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倾心研究“蜱虫病”,为众生护航

2022-10-09 09:04380

【知识军旅人生】

略显娇小的身材,一身宝蓝色连衣裙,长发随意地披在肩上。这是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伟在第一次采访时给记者留下的印象。

当被问及获得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感受时,刘伟说:“这是对我在新兴传染病研究领域所取得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我的鞭策,激励我在新的起点上奋进,勇攀科学高峰。”

2000年,刘伟从原山东医科大学考入军事医学研究院的前身军事医学科学院,顺利转入硕士和博士。

2003年,非典入侵中国。面对SARS,从病毒分离、流行病学调查、传播链分析到对人的长期随访.刘维当时的研究所只有不到200人,却承担着繁重的国家和军队科研项目。

“我们是排头兵,一下子就冲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非典让刘伟意识到了自己专业的价值。也正是在抗击非典的科研一线,刘伟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国内外公共卫生、病毒、传染病等领域的顶尖科学家进行密切交流和深入合作。这些深入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启发了她创新的科研思路和思维方式。

刘伟以优异的学术成绩完成博士学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在研究所工作。从此,他在新发传染病的道路上开始了长期而执着的探索。

刘伟近十年的研究方向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009年夏天,河南信阳和安徽中部农村地区有数十名农民死亡,原因不明。这些病人大多被蜱叮咬过。2010年,我国学者在国际上首次分离出这种蜱类疾病的新病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刘伟研究以这种病毒为代表的一系列蜱传病毒。

由于蜱虫独特的繁殖环境,偏远山区的人或野外驻防的部队官兵经常感染蜱类疾病。“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确保部队战斗力,是我们的使命。”刘伟很快将研究重点放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上。“距离2010年疫情重点哨点医院迎来第一批热心科研人员,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寻找蜱类疾病热点的人渐渐散去,只剩下刘伟和她的团队继续研究。”解放军990医院感染科主任崔宁说。

每年春天,刘伟都会带着他的团队到河南信阳,到野外捉蜱捉鼠,回访部队官兵和群众,开展临床实验。最终,他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包括病例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别、重症监护在内的全链条技术体系。

刘伟和他的团队成员不断优化和改进病原体诊断技术,筛选和发现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他们的相关科研成果也惠及了其他虫媒疾病。3354通过不断的研究,建立了虫媒病原体“发现-鉴定-溯源”的防控体系,建立了一套快速联合筛查技术。基于此,首次发现我国十余种新型虫媒病原体的人感染,为大量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的诊断、治疗和防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为摸清我国重点地区病原体的本底和潜在威胁,刘伟带领队员进戈壁、爬雪山、钻森林,完成了跨越数千公里的野外调查,摸清了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地区虫媒病原体疫情情况,自主构建了传播风险预测预警模型和信息系统,有效保障了部队野外训练安全,构筑了我军传染病防控的重要防线。

科研是代代相传的事业,刘伟总是悉心帮助自己的研究生,倾其所有。2019年,本科毕业的李佳璇考上了军事医学研究所,成为刘伟的研究生。在李入学之初,刘伟询问了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实验数据的真实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文献阅读量。“导师把‘引导’和‘干预’的关系把握得恰到好处,既能给我指明方向,又能鼓励我去探索和试错。”李佳璇说。

面对近年来社会上“平躺”的声音,刘维劝诫同学们:“平躺是悠闲自在的,但通过努力获得的果实的甘甜和清凉,是“平躺”所无法欣赏的。奋斗应该是青春最耀眼的背景。”

“我们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共卫生防控和临床诊疗的这部分研究工作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病毒受体发现和疫苗研发方向做更多工作。”采访结束时,刘伟说。

(本报记者 刘小兵 本报通讯员 王迪 易钊)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