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微博截图
人民网北京9月17日电(记者孙红丽)9月16日,重庆市卫健委发布消息称,重庆发现一例输入性猴痘病例。17日,中国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在其个人微博中写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外防内进”措施,对防止猴痘输入起到了重要的保护屏障作用。此次在中国大陆发现重庆报告的“首例”猴痘,是在“73”新冠肺炎入境防控检疫措施中发现的。
在回答“是否存在漏网的情况”等问题时,吴尊友指出,虽然目前可能不会漏网,但不代表未来不会漏网。由于猴痘的潜伏期多为6-13天,随着猴痘疫情的不断蔓延和入境人数的不断增加,猴痘在新冠肺炎感染超过7天隔离观察期的可能性将逐渐增加。因此,在社会层面加强对猴痘疫情的监测和预防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重庆确诊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
据重庆市卫健委消息,9月16日,重庆确诊一例境外输入的猴痘病例。此病例由国外传入重庆。在按规定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输入人员进行集中检疫时,发现有皮疹等症状。经重庆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和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实验室结果为猴痘病毒核酸阳性,国家组织专家诊断为猴痘确诊病例。该病例正在定点医院接受集中隔离治疗,情况稳定。其密切接触者均已实施隔离医学观察措施。目前,该病例的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呈阴性。
吴尊友介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截至8月7日,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猴痘病例27814例,死亡11例;截至9月5日,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猴痘病例52996例,死亡18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病例数增加了91%,死亡人数增加了64%。总病死率为0.03%。
中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区,同期病例由85例增至159例,增幅达87%,无死亡病例;其中,澳大利亚报告了124例(78%),其次是新加坡16例(10%)和新西兰5例(5%)。好消息是,占全球猴痘疫情98%以上的欧美地区疫情按周大幅下降。
存在漏网病例的可能性非常小
吴尊友说,猴痘的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天。新冠肺炎入境“73”检疫措施可截获大部分输入性猴痘病例,但对于潜伏期超过7天的病例,可能流入社会。
重庆报道了中国大陆“首例”猴痘。有没有漏网的案例?
“考虑到西太平洋地区的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新西兰只有5例以上,重庆报告的‘首例’之外的猴痘病例出现的可能性很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吴尊友说。
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的偏多
从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看,吴尊友说,猴痘感染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腰酸背痛、淋巴结肿大等。然后会发展成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的皮疹。
此外,猴痘暴发主要发生在非传统疫区,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相对较轻。几乎所有病例都有皮疹或皮肤损伤。
,且皮疹病变主要局限在生殖器、会阴、肛周或口周区域,通常不会进一步扩散。约一半以上的病例出现发热、疼痛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果不能获得及时的医疗服务,可出现死亡。没有必要普遍接种疫苗来预防猴痘
从传播途径看,吴尊友表示,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具有相似性,具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也就是说,曾经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对预防猴痘具有保护作用。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天花,即此前出生的人接种过预防天花疫苗,对猴痘有一定的免疫力。而此后出生的人,不再接种天花疫苗,普遍对猴痘易感。从人群年龄结构来看,我国42周岁以上的人,即占总人口约一半以上的人群都对猴痘具有免疫力。
因此,吴尊友认为,没有必要人群普遍接种疫苗来预防猴痘。从欧美国家近期控制猴痘疫情的疫苗接种策略来看,加强重点人群疫情检测,疫苗接种集中在高风险人群,就能达到控制疫情的效果。
预防猴痘做好这些
吴尊友还表示,猴痘的传播方式比较复杂,包括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等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而由欧美国家向全球蔓延的这波猴痘疫情,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是最主要传播方式,包括直接的体肤接触,接触被病人分泌物或病变渗出液污染的物品等等。
为了预防可能发生的猴痘感染,也作为日常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吴尊友建议,要注意做好手卫生;使用公共厕所,包括出差住宿宾馆的厕所,如果使用座便器,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坐便纸,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用酒精湿纸巾或蘸热水的纸巾擦拭后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