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中疾控公布重庆输入性猴痘病例详情 专家提示注意无症状感染者

2022-09-20 09:00850

19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周报《现场纪要: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中国重庆市,2022年9月16日》(以下简称“现场总结”)称,16日重庆报告的猴痘病例为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与德国病毒高度同源。随后,中国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再次在微博中发出了对猴痘流行趋势和预防方法的回应。

中国疾控中心周报截图。图片来源:中国疾控中心官网

中国疾控中心周刊截图。图片:中国疾控中心官网

重庆报告猴痘病例与德国病毒高度同源

根据CDC发布的《现场纪要》,该病例为一名29岁的中国男子,他于9月2日至8日在德国,然后前往西班牙,并于14日返回重庆,在新冠肺炎被隔离。他报告了类似猴痘的临床表现,后被重庆市疾控中心确定为猴痘疑似病例。

经检测,上述病例标本中的猴痘病毒属于西非B.1株,与6月21日采集的德国株高度同源,确认为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

据17日重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消息,该病例所有密切接触者均已实施隔离医学观察措施。根据国家《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要求,隔离医学观察时间为21天。

另外,目前已对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猴痘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经国家、市专家综合研判,该病例进入重庆后为闭环转运、集中隔离,无社会活动轨迹,疫情传播风险低。

吴尊友:近期中国大陆不会发生猴痘流行

19日,吴尊友在其个人微博(@吴尊友ChinaCDC)中写道,虽然近期中国大陆不会出现猴痘疫情,但散发病例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他说,中国大陆没有本地传播的猴痘感染者,疫情主要是从国外输入。新冠肺炎的“外来防控”措施在防止猴痘输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将全球猴痘疫情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全球总体风险等级为中等。其中,欧美两个地区为高风险,非洲、东地中海和东南亚三个地区为中等风险,中国大陆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区为低风险。随着欧美两个高风险地区猴痘疫情的下降,中国大陆的国防进口压力有所减轻。

17日,吴尊友在微博中写道,猴痘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入境“73”检疫措施可截获大部分输入性猴痘病例,但潜伏期超过7天的病例可能流入社会。

需警惕无症状感染者

吴尊友指出,最有可能将猴痘病毒带入中国的传染源是潜伏期(特别是7天以上)感染猴痘病毒的人或无症状的猴痘病毒。

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美国北加州一名20多岁的男子因嘴唇、手和背部出现水泡,前往医院接受治疗时被诊断出患有猴痘。

患者没有发烧、不适、虚弱、疼痛或其他典型症状。他不知道自己是何时以及如何被感染的。他说他没有接触任何有猴痘或相应症状的人。医生在他的喉咙里发现了病毒,但他没有呼吸道症状;他的直肠也有病毒,但他没有疼痛或痤疮症状。经诊断,患者可能是非典型或无症状猴痘感染者。

吴尊友指出,本地猴痘病毒传播最有可能出现的情景将类似于欧美国家的主要传播方式。从境外猴痘流行区来华的外国人或归国人员,为猴痘轻症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我国性取向和生活方式相似的人有密切的皮肤接触引起猴痘传播,从而导致传播。第二种情况是来中国或回国的人。他们是猴痘的轻症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在家庭生活的日常接触中引起家庭成员的感染。

吴尊友说,目前中国大陆没有发生社区传播,物体表面没有被猴痘病毒污染。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猴痘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良好的手部卫生可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如新冠肺炎)、消化道传染病(如痢疾)和猴痘的传播。注意公共厕所的卫生,可以预防皮肤传染病和猴痘。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胆固醇平衡破坏“元凶”酶锁定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研究团队发现IDO1酶在胆固醇代谢中扮演关键角色。实验证实,通过抑制该酶活性,可有效维持机体健康胆固醇水平,为治疗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多种重大疾病带来新希望。相关研究发表于美国化学会旗下《朗缪尔》杂志。研究揭示,当IDO1酶被阻断时,能显著抑制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这种调控机制意义重大,因为慢性炎症正是心脏病、癌症、糖尿病乃至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共

0评论2025-07-070

北方也有“回南天”? 近期天气为何又湿又热
近日,北方多地出现高温高湿天气,不少北方的小伙伴感受到有如南方般的潮湿后感叹:饼干软了,衣服也馊了,莫不是北方也有“回南天”? 北京也是受此次高温高湿天气影响的典型地区之一。数据显示,7月3日夜间到4日白天,华北地区相对湿度均达到85%以上,北京7月3日相对湿度甚至短暂达到了100%。北方地区天气为什么会如此湿热,正常吗?就公众关心的问题,科技日报记者6日采访了相关专家。 第一问:近期北方“桑拿天

0评论2025-07-071

餐厅送餐机器人撞伤孩子谁担责?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赋能各行各业,餐厅送餐机器人凭借智能化配送、降低人力成本等优势,在餐饮服务场景中广泛应用。送餐机器人若是在执行送餐任务时撞伤人,责任应由谁承担?日前,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人民法院审结一宗身体权纠纷案件,为智能设备在公共场所的安全应用敲响了警钟。 2024年3月16日,未成年人小贵(化名)随其母亲到潮州市某餐饮店用餐。其间,小贵在餐厅内跑动,由于避让不及,不慎被正在执行送餐任务

0评论2025-07-072

银龄触网不迷航,社区筑起“防火墙”
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期贵报刊登的“守护清朗网络空间”系列报道《网上“砖家”谁来管?》,让在社区一线开展工作的我们深有同感。 医疗健康等领域的“伪专业信息”,对老年人来说尤其难以分辨,例如有网络伪专家冒充中医世家传人或三甲医院医生,以“根治糖尿病”“抗癌特效”为噱头,兜售高价“秘方药”。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也是基层网络清朗行动的观察员,我想结合我们社区组织网络辟谣宣传活动的实践经验,分享社区如何为

0评论2025-07-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