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怎么治疗比较好?

2022-10-23 22:12570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为三叉神经颅内段,存在肿瘤、出血、炎症等干扰因素。这些疾病引起的疼痛就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不同因素引起的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也不同。如果是血管压迫,可以考虑微血管减压。神经和血管的联系分开后,症状就会减轻。

什么是三叉神经痛的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没有效果,或者患者反复使用镇痛药物,受不了药物的副作用,就要考虑微血管减压术。

微血管减压术的前提是辅助检查,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来看患者是否有血管接触三叉神经。有时会做微血管减压,开颅在血管和神经之间垫一个垫子,把三叉神经和血管分开。以后血管不会震动刺激三叉神经。

血管减压不会损伤神经,尊重原始解剖结构。患者无刺激源,三叉神经痛自然缓解,效果明显,优于断端手术。

如何避免三叉神经痛术后复发?

三叉神经痛其实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尤其是手术后的患者。首先要注意劳逸结合。如果没有很好的休息,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很容易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和三叉神经痛。

二是饮食均衡,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饮食尽量保持清淡,不要吃生冷硬的东西,减少对口腔牙齿的刺激和三叉神经痛的机会。

第三,一定要注意口腔卫生。早起后,如果不立即刷牙,或饭后漱口,食物残渣会留在口中,容易引起牙周炎、牙龈炎、口腔炎、三叉神经支配区疼痛等。

另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平时不抽烟不喝酒,减少刺激也会减少三叉神经痛的发生。如果能正确预防三叉神经痛,就可以避免疾病带来的痛苦。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卢茂松博和医生,如果博和医生的信使因违反本声明规定而触犯法律,后果由本人负责,博和医生不承担任何责任。他编辑过曾笑。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新型“神经触手”探针刚柔可调
记者9月8日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获悉,该所联合其他单位科研人员,在柔性侵入式脑机接口器件植入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发出一种刚柔可调的“神经触手”探针,将植入损伤降低超74%。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先进科学》。 在脑机接口和神经科学快速发展的当下,柔性神经电极因其出色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与脑组织的良好机械匹配度,被视为实现长期稳定神经信号采集的理想技术路径。相比传统刚性电极,这种柔软的探针能显著

0评论2025-09-102

3D打印神经支架可用于修复脊髓损伤
科技日报北京8月28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研究团队首次展示了一种突破性方法,将3D打印、干细胞生物学与实验室培养组织技术融合在一起,为修复脊髓损伤带来了新希望。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先进医疗保健材料》。 据美国国家脊髓损伤统计中心数据,该国有超过30万人患脊髓损伤,目前尚无有效手段完全逆转由此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和瘫痪。治疗的主要障碍在于损伤后神经细胞的死亡以及神经纤维难以跨

0评论2025-08-2922

特定神经元有助大脑微调血糖水平
在禁食或低血糖等压力情况下,脑部能调控葡萄糖释放,但这种调控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却鲜少被关注。据最新一期《分子代谢》杂志报道,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下丘脑的一类特定神经元能帮助大脑在日常情况下维持血糖水平。 过去50年的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会导致血糖水平波动,尤其是在糖尿病患者中。一些神经元位于下丘脑的腹内侧核(VMH),该脑区负责控制饥饿、恐惧、体温调节及性活动。 此次,研究团队关注

0评论2025-08-2823

神经退行性疾病“分子图谱”绘成
大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全球神经退行性疾病蛋白质组学联盟(GNPC)发表了对全球最大蛋白质数据集之一(2.5亿个蛋白质)的分析结果,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新“分子图谱”。这一系列论文合集发表于15日的《自然·医学》和《自然·衰老》杂志,揭示了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衰老过程有关的独特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有望提早发现此类疾病并改善疾病结局。 比尔·盖茨在《自然·医学》的“

0评论2025-07-1644

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推动神经肿瘤手术革新
近日,第20届亚洲神经肿瘤年会在上海隆重召开,会议由亚洲神经肿瘤学会(ASNO)、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CSNO)、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山)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联合主办。本届大会以“创新驱动神经肿瘤的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神经肿瘤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会上,中国自主研发的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EndoSCell®成为焦点,标志着神经肿瘤手术正式迈入细胞

0评论2025-06-0844

皮肤上有“牛奶咖啡斑”?专家:警惕神经纤维瘤病
在罕见病领域,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因其较高的新生儿发病率和严重的疾病危害,日益受到医学界和社会的关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张军近日表示,NF1患者按时复诊、随诊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同时应多学科协作,协作网加速为NF1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化管理。 这一由NF1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累及多系统,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早诊早治意义重大。 NF1患者临

0评论2025-05-1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