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防控新发突变单基因遗传病 基因筛查技术成重要武器

2022-09-20 08:31720

2022年9月12日是第18个“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出生缺陷防治与生殖健康促进”。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出生缺陷儿童的绝对数量很大。据统计,近年来,每年有20多万出生缺陷儿。

如何做到早诊断、早发现,防患于未然?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鹤峰。

遗传变异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是繁衍和进化的基础。所以人类后代出现新的突变也是普遍现象。2017年《自然》的一篇论文发现,任何后代平均有70.3个新突变的基因;子代新突变与父母年龄正相关。每多一岁的父亲,孩子就有1.51个新的突变基因。母亲每增加一岁,孩子就增加0.37个新的突变基因。因此,夫妻双方的高龄,尤其是父亲的高龄,是新突变的绝对危险因素。

据黄鹤峰介绍,如果在特定的致病或疑似致病基因位点发生新的突变,就可能导致疾病。这类基因的新突变是大多数单基因显性遗传病的原因。

据估计,由新突变引起的单基因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约为1/270,是唐氏综合征的3倍。按照我国每年分娩1000万新生儿计算,每年可能有3.7万多名儿童患有新突变导致的单基因显性遗传病。

黄鹤峰透露:“虽然对于单基因隐性遗传病,如地中海贫血、遗传性耳聋、苯丙酮尿症等携带率较高的疾病,我国已经有了扩展携带者筛查等有效的防控措施。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我国对新突变的单基因显性遗传病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出生缺陷防控体系,防控较为薄弱。”

“因为是新突变,胎儿父母表型正常,验血基因型正常,一级预防无能为力。而且这类疾病往往没有家族遗传史,多为散发性暴发。只有在有不良妊娠史的情况下才能发现。“黄鹤峰认为,更需要主动防控新突变的单基因遗传病的出生缺陷,最高效的手段就是产前基因筛查。

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很难对有新突变的单基因显性遗传病进行产前筛查。黄鹤峰解释:第一,单基因遗传病多达8000种,单个疾病的发病率不高。尚不清楚哪些突变需要筛选。第二,缺乏有效的筛选技术。血清学筛查不能用于检测单基因遗传病,影像学检查只能解决一小部分问题。

黄鹤峰认为,孕中期和孕晚期的影像学检查往往可以发现有新突变的单基因遗传病,可导致胎儿结构异常。“对于这种新的突变,应该考虑将筛查时间窗口前移,这样可以在孕12-16周甚至更早的时候进行无创产前筛查,为产前诊断和临床决策留下足够的时间。”黄鹤峰说。

然而,仍有许多新发现的突变型单基因遗传病往往在妊娠期间没有明显的超声异常指征。现有的产前影像学和生化产前筛查手段无法准确检测出这些疾病,所以可以在孕早期进行基因筛查。"目前,基因筛查技术是预防和控制新突变单基因疾病的重要武器."黄鹤峰表示,基因筛查阳性的孕妇应及时进行羊膜腔穿刺术,进行一代测序。一旦确诊,他们需要在做出临床决定前进行遗传咨询。

黄鹤峰表示,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价格的降低、高度自动化判读能力的完备和遗传咨询水平的提高,未来,无创全外显子测序技术还可用于新突变单基因遗传病的产前检测。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胆固醇平衡破坏“元凶”酶锁定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研究团队发现IDO1酶在胆固醇代谢中扮演关键角色。实验证实,通过抑制该酶活性,可有效维持机体健康胆固醇水平,为治疗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多种重大疾病带来新希望。相关研究发表于美国化学会旗下《朗缪尔》杂志。研究揭示,当IDO1酶被阻断时,能显著抑制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这种调控机制意义重大,因为慢性炎症正是心脏病、癌症、糖尿病乃至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共

0评论2025-07-070

北方也有“回南天”? 近期天气为何又湿又热
近日,北方多地出现高温高湿天气,不少北方的小伙伴感受到有如南方般的潮湿后感叹:饼干软了,衣服也馊了,莫不是北方也有“回南天”? 北京也是受此次高温高湿天气影响的典型地区之一。数据显示,7月3日夜间到4日白天,华北地区相对湿度均达到85%以上,北京7月3日相对湿度甚至短暂达到了100%。北方地区天气为什么会如此湿热,正常吗?就公众关心的问题,科技日报记者6日采访了相关专家。 第一问:近期北方“桑拿天

0评论2025-07-071

餐厅送餐机器人撞伤孩子谁担责?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赋能各行各业,餐厅送餐机器人凭借智能化配送、降低人力成本等优势,在餐饮服务场景中广泛应用。送餐机器人若是在执行送餐任务时撞伤人,责任应由谁承担?日前,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人民法院审结一宗身体权纠纷案件,为智能设备在公共场所的安全应用敲响了警钟。 2024年3月16日,未成年人小贵(化名)随其母亲到潮州市某餐饮店用餐。其间,小贵在餐厅内跑动,由于避让不及,不慎被正在执行送餐任务

0评论2025-07-072

银龄触网不迷航,社区筑起“防火墙”
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期贵报刊登的“守护清朗网络空间”系列报道《网上“砖家”谁来管?》,让在社区一线开展工作的我们深有同感。 医疗健康等领域的“伪专业信息”,对老年人来说尤其难以分辨,例如有网络伪专家冒充中医世家传人或三甲医院医生,以“根治糖尿病”“抗癌特效”为噱头,兜售高价“秘方药”。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也是基层网络清朗行动的观察员,我想结合我们社区组织网络辟谣宣传活动的实践经验,分享社区如何为

0评论2025-07-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