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太阳很热,室内空调很凉,但室内外温差可能成为“致命杀手”。当温度上升到33时,脑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本期本版邀请专家为您讲解哪些人属于脑出血的高危人群,日常生活中需要警惕哪些症状?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指脑实质血管非创伤性破裂引起的出血。发病主要与脑血管疾病有关,如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老化等。脑出血患者常因情绪激动、用力过猛而突然发病,起病急,进展快。脑出血在中老年人中尤为常见。近年来,由于饮食不均衡、肥胖、过度饮酒和吸烟、压力过大等原因,该病有年轻化趋势。
脑出血多发于夏季。脑出血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是气温高的夏季。温度升高会导致出汗增加,血液变稠,血流阻力增加,心率加快,导致脑小动脉压力增加。而且,外界环境炎热导致的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以及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水的不敏感等。会影响患者的休息、饮食,导致血压调节功能减弱,往往导致发病前血压处于高临界水平。一旦遇到情绪激动或过度体力活动等因素,就会使原本就很高的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出血。
脑出血的高危因素有哪些?脑出血与先天因素和血管壁发育有关。后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即所谓的“三高”。以长期患有高血压的患者为例。血压过高会冲击血管壁,时间长了血管壁上会形成一些“小肿瘤”。当遇到意想不到的因素时,这些“小肿瘤”就会破裂,引发脑出血。就像汽车轮胎或者气球一样,它薄弱的部分会形成小气泡。当内部或外部环境压力过大,温度突变时,小气泡随时可能破裂。
如果“三高”患者伴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血脂会升高;肥胖会使血压升高,这些因素都会增加脑出血的发病率。
脑出血最怕血压波动。除了容易诱发脑出血的高血压,血压还经常上下波动,从180毫米汞柱到130毫米汞柱。有这种情况也是危险的,波动越大,病人越危险。特别是当人特别兴奋、特别难过、特别生气的时候,对血压的影响更大。熬夜和连续高强度工作会造成血压不稳定。再加上夏季的高温,给血压的上升埋下了“定时炸弹”。因此,为了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患者一定要注意将血压控制在稳定水平,遵医嘱服药,不能根据血压的变化而服药或停药。夏天人的血管容易扩张,血压会相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您需要停止服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可以咨询您的医生。但最重要的是准确记录血压的变化,以便医生根据血压的变化考虑如何配合用药。
夏季室内外温差过大,使血管“不堪重负”。人在炎热的环境中,血管会扩张,而突然进入空调房,血管会迅速收缩,对血管产生很大压力,导致血管阻力增大,变脆,成为脑出血的一大原因。建议夏季室内外温差控制在8以内。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chnical engineers 美国技术工程师联盟
时间就是生命。脑出血常在白天活动时突然发作,出现头痛呕吐,甚至昏迷、偏瘫、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一旦患者昏迷,家属一定要尽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在医护人员到来之前,让病人平躺在床上,不要为了弄醒病人而剧烈摇晃病人。这类患者往往颅内压升高,容易喷射性呕吐。如果呕吐物不及时清除,他们可能会因呕吐物堵塞呼吸道而窒息死亡。所以,如果患者没有颈椎外伤,应该将头转向一侧,让呕吐物从口中流出,避免窒息。
另外,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也不能对脑血管疾病掉以轻心。就像水管一样,正常压力下可以用50年。如果给水管增加更高的压力,短时间内可能没什么问题,但长此以往,水管的弹性会变差,随时可能损坏。因此,对于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必须从小重视,才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