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吃点心,中国人有何讲究

2022-09-25 10:021320

元宵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每当传统节日来临,总有一些食物能唤醒我们对节日和文化的记忆。这些传统的“小吃”就是小吃。

那么,你知道中国糕点为什么叫“点心”吗?中式面点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怎样的文化传统?

历史悠久,花样繁多。

相传“点心”一词来源于战场。东晋时期,一位将军为了安慰英勇杀敌的将士,把烤好的饼送到前线,作为自己“小心意”的信物。从那以后,“点心”这个词就流传开来了。

历史上关于点心的记载也是可以追溯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古书《周礼天官》,是把粮食磨成粉的食物。

春秋时期,出现了点心的雏形。《楚辞招魂》里有:“蜜汁饵,有的很好吃。”其中,“粑粑”是用蜂蜜和米粉油炸成的一捆环形食物,“蜜饵”是用蜂蜜和米粉做成的饼。

到了汉代,“饼”小吃开始出现。003010记载:“寒食以面为蒸饼。”据推测,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烘烤面团和蒸汽烹饪的技术。

汉代也出现了烧饼。103010“胡兵,胡妈”指的是烧饼。那时,烧饼是大众喜爱的烘烤食品。芝麻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西方的交流给点心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开启了一个大融合的时代,羊汤配茶成为当时的特色。羊肉汤本来在草原上是很好吃的,但是是用羊肉熬制冷却而成的。后来逐渐演变成豆类制成的果冻食品,成为著名的点心。

隋唐时期,中国点心的代表——月饼出现了。在此之前,人们有在8月15日拜月的习俗,但当时的“饼”也被称为团圆饼或小饼。相传“月饼”一词是中秋节时杨贵妃所赠,后在民间流传。

到了唐代,糕点开始商品化。据记载,长安有很多糕点店,也有专业的“面包师”。饮茶配点心在唐代宫廷茶宴中也很流行。白居易诗中有“烧饼似京都,面酥香”。

到了宋代,糕点的创新达到了顶峰。水晶皂、紫苏糊、高丽栗子糊、雪花糕、狮人重阳糕等各式小吃层出不穷。当时“饼”小吃成为主要代表,仅宋末元初《四民月令》中提到的饼就有几十种。此外,由于科举考试盛行,专门为北京中考准备的“进士饼”、“状元饼”等糕点应运而生。

明清时期,糕点文化进一步发展,成为待客和送礼的好选择。明代宛平县顺天府时任知府的沈邦曾在《释名》中记载:“石书家具以月饼为材,大小不一,名曰月饼。市场以水果馅闻名,有一个蛋糕价值数百美元。”

三派,争美。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糕点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点心流派。“京派重油过糖,苏派精致浪漫,闽派甜如生命”相对准确地概括了中国糕点界三大派别的特点。

其中京派喜欢把糕点叫做“波波”,老字号的糕点店也叫波波店。“稻香村”是我们现在熟悉的老店之一。

鲁迅老师爱吃甜食。当他住在北京时,他经常去稻香村满足他的渴望。据《武林旧事》介绍,1913年至1915年两年间,鲁迅先生在稻香村买饼15次。

相比较而言,苏式糕点品种丰富,工艺相对复杂,更具时令性和鲜味,一度严格遵循春饼、夏饼、秋饼、冬糖的规则。广式糕点与广东的饮茶文化密切相关。点心小巧玲珑,各有不同

其实,无论是哪一派,中式面点的诞生和流行都与文化、礼仪、习俗息息相关。例如,饺子、年糕和元宵节是春节的传统食品。青团是清明节的风味小吃;端午节吃粽子,寓意消灾避害;重阳节吃重阳糕有“重阳节吃糕,万事高”的说法。

除了喜庆之外,每逢家庭大事,如婚丧嫁娶、祭祀乔迁,必然要用蛋糕来装饰。如“生日快乐棋子”有八个,分别由枣花、福字、禄字、寿字、喜字、卷饼、核桃饼等组成。在北方,也有寿桃和寿桃。女人结婚生子,有很多寓意丰富的主题,比如结婚蛋糕、观音蛋糕、麒麟蛋糕、生日蛋糕等。

indent: 2em;"> 另外,中式糕点推崇“应时而食”,将时节、文化习俗与食物紧密结合,例如:农历二月有太阳糕,四月有玫瑰饼,五月有五毒饼和粽子,七八月是绿豆糕、水晶糕、豌豆黄;秋天是月饼和花糕;冬季做槽糕和油糕;腊月二十祭灶时,有桂花糕、关东糖、蜜供、糖瓜……小小的糕点,也在岁月的流淌中,逐渐承载起人们独特的记忆与情感。

复兴回归,再引潮流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烘焙市场都是中式糕点的“主场”。

之后,随着西式烘焙涌入国内市场,一系列西点品牌开始受到消费者青睐。而传统的中式点心却因为外形、口感、包装一成不变等原因面临着较大的冲击。

其实,中式点心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发展潜力巨大,单从点心模具就能管中窥豹。

在汉代,中医药和道家思想的发展为点心制作提供了灵感。当时,“玉兔捣药”成为最重要的糕点模具形象之一,反映出人们对健康养生这一理念的追求。

古人还会将节气变化反映在点心上。例如,有一种六边形点心模具,雕刻有飞虫翅膀纹饰的昆虫,头如蜻蜓,尾如蜈蚣。其中,六边形意味着“六合之内”,而昆虫寓意着在“春雷惊百虫”的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万物开始萌动。

近年来,中式点心又有了重新“翻红”的迹象。虎头局、墨茉点心局、泸溪河、鲍师傅等新中式糕点大受欢迎,稻香村、杏花楼等老牌或资深中式点心也正重新焕发活力。

其实,无论是墨茉点心局用传统瑞兽“狮子”作Logo,还是虎头局以传统字体书写品牌名称,抑或是稻香村携手《国家宝藏》等文化类IP推出联名礼盒,都展现出中式点心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巨大的文化魅力。

历经千年发展,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地上,中式点心早已枝繁叶茂。而今天,随着现代人的饮食习惯、消费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中式点心的传承和创新也有了更大的探索空间。未来,进一步挖掘好文化要素,形成将历史与时代相融合的中式点心,或许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中秋节如何选购月饼?请收好四点消费提示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孙红丽)据河南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消息,中秋将至,为帮助消费者选购到安全、放心、满意的月饼,欢度佳节,河南省市场监管局特发布消费提示。 选择正规渠道,核查经营资质 应选择证照齐全的商场、超市、专卖店等正规销售场所或运营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电商平台购买月饼。谨慎购买街边摊、朋友圈、微信群等售卖的“自制纯手工”“无添加”“网红”月饼,这类产品使用的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剂来源不

0评论2025-09-2817

关于狂犬疫苗的N个疑问,一文为你解答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乔业琼)被咬伤后没有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是否一定有患狂犬病的风险?被家养宠物挠伤或咬伤,有必要接种疫苗吗?近日,河南疾控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科普内容。 被咬伤后没有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是否一定有患狂犬病的风险? 被咬伤后未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是否一定会患病,取决于以下关键因素: 一是暴露源是否携带狂犬病毒 高风险动物:犬、猫、蝙蝠等哺乳动物可能携带病毒。 低风险动物:啮齿

0评论2025-09-2812

“七八分饱”如何界定?3个方法来判断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江苏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有句话叫,“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所以,就算你毫无减肥需求,吃饭也请牢记——七八分饱就停筷。那么,到底吃到什么程度算“七八分饱”?有3个判断方法,一起来看! 给大脑留5分钟“反应时间” 吃饭时别一口接一口不停歇,吃到中途不妨放下筷子,喝杯温水或起身整理下餐桌。等5分钟后再感受:如还能吃几口,但没了“必须吃完”冲动,就是刚好状态。

0评论2025-09-2812

守护“舌尖安全” 共筑健康防线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江苏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健康之基,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025年食品安全宣传周以“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为核心,倡导以道德为根基、以法律为准绳,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让健康饮食理念深入人心。 选购:从源头把控安全 一是优先选择正规商超、农贸市场,拒绝无证摊贩售卖食品,避免来源不明食

0评论2025-09-2811

更大限度激发数字消费潜力
为改善数字消费“硬设施”和“软环境”,近日,商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研究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 数字消费是新型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数字产品消费、数字服务消费、数字内容消费以及通过数字渠道实现的消费。商务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何亚东指出,从规模来看,据商务部测算,2024年我国居民数字消费规模达23.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居民消费的

0评论2025-09-2812

你的听力还好吗?10个关键问题自查
今天是国际聋人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超15亿人。那么,如何才能早点发现听力受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 李永新:这10个问题其实很关键,如果有3到4道题出现问题,我们就建议到医院就诊,怀疑是听力受损。新生儿如何进行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检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所有的孩子出生后,在有条件的地区必须进行新生儿听力筛

0评论2025-09-2812

一天中最该刷牙的时刻,现在知道还不晚!
大家都知道“早晚刷牙,不长蛀牙”,但一些小伙伴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天要刷两次牙?”“懒人只想刷一次,早上刷好还是晚上刷好?”今天就告诉你为什么一天要刷两次牙?为什么晚上刷牙不能省?01为什么每天至少刷两次牙?口腔健康的两大公敌:龋病(蛀牙)和牙周病(老掉牙),都是由长期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细菌不断堆积繁殖,持续破坏牙齿和牙周支持组织导致的。但是这些细菌并不是一开始就牢牢地粘在牙面上了,形成稳定成熟的菌

0评论2025-09-2810

中疾控发布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健康防护提示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中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即将来临,人员流动与聚集、境内游和出境游将明显增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假期出行时应注意诺如病毒肠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霍乱、新冠病毒感染、猴痘、食物中毒预防,以及鼠疫、人感染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预防;前往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旅行需注意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预防。 一是诺如病毒肠炎

0评论2025-09-2812

一招教你判断烹调油摄入是否过量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安徽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油多,菜香”,中国传统饮食历来讲究“色香味俱全”,尤其追求“味”。美味的食物虽能刺激食欲,但油(脂肪的一种存在形式)过多摄入会增加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日常用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如何判断烹调油摄入是否过量? 25-30克烹调油,相当于普通的白瓷勺2-3勺,超则过量。 按照健康摄油标准,一人一天建议摄入25

0评论2025-09-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