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岭南汤王”的广东省中医院高级药师佘,突发脑溢血,于6月10日凌晨2点去世,享年65岁。消息一出,引起一片惋惜之声。专家提醒,突然出现头晕、头痛、呕吐等症状,不可掉以轻心。这很可能是脑出血的预警信号,尤其是患有“三高”和脑动脉硬化的高危人群,要特别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脑出血“偏爱”老年人。现在由于压力过大、应酬频繁、饮食不合理等各种因素。三高人群越来越年轻化,青壮年脑出血病例逐年增加,病情往往更加危重,死亡和致残率极高。
血压波动是发病主要原因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和脑梗塞都是中风的表现。中风是一种突发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即脑出血,是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实质所致。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控制区脑组织坏死,占脑卒中的60%-70%以上。
脑出血起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我国每年因脑出血死亡的患者约占所有疾病死亡的20%。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届国际脑卒中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等与会专家表示,脑卒中已成为中国的首要死因。
在导致脑出血的诸多因素中,血压波动被认为是主要原因。王陇德院士在上述论坛上表示,中国缺乏对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管理,导致高血压的控制率低至不到10%。当血压高时,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会大大增加。
“在脑出血的临床病例中,大部分属于高血压脑出血,小部分是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引起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曹志凯对媒体指出,血压波动后,如果受到一些外界诱因,如疲劳、情绪激动、饮酒等,很容易导致脑出血。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胡教授介绍,一天内中风的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异。大多数缺血性中风发生在夜间,尤其是清晨。出血性脑血管病多见于白天,多见于情绪时间。据介绍,一般来说,人的血压昼夜波动明显,夜间2: 00-3: 00处于最低点。清晨,血压急剧上升。血管弹性好的健康人可以承受这种变化,但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患者来说,风险不容忽视。
专家提醒,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控制血压,多喝水,尤其是晚上。可以在床头放一杯水,及时补水。同时注意充足睡眠,避免精神紧张、愤怒和不规律服用降压药。晚上或清晨起床时不要急着扑到地上。最好在床边坐几分钟。
季节变化时发病较多
专家介绍,脑血管疾病有季节性节律,尤其是在季节转换时,如春夏秋冬交界处的季节。这是因为季节和外界温度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神经内分泌的正常代谢,改变血液粘度,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和肾上腺素,增加毛细血管的痉挛性收缩和脆性。
据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洪雁介绍,每到冬季,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会明显增多。在此期间,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通常是莫的2-3倍
“天冷的时候,人的活动减少,有些老年人的活动在冬天会大大减少,包括大脑和心肌的血液灌注。”洪雁说,在冬天,由于排汗量减少,人们饮水量减少,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往往水分摄入不足,血液粘度增加。再加上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也容易形成血栓,增加了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几率。此外,许多老年人体弱多病,当有其他复杂疾病时,甚至会影响或加重原有的心血管疾病。
据专家介绍,脑出血虽然发病突然,但在发病初期或多或少会表现出一些异常情况,即会出现一些有预兆的前兆性表现。这些预兆包括:和别人说话时突然说不出话,或者口齿不清,或者听不懂别人的话;一过性视力模糊,或突然头晕,周围景物旋转,不稳甚至昏厥;突然感到身体一侧麻木、无力、行动不便,或手持物掉落、嘴歪、流口水、行走不稳。
年轻化趋势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脑出血等疾病是“老年人的疾病”,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脑出血,这敲响了警钟:脑出血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一位神经科医生说,他治疗过的最年轻的脑出血患者是一个19岁的男孩。根据他所在科室的一组统计,50岁以下的脑出血患者占21%,也就是说每5个患者中就有1个是年轻人。
“我们曾经收治过一个年轻的患者,他在婚礼后第二天就中风了,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和伤害。”胡说,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是中老年人,但不容忽视的是,中青年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而这200万人中绝大多数是中青年。
> 专家表示,脑溢血之所以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除了年轻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外,年轻人的不良习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生活压力大、作息不规律、长期吸烟酗酒、进食热量多、运动消耗少,导致肥胖者增多等。如此一来,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如影随形。这些疾病的年轻化趋势,直接导致脑溢血患者年轻化。预防意识亟待提高
王陇德院士曾在相关专题报告中强调,2008年我国国民死因调查显示,我国脑卒中死亡率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5倍。导致这一结果的并非是治疗上的差距,而是预防上的差距。
高血压、房颤、吸烟、糖尿病、运动少、体重超标、高血脂、卒中家族史是脑卒中发生的八个关键危险因素,目前,我国存在大量具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人群,这些人群中的绝大部分人没有评估过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上述专题报告指出,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就是通过对高危致病因素的干预,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为目的的病因学治疗。调查显示,多数脑卒中患者发病前没有征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患者有过“小中风”的经历,还有相当的人由于症状轻、时间短而忽略。
专家表示,预防脑卒中,远比治疗脑卒中更有意义。日常膳食要保持清淡,注意低脂、低盐、低糖,盐分摄入量控制在每天6克以下。少吃动物的脑、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搭配适量瘦肉、鱼、蛋品。另外,还要戒除烟酒,烟酒都能使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加速动脉硬化,有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症的人,尤应戒除烟酒。
脑溢血家庭应急处理
脑卒中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医学和公共卫生课题,加强公众对其防治意识越来越重要。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专家呼吁:“越快越好,越早越好,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
脑溢血起病非常急,通常出血量决定表现症状。脑出血量较小的病人有头痛加剧、血压升高、眼底出血而视物不清的问题。假如观察到患者意识不清,说明出血部位不好,出血量大,危险系数极高。专家介绍,常见脑出血病人倒在路边、厕所、床旁地上,意识不清鼾声大作,大小便失禁,半身不遂,这些就是发病的信号,有高血压患者的家庭都要学会辨别。
患者发生脑溢血后,家属应进行紧急救护:
1.保持镇静并立即将患者平卧,千万不要急着将病人送往医院,以免路途颠簸,加重病情。为了使患者气道通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痰液、呕吐物吸入气管。
2.迅速松开患者衣领和腰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天冷时注意保暖,天热时注意降温。
3.如果患者昏迷并发出强烈鼾声,表示其舌根已经下坠,可用手帕或纱布包住患者舌头,轻轻向外拉出。
4.可用冷毛巾覆盖患者头部,因血管在遇冷时收缩,可减少出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