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暑湿VS暑热 精准解暑先搞清区别

2025-08-04 10:00240people

空调房里吃冰镇西瓜,熬夜追剧配冰可乐,看似凉快,实则暗藏危机——当“暑邪”裹挟湿气入侵,头晕乏力、胸闷呕吐接踵而至……中暑一般由热与湿两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正确区分暑湿和暑热,根据自身的体质和症状合理用药和饮食调理,可以有效地预防和缓解中暑带来的不适。

鉴别指南

成因不同症状有别

无论是“暑湿”还是“暑热”,都有一些相似的症状。比如四肢和身体感觉困重、神疲乏力、头脑昏痛、汗出不畅、胸闷、吃得少、恶心。不过,造成暑湿和暑热的原因以及表现,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过度贪凉是暑湿暑湿指人体正气不足,又采取了错误的解暑方式。如夏天过度避热贪凉(夜间露宿室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快速饮用大量冷饮,以及睡眠时使用电扇强风对吹等),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身体酸痛、头重如裹、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中黏腻、腹痛等。

高温劳作致暑热由于夏天温度过高,长时间户外劳作或者长途奔走,暑热邪气侵袭身体,正气和津液受到损耗导致,类似西医所说的先兆中暑或者轻症中暑。

【症状】身体热、面红耳赤、呼吸急促、心胸烦闷、有汗(抑或无汗)、口干口苦、想喝冷饮、头脑胀痛、烦躁不安、小便颜色深黄、排尿不畅或者有灼热感。

家庭药箱

对症下药精准解暑

<暑湿急救包>

藿香正气水(软胶囊、丸、散)可外散风寒、内化湿滞、理气和中、升清化浊。适用于因外感寒湿、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也可治疗因饮食不洁引起的腹痛腹泻、低热恶寒、恶心腹胀、舌淡红苔白腻等症状。

【小贴士】藿香正气水含乙醇(即酒精),服药后短时间内不得驾驶机动车、火车、轮船等,也不能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不仅如此,在服药期间也不得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等)、甲硝唑、替硝唑、酮康唑、呋喃唑酮等药联合使用,以免导致双硫仑样反应。若出现气短多汗、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就医。此外,不建议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使用。

十滴水(软胶囊)可健胃、祛风散寒。适用于过食生冷导致的头晕、恶心、腹胀腹痛、胃肠不适的症状。

【小贴士】十滴水所含的药物成分有一定毒性,故不宜多服。孕妇忌服。另外,十滴水口感虽然较差,但疗效显著,服用时可以在药水冲入适量热水趁热喝,10分钟后再饮一杯热水促进发汗,服药后要注意避风。十滴水软胶囊,遮蔽了刺激性气味,药力稍逊。

保济丸(浓缩丸)可解表、祛湿、和中。适用于暑湿引起的消化不良、腹泻、呕吐、轻微发热等症。此药对预防晕车、旅行防腹泻、治疗食滞胀痛、水土不服、肠胃不适诸症均有疗效。

【小贴士】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此药不适用于急性肠道传染病之剧烈恶心、呕吐、水泻不止;外感燥热者不宜服;哺乳期妇女慎用;儿童在成人监护下服用。有晕车史者可于乘车前30分钟服用。

六合定中丸可祛暑除湿、和中消食。适用于暑湿伤中、食滞交阻、脘腹胀痛。对恶寒发热、头痛、胸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腹痛泄泻也有疗效。

【小贴士】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避免与滋补类中药同服,可能降低药效。

<暑热急救包>

六一散可清暑利湿。适用于暑热烦渴、天气闷热引起的头昏脑涨、恶心;也可用于晕车、晕船。外用还可治疗湿疹、痱子。

【小贴士】虚津亏者禁用。孕妇慎用。长期服用可能伤脾胃,症状缓解即停。

行军散可辟瘟、解毒、开窍。适用于中暑、中热、急性肠胃炎等暑热症;口腔黏膜溃疡、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热毒症。外用时可少量吹鼻取嚏,用于急救苏醒。

【小贴士】此药不宜长期服用,症状缓解即停。孕妇、体虚者慎用(含麝香、雄黄)。

暑症片可祛暑解毒、开窍醒神、理气止痛。适用于夏令中暑昏厥、牙关紧闭、腹痛吐泻、急性肠胃炎。

【小贴士】若中暑昏迷,可研碎后少量吹鼻或温水送服。

暑热感冒颗粒可祛暑解表、清热生津、化湿和中。适用于因外感暑热之邪引发的发热、头晕、咽干、口渴等。对胸闷恶心、食欲不振、四肢倦怠也有疗效。

【小贴士】服药期间多饮水、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不宜与滋补类中药服用。

中药茶饮

消暑度夏喝出健康

<暑湿症>

藿香佩兰茶:藿香6克、佩兰6克、陈皮5克。此茶芳香化湿、和胃止呕、解表祛暑。适合空调受凉、贪食生冷后胸闷呕吐、腹泻者。

三豆饮赤小豆15克、绿豆15克、黑豆15克(可加冰糖)煮熟,常温服用。此代茶饮比单纯绿豆汤更温和,可清热利湿、解毒消暑。很适合湿热体质、皮肤易出疹、小便黄者。

<暑热症>

金银花菊花茶金银花5克、菊花5克、薄荷3克、冰糖或蜂蜜适量。此茶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可缓解头晕、口干等症状。可用于夏季防暑,尤其适合易上火、长痱子、咽喉肿痛者。

竹叶茅根饮淡竹叶10克、白茅根15克、芦根10克。此茶可清心除烦、利尿通淋。夏季饮用可预防中暑或缓解尿路感染初期症状。

食疗秘方

厨房里的中药房

夏天的饮食应该以清补、祛暑、化湿为原则。推荐几个食疗方。

<暑湿症>

香薷厚朴汤香薷30克,厚朴10克,白扁豆20克,捣碎,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每日1剂,分3次温服。

藿叶粥藿香叶30克,粳米100克,将藿香叶放入沸水中煮5分钟,捞出,放入100克粳米,小火煮30分钟后即可,1日分2~3次服完。

<暑热症>

鲜芦根粥鲜芦根30克,粳米50克,先将芦根切成段,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取汁放入粳米,以米熟为度,随后加冰糖适量食之。

绿豆粳米粥绿豆50克,粳米100克,先煮绿豆,待绿豆软后加入粳米,再煮至米熟为度,可加适量冰糖食用。

多知道点

防暑饮食清单请查收

高温季节,出汗增多、新陈代谢快,人体容易流失水分、电解质(如钠、钾等)和维生素(如水溶性维生素B、C),日常生活中,出汗过多时可以增加摄入,但不必过量。

含有高钾的新鲜水果和蔬菜有:香蕉、橙子、草莓、杏子、荔枝、桃、李、土豆、蘑菇、芹菜、豆类等。茶叶中也含有比较多的钾,夏天的时候多喝茶,既可以消暑,又能补钾,可谓一举两得。

含有维生素B族的食品有:B1,糙米、燕麦、瘦肉等;B2,鸡蛋、牛奶、绿叶菜等;B6,鱼类、香蕉、鹰嘴豆等。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包括柑橘类水果、猕猴桃、草莓、青椒、西红柿等。

除此以外,夏季饮食中还应多吃苦味食物,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如苦瓜、苦菜,或者饮用一些茶水、咖啡、可可等苦味饮品,不但能清除人内心的烦恼,还可以增进食欲、健脾利胃。

文/苏晨(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秋天养生做好“三防”(中医养生)
立秋之后,阳气始收余湿尚存,天地间暑湿未退,燥气初萌,人体易受湿邪困脾、燥邪伤肺的双重困扰。秋天养生,需要做好“三防”。  一是防燥。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人体容易感受秋燥之邪,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复发或逐渐加重。中医认为,“燥则润之”。预防和治疗秋燥多用“润”法,保护人体津液不丧失。可适当吃一些有养阴润肺功效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莲子、南瓜等。  二是防散。

0评论2025-08-181

网购绿植如何“所见即所得”(百姓关注)
货不对板、虚假承诺、售后拖延、退换困难……一些读者近日来信反映,在直播间网购绿植遭遇不愉快经历,呼吁从业者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权益。“主播说所有货都是直播间品相,拿到手却根本不是。”网友“爱植物的发福蝶”说,自己在某网购平台“南艺花卉”直播间购入一株彩叶芋,主播明确承诺发货植株叶片已显现粉色,但收货后都是绿叶。无独有偶,网友“T婷T”在“桔桔的美丽花园”直播间下单南天竹盆栽,收货后实测高度110多

0评论2025-08-184

“AI谣言”为何易传播难防治?(深阅读)
当前,AI(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AI也被用于制作发布谣言、不实信息,可能对部分群众造成困扰。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聚焦利用AI制作发布谣言、不实信息等乱象开展重点整治。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AI谣言”从何而来、为何泛滥、如何整

0评论2025-08-183

警惕“领取育儿补贴”诈骗套路(服务窗)
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近日,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警方却发布消息,提醒公众,有些“育儿补贴”领不得,这是为何?“这本是一项全国性的惠民政策,却被一些诈骗分子‘蹭热点’,制造出新型骗局。”昭通市公安局昭阳分局民警邵丽君说,“目前分局已接到多名群众举报,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收到的‘领取育儿补贴’信息是诈骗信息。

0评论2025-08-182

新型显微技术突破快速3D成像极限
科技日报北京8月17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显微技术,突破了快速3D成像的极限。他们利用25台相机组成高速显微镜,能一次性捕捉整个小型生物体内部的实时细胞动态过程。该技术为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和运动研究等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观察手段,将推动生物医学研究向更高维度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相关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光学》期刊。 传统显微镜在获取3D图像时,通常依赖机械聚焦

0评论2025-08-183

涵养医疗服务中的人文精神(编辑手记)
医学直面生命,不仅有对病痛的疗愈,还有对心灵的慰藉,医务工作者只有涵养人文精神,才能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中的人文精神,源自对生命的敬畏心、对患者的同理心、对工作的责任心,归根到底是“以患者为中心”。医疗技术越是发展,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就愈发凸显,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更加需要医务工作者具有高超的医术、敏锐的感知和精准的判断。可以说,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共同承载着医学的使命,共

0评论2025-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