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到了28岁,身体的骨钙会以每年0.1%-0.5%的速度减少,骨钙的流失不仅会导致先兆综合症、骨质疏松等疾病,还会引发驼背、腰酸背痛、抽筋等小症状。所以,想要保持骨骼健康,现在就要做好骨骼健康的工作!
抗衰老是很多女性一生的话题。当我们看着镜中的自己,我们对镜中的美丽外表沾沾自喜,却忽略了身体内部的衰老。如果早上起来,我们会很容易抽筋,总是腰酸背痛,习惯性驼背,变矮。小心点!你可能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是女性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尤其是28岁以后,骨钙每年下降0.1% ~ 0.5%。因此,专家提醒,年轻时一定要过好保骨养骨的生活,这样即使到老了,也能保持骨骼强健,保持健康的步伐。
想“护骨抗衰老”?只要遵循以下四个小贴士,注意饮食和运动,就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的侵袭,永无负担!
保骨心法1:摄取足够的钙质
骨骼是人体最大的钙储存库,其中约有99%的钙,只有1%的钙停留在血液中并在全身运动。当血液中的钙不足时,骨骼会自动释放钙来支持和弥补血液中不足的部分。如果继续下去,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
专家建议,人们可以通过每天饮用1.5至2杯240ml的低脂乳制品或其制品来增加钙的摄入量。如果不喜欢牛奶的味道,或者乳糖不耐受,建议吃奶酪、黑芝麻、小鱼干、传统豆腐、深绿色蔬菜等高钙食物。由于钙是一种耐热营养素,你也可以把牛奶放入蔬菜中,以获得足够的钙。
保骨心法2:饮食减糖,保护骨头里的胶原蛋白
骨骼主要由“钙”和“胶原蛋白”组成。当钙附着在胶原蛋白形成的网状结构上时,可以维持结构,形成坚固的骨骼。换句话说,即使你尽力补钙,如果你不照顾好你骨骼中的胶原蛋白,仍然会有骨折的风险。
那么,我们如何保养骨骼中的胶原蛋白呢?专家奉上一个简单的小秘密:不要让血糖升高,这样体内多余的糖分就不会附着在蛋白质上,胶原蛋白就会失去原有的弹性和柔软度,从而使骨骼脆弱变质。
防止糖化其实很简单。比如平时要控制甜食的摄入,否则会比同龄人衰老的更快,或者吃饭时先吃蔬菜也可以防止血糖急剧上升。
保骨心法3:让日光浴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钙和胶原蛋白,白泽卓尔认为维生素D也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钙的吸收。没有维生素D,即使喝再多的牛奶也是徒劳的。
好在我们的皮肤经过紫外线照射后可以产生维生素D,效率惊人!专家建议,每周至少一次至少30分钟的户外日光浴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总是待在室内的人,请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日照时间,你的身体慢慢就能适应了。
保骨心法4:快速走路、爬楼梯能强化骨骼
运动会对骨骼产生压力,造成骨骼内部纳米级的微损伤,进而激活成骨细胞修复受损组织。如果整天躺着不运动,使成骨细胞得不到刺激,骨密度就会低。
为了刺激成骨,最好选择直接让骨骼承受重量的运动,比如“快走”、“爬楼梯”都是不错的选择,最好达到“有点喘不过气来,有点吃力”的运动强度。有专家建议,如果把助跑的速度取为100%,以70%左右的速度行走为好,大约是每分钟130 ~ 150步。
一旦你停止锻炼,骨骼就会开始流失。所以,即使是忙碌的人,也要把握好生活中琐碎的时间,坚持运动,保持骨质和骨密度!
保骨心法5:加速钙质吸收
有些营养素是钙的好伙伴,可以帮助钙在体内被吸收利用。这类营养素包括维生素D、镁、维生素C等。
维生素C:脐橙、柚子、橙子、柑橘、柠檬等水果中大量的维生素C能使钙更好地被小肠吸收。
镁:钙和镁就像孪生兄弟。它们总是成对出现,当钙镁比为21时,最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所以在补钙的同时,要注意镁的摄入。富含镁的食物有坚果(杏仁、腰果、花生)、瓜子(葵花籽、南瓜子)、谷物(小米、大麦)、海鲜(金枪鱼、虾、龙虾)等。
维生素D:维生素D是影响钙吸收的最重要因素。食物中的维生素D和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阳光照射合成维生素D3,然后在肝脏尤其是肾脏中发生羟基化反应生成1,25-二羟基维生素D,可促进小肠甚至结肠对钙的吸收。人体缺乏1,25-二羟基维生素D,钙的吸收只有10%;如果补充维生素D,在肝脏和肾脏合成1,25-二羟基维生素D,钙的吸收率会提高到60 ~ 75%。
保骨心法6:学会减压当心药物风险
35岁以后,骨骼储备高峰期结束,而30-39岁的女性正处于职业发展期,压力非常大。很多女性也会在这个阶段完成生育孩子的重任。因此,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减压。因为皮质醇等应激激素会抑制骨骼生长,加速骨质流失。而且因为压力大,容易造成营养缺乏,导致
继发性骨质疏松。2、当心药物风险。因为压力增大,会导致免疫反应明显,使用药物的几率增加。而治疗哮喘、炎性肠道疾病等病的皮质甾类药物等会干扰钙质的吸收,从而损害骨骼健康。
保骨心法7:注意月经异常和保护卵巢
月经不规则就已意味着骨密度开始下降。而且,不像男性骨密度下降相对比较缓慢,女性的骨密度下降大多是突然的,由于破骨细胞的作用,钙的流失会加快。
因此,更年期的女性要尽量推迟卵巢的衰老,尽量别做全宫切除手术,少吃速成鸡等含激素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