心理状态、遗传背景与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这一共识推动了医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以“疾病”为核心,聚焦于人的生理指标异常和器官功能

0评论2025-1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