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是云南特有的一种茶。在加工和发酵后,茶叶的纤维物质以特殊的方式从茶汁中分离出来,所得的茶汁被再加工并还原成更高水平的固体速溶茶。那么普洱茶膏的发展现状如何呢?
普洱茶膏发展现状 - 简介
一、普洱茶膏的产生
其实,只要关注一下中国茶叶的发展史,尤其是制茶技术的进化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宋茶膏制作技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代。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中国茶业和茶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被称为“茶盛于唐”。陆玉佐《茶经》、茶税征收的建立、茶马贸易以及民间贡茶和官方贡茶的出现,都标志着唐代茶业空前繁荣。
仔细研究陆羽《茶经》和唐代的制茶技术,可以初步判断:茶霜的出现与唐代的制饼、制茶技术有直接关系。陆羽在《茶经》中用14个字总结了这种制茶工艺,即“挑、蒸、捣、拍、烘、穿、封”;这里的“蒸、捣、拍”三个过程,很容易将茶叶中的一些茶汁和纤维物质分离出来。在空气氧化的作用下,出现糊的现象。
2.茶霜真正出现是在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产业发展史上一个大改革、大建设的时代。与唐代不同,宋代制茶人更重视茶糊现象。他们认为茶中出现的“奶油”是茶中之宝。他们采用提取工艺,先将茶叶蒸熟,再“洗数”。挤到小压榨机里去掉它的水分,挤到大压榨机里提取它的奶油”,成功地将茶奶油从茶叶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产品。
然而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制作龙珠鸡蛋糕,全部改为“散茶”。这种变化让延续了近千年的唐宋制茶技术消失了,包括茶膏。
3.普洱茶膏形成于清代。
虽然明朝废除了龙团风饼,但地处边疆的云南借助“茶马古道”贸易,继续生产团茶和饼茶,或许是因为这里远离京城。到了清代,随着云南普洱茶的兴盛,茶膏的制作又悄然出现。起初,云南土司采用大锅熬制的方法,并开创了另一种制糊工艺。
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用大锅煮茶膏确实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在高温反复熬制过程中,茶叶的很多生物酶消失,使得茶膏的后续转化缺乏“动能”,只能转化为霉变。不可能长期储存;第二,茶叶在高温状态下,大量的营养物质会随着水蒸气蒸发。必然会导致产品的某种缺陷。
清皇家茶楼制茶工匠在借鉴宋代“少量挤水,大量挤膏”工艺的基础上,采用了一套类似于目前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他们生产的“普洱茶膏”跃上一个新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正式命名。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当时的药剂师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才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收录了《普洱茶膏》。这是第一个来自官方文献的官方称谓:普洱茶膏。
这里的“普洱茶膏”指的是清宫御茶室制作的茶膏,而不是民间大锅熬制的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作品,是《本草纲目》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它的作者赵学敏也是一位学术严谨的药理学家。从他对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h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生产也随之终止。从此,茶膏又消失了。
据史料记载,皇家茶楼加工普洱茶膏的过程非常复杂。原料为云南六大茶山指定大叶茶,历经186道工序,72天周期。除了成品口感浓滑,入口即化,用水冲泡后汤色浓郁,呈宝石红、玫瑰红,最重要的是其独特的药用成分。清代药师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曾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为先,青者更佳。能化痰,清胃,生津,特别厉害。”“普洱茶膏能治百病,比如腹胀、感冒。可以用姜汤散,发汗可以治.热引起的疼痛,用五分钟茶膏一夜就能治好。”
据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研究,普洱茶膏具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抗衰老、醒酒、抗疲劳、缓解亚健康等保健功能。鲁迅茶膏收藏者周海婴回忆说,每次过年过节大吃一顿后,只要觉得肚子不舒服,母亲许广平就拿出一小块茶膏泡着给他喝,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就消失了。
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普洱茶膏首次作为礼物赠送给来访的英国使团。当时英国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把它封了起来。据说这批茶膏还在大英博物馆。辛亥革命后,宫廷普洱茶膏生产终止,制作方法失传。后来民间虽有一些茶膏制品,但基本沿用云南土司用大锅熬制的方法,与皇宫御用茶楼制作大相径庭。
二、普洱茶膏与普通茶叶的本质区别
rong>一般茶叶只是粗加工、浅加工产品,经过蒸、炒、晒、烘、揉、压等几个简单工序即可制成。冲泡既费时又麻烦,养生功效也很一般。贡润祥茶膏是普洱茶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精选优质普洱茶原料制成。100公斤普洱茶仅能提炼出5公斤贡润祥茶膏,名副其实是精华的浓缩。其人体可摄入的茶多酚含量是普通茶叶的30倍到70倍。在品饮上方便时尚,并且汤色通透、醇正浓厚、香气馥郁、回味无穷。
三、普洱茶膏的天然仿生技术
清朝皇家普洱茶膏制作要以三百年以上的花梨木作炭,恒温熬制,保证了茶膏的品质。贡润祥普洱茶膏结合自身科技优势,通过使用微电脑控制技术在模仿生物自然状态下进行恒温加工,利用自制设备圆满解决这一尖端技术难题。
“有益酶”的培育技术破译:清朝皇家茶膏的186道工序和72天的加工周期,目的是有益酶的培育和保存。有益酶的培育,使普洱茶膏中的茶多酚、茶黄素以及游离氨基酸达到平衡,最终使得普洱茶膏的口感、色泽最佳,有益成分更容易吸收。现今,这套秘方已被贡润祥科研人员全部破译,并成功导入实际应用中。让您在品饮贡润祥茶膏的过程中,3分钟即能领悟到10年老茶的神韵 玉龙胜雪其实,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指出:“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直接点出了普洱茶膏的两款产品,一个是黑膏,一个是绿膏(呈墨绿色)。
就黑膏而言,普洱茶膏也不是就一款产品,而是由“黑珍珠”、“玉龙胜雪”、“红运当头”等若干个品种组成。且每款产品的品质与外观差异极大。
如“黑珍珠”是膏体本身排列出有规则的蜂窝状,且每一个蜂窝眼都极为光滑,反光性极强,在光照的条件下,反射出一个个亮点,犹如镶嵌的珍珠整齐排列。它是我们目前已知的香气最足,口感、汤色最佳的茶膏。
“ 玉龙胜雪”又称普洱茶石乳,是受宋代名茶“龙园胜雪”启发,因云南有玉龙雪山,加上此品膏体外观显出重度白霜,似雪覆青石。故名“玉龙胜雪。”此品为原云南思茅地区(现为普洱市)所产普洱茶原料制膏所得,其转化率为15%左右,汤色呈宝石红,厚重感极强,是内含天然药物最为丰富的保健佳品,其品饮药用价值极高。
“红运当头”又称上投茶,其膏体极轻,可悬浮在水上端。它在冲泡中与其它茶膏不同,其它茶膏都是先放茶膏,红运当头后冲水,但“红运当头”则是先倒水,后放茶膏,使茶膏飘浮在水面上,茶膏的红颜色由上向下呈雾状弥漫,极具观赏性。
普洱茶绿膏(也称普洱绿膏)代表产品为“易武春晓”。易武是指采用易武地区的茶叶;春晓是指春茶。此品表面呈墨绿色,但冲泡后,汤色黄中带绿,滑感极强,没有苦涩味。
当然,清代普洱茶膏还有十几种,这里不一一赘述。
五、现代普洱茶膏的特点
1、制作更科学、更简便、更卫生。
2、更侧重天然药物的生物转化。
我们说天然药物具有防治疾病的功能,其物质基础在于其中的有效成分。恰恰是这些有效成分,促进人体增强免疫能力,调节人体生理节律,预防疾病或康复的特殊的药理机能,也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具备特殊用途的功能。现代普洱茶膏采用的是生物科技手段,遵循普洱茶原有的后发酵机理,从普洱茶中分离某些优势菌种,加之有意识提取普洱茶中特有的纤维素酶及果胶酶等,对制膏的普洱茶原料在作业环境要求较高的条件下进行二次接种与发酵,并在温度与湿度上严格控制,使普洱茶原料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微生物、酶法转化阶段;再通过低温萃取(注意: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中药提取),低温干燥获得。其茶膏的成品率为15%。使普洱茶膏更具天然药物的特性。
我们从现代生物医学角度分析,发现普洱茶膏内含的很多化学成分对人体产生药用机理。如普洱茶膏内含的类黄酮物质具有明显的降低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功效。同时,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阻止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减少血清胆固醇以及胆固醇在血管内膜上的沉积。并且,它还可以通过增加前列腺环素,减少血栓素合成而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和促纤溶作用,预防血栓形成。根据近两年的实验发现,普洱茶膏内含的这种类黄酮物质还可以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起到降血压作用。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有防治作用。
而且,普洱茶膏内含的茶碱通过增加人体肾脏血流量,刺激小肠分泌钠离子素起到利尿作用,加快人体内酒精、烟碱、吗啡等有害物质的排泄。难怪《本草纲目拾遗》中说:“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膏的茶碱的含量是普洱茶的2倍,是绿茶等其它茶类的3-4倍。
当然,普洱茶膏的药用机理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陈述。
目前,取代熬制茶膏工艺的就是真正的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普洱茶膏,目前国内只有蒙顿具备这种资格,所以2006年1月6日,云南省博物馆接受了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捐赠的普洱茶母,它是提纯度和结晶度最高的茶膏,是普洱茶膏发酵的培养基,这也是云南省博物馆开馆几十年来,第一次接受茶品的捐赠。
2008年4月份蒙顿茶制品获得了目前国内唯一一张茶膏相关制品的生产许可证,由于是国家首次颁发准许生产茶膏及相关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国家相关质量检验部门对此非常重视,针对蒙顿茶膏进行了大量极为严格的试验和检验,最终对蒙顿茶膏的品质和价值以及企业的技术实力、质量控制给予了充分肯定,纳入固态速溶茶序列,给蒙顿茶膏第一张QS(生产许可证)。
蒙顿普洱茶膏是采用冷等静压、细胞破壁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冷冻干燥等当今最先进的生物科技手段制作而成,因此从技术上就奠定了高品质茶膏的基础;剔除了农药残留、解决了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保证了产品的食品安全;再由于是低温萃取、低温干燥,因此保留了茶内营养物质的活性,使得蒙顿茶膏具备了后续转化的“动能”,在后期的厌氧后发酵过程中,越陈越香;同时蒙顿普洱茶膏非常侧重茶叶中天然药物的生物转化,使得出品的茶膏更具天然药物的特性。
六、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崦贡洹R虼耍?允谐∩铣鱿炙?礁吣攴莸摹袄喜韪唷保?环矫娌灰?嵝?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远。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