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00-10:00,吃饭吃药前,晨尿排空后测血压。
右手血压比左手高,超过40毫米汞柱就要警惕了。
医学指导/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吴平生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医院肾内科主任卢富华。
许多高血压患者养成了在家一天三次监测血压的习惯。但在选择测量血压的时间时,往往是最容易暴露血压控制盲区的时候:早晨起床排空晨尿后、早餐前、服药前的一次血压测量。
专家解释,当一个人从睡眠到清醒,血压自然会升高,这是最难控制血压的时候。此时血压控制达标,往往预示着24小时血压控制理想。有些患者以为只要服药后能降到标准血压就万事大吉了,但其实服药前的这个“空窗期”恰恰是最危险的,因为大多数心脑血管事件都发生在夜间到凌晨。
早上测量血压 应在吃药前排空晨尿后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医院肾内科主任卢富华表示,最理想的方法是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更准确、详细地反映血压控制的情况。但考虑到患者在家手术的实际情况,稳定期每天可测早、中、晚三次血压,血压控制越不理想,自我监测应越频繁。
为什么专门提出“晨血压”这个概念?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吴平生教授介绍,实际上,过去提倡监测“早高峰血压”与夜间血压的“峰谷差”来评价血压监测的效果。但是,“谷”应该在晚上什么时候测?正常的峰谷差范围应该是多少?医学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导致“峰谷差”的监测在实践中并不实用。
“所以,现在我们提倡不要‘谷’,只监测——的‘峰’,也就是晨血压。因为当人们晚上睡觉,早上醒来后的头几个小时开始日常活动时,血压会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这期间血压控制的很好,一天24小时的血压经常控制的很好。”据吴平生介绍,按照标准方法,早晨6: 00至10: 00排空晨尿后,在早晨进食和服药前(具体方法见下文)应测量晨血压。如果在医院测,晨血压的标准应该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在家里,应该在135/85毫米汞柱以下。如果是动态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比较理想。
右手血压高于左手 相差超40要警惕
有些患者认为电子血压计比传统的水银血压计更准确。吴平生说,其实目前欧洲已经全部使用电子血压计,水银血压计也不是不准,只是会因为环境污染而逐渐被淘汰。
具体测量血压的时候,左臂和右臂的读数不一样是正常的。“一般右臂测得的血压会比左臂测得的高。在20毫米汞柱以内是正常的,但如果相差超过40,就可能是右动脉硬化得更严重了。”
在炎热的夏季,卢富华提醒高血压患者要避免中暑和情绪烦躁,防止感染夏季传染病,以免身体不适。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夏季人的血管扩张,外周血管体积增大,血压较寒冷天气有下降趋势。他建议病人好好监控自己的血压。如果他们有低血压,他们应该咨询医生看他们是否需要减少他们的药物,但是
如果早晨血压超标,除了注意饮食清淡、少盐适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熬夜等原则外,还可以适当调整药物,如调整晚上吃药吃饭的时间、咨询医生调整剂量、选择长效降压药等,这样最容易出现血压控制盲区的时期也能顺利度过。吴平生建议,患者尽量选择真正长效的、每天服药一次就能平稳控制血压24小时的降压药。“其实短效降压药在国外已经基本被淘汰了。但由于我国实际国情和患者经济状况等因素,一些短效药物仍在临床上使用。"
卢富华说,实际上,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目录中有低价的长效降压药可供患者选择。如果患者必须选择短效药物,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一定要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药间隔服用,二是可以联合用药。“广州很多人担心降压药‘散’,或者担心西药伤肝肾。其实如果他们本身没有肝肾疾病,也不用太担心。”此外,中医的心理调节、穴位按摩、药物泡脚等对血压控制也有一定的作用。值得提醒的是,患者应该寻求有经验的医生的帮助,因为中药不是千人一面的。比如罗布麻茶,并不适合每一个患者。另外,患者不要轻信所谓的偏方。
提醒:清晨是血压控制“空窗期”
1.每天都要清理。
晨6时~10时之间,或者起床1小时内、服药前测量。测量时要做到“两前两后”:服药前,早饭前,排空晨尿后,休息5分钟后。2.测量前30分钟内不要吸烟、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或者进行体力活动。测量时保持环境安静,不要讲话。
3.测量时要端坐,保持背部紧贴椅背。双脚平放于地板。手臂平放于桌面,保持上臂与心脏在同一高度。确保袖带中央置于肱动脉上方,袖带松紧以内塞进两只手指为宜。
4.每次测量血压,需间隔一分钟采集两至三次读数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