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孜孜探寻生物大分子奥秘

2022-09-26 09:00840

石正在办公室里。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石: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物理学家和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2年4月出生于重庆,1960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从此,她与生命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石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运用结构生物学方法研究基因表达调控和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为我国生物核磁共振研究在世界上做出了贡献。

在他的办公室里,身着便衣、满头银发的石利索地点击着鼠标,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图跃入眼帘:“生物大分子的世界充满未知,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绝不能轻言放弃。”石云熙说。

  父亲的言传身教、求学路上的所见所闻,让科研报国的种子生根发芽

石一直有一个科研梦!无论是小时候,靠在父亲身边,听他描述多姿多彩的物理世界,还是在漫长的求学路上接触生命科学的前沿,科研报国的想法总是萦绕在她的脑海里.

史出生在战争年代。童年流浪的经历让她意识到,个人的命运永远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我的父亲施士元是居里夫人指导下的物理学博士。毕业后,25岁的施士元回国任教,成为中国核物理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先驱之一。在史看来,的科研报国精神在他父亲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言行也激发了石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1960年,石凭着对自然科学的热爱,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时生物物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教育体系尚未成熟。时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系主任的院士认为,课程应该“四不同”,使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打好基础石说,扎实的基础课的学习将为他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上,钱学森、华、等学者给大家上课的日子,她记忆犹新.石说,“近距离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是多么幸运啊!”观众席上,大家围坐在一台黑白电视机前,为中国运动员赢得世乒赛冠军而欢呼。她到现在都忘不了:“小时候大家那种奋发向上的状态一直激励着我,让我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大学毕业后,史首先被分配到原卫生部中医研究所。1970年,她回到中国科技大学任教。不久后,她从北京搬到了安徽合肥。

石承担了把仪器设备搬到南方的任务。她和同事一起把装满器材的箱子从教学楼搬到北京的车站,到合肥后再从车站搬到教学楼.

  较早从事生物大分子计算机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领导创建中科院结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科大历尽艰辛南迁,科研设备丢失,教学力量薄弱.“好在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逐渐走上正轨。”石说,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她也成为中科大生物系第一位通过教育部考试的青年教师。她两次出国深造,从事计算生物学研究和生物核磁共振波谱研究,学会了用分子动力学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史说:“留学的经历开阔了我的研究视野

当时中科大生物系有三个课题可供选择,石的“蛋白质分子设计新技术研究”是其中之一。此后,她一直从事生物大分子的计算机分子动力学模拟,成为国内该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石领导的“生物分子结构与动力学的计算机模拟”项目,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20世纪90年代初,石的实验室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购买了第一台可用于生物大分子溶液结构的500 MHz核磁共振谱仪。然而,当实验真正进行时,她仍然遇到了许多困难.她的态度很坚定:“科研要敬业,耐得住寂寞和波折。”石研究组分析了一系列重要蛋白质的溶液结构,揭示了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功能意义。她还领导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结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后来成为合肥微尺度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中小学生做科普,为本科生讲基础课,培养更多

青年科研人才

  安徽寿县,第一中学。台上,施蕴渝手持话筒,将自身经历和生命科学的知识娓娓道来;台下,学生们聚精会神,被她描绘的生物大分子世界深深吸引。从科学兴趣的激发到科研方向的选择,从打下扎实基础到心怀报国热忱,一个半小时里,施蕴渝在孩子们的心田撒下了科学的种子……

  虽已年届八旬,施蕴渝仍多次走进中小学,为学生们开展科普讲座。“自小接触科学知识,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进而走上了科研道路;我也想将这份热情传递给孩子们。”施蕴渝希望能为小朋友们打开一扇科学之窗。

  施蕴渝记得:2019年,在湖北麻城黄土岗镇中心小学,她给大别山区的孩子讲了一堂关于“血红蛋白及血红蛋白疾病”的科普课。同学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也深深打动了她,所以她越来越喜欢走出校园、奔赴山区……

  在中科大生命科学学院,为了加强本科生的基础教育,施蕴渝坚持多年给新生上普通生物学课。施蕴渝说,对于交叉学科而言,基础课十分关键。“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我想为科学事业培养更多人才。”作为中科大生命科学学院首任院长,她与同事们一起在中科大率先建立了结构生物学与计算生物学完整的教学体系,还特意请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专家为学生们授课,培养了一批在计算生物学与结构生物学等交叉学科领域工作的年轻学科带头人。

  如今,满头银发的她依旧每天步履匆匆地到实验室工作。在学校里,遇到施蕴渝,学生们总爱亲切地唤她一声“施奶奶”。眼下,“施奶奶”又开始从事衰老与退行性疾病相关蛋白质结构及疾病的分子细胞机制的研究。此外,她还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研究。她认为,每一个新的领域都有大量知识需要学习,登山的快乐不仅仅是抵达山顶的那一刻,更是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之中。

 

  ■记者手记

  研究永不止步,唯有终身学习

  在采访过程中,提及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发展,施蕴渝兴致盎然……80岁的她,在培养科研人才的同时,还乐于和年轻人一起学习。在施蕴渝看来,能够和学生们共同探寻生物大分子世界的奥秘,既快乐又充实。年轻人学起新鲜事物总是快一些,遇着她不太理解的,还能体验一把当学生的滋味。

  生命科学与人口健康、医药、生态密切相关,生命世界充满许多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对于施蕴渝来说,研究永不止步,唯有终身学习。正是无数科学家们如她一般,永葆学习热情,不断向上攀登,才使科学研究焕发无穷生机……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26日 06 版)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中秋节如何选购月饼?请收好四点消费提示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孙红丽)据河南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消息,中秋将至,为帮助消费者选购到安全、放心、满意的月饼,欢度佳节,河南省市场监管局特发布消费提示。 选择正规渠道,核查经营资质 应选择证照齐全的商场、超市、专卖店等正规销售场所或运营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电商平台购买月饼。谨慎购买街边摊、朋友圈、微信群等售卖的“自制纯手工”“无添加”“网红”月饼,这类产品使用的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剂来源不

0评论2025-09-2818

关于狂犬疫苗的N个疑问,一文为你解答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乔业琼)被咬伤后没有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是否一定有患狂犬病的风险?被家养宠物挠伤或咬伤,有必要接种疫苗吗?近日,河南疾控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科普内容。 被咬伤后没有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是否一定有患狂犬病的风险? 被咬伤后未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是否一定会患病,取决于以下关键因素: 一是暴露源是否携带狂犬病毒 高风险动物:犬、猫、蝙蝠等哺乳动物可能携带病毒。 低风险动物:啮齿

0评论2025-09-2812

“七八分饱”如何界定?3个方法来判断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江苏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有句话叫,“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所以,就算你毫无减肥需求,吃饭也请牢记——七八分饱就停筷。那么,到底吃到什么程度算“七八分饱”?有3个判断方法,一起来看! 给大脑留5分钟“反应时间” 吃饭时别一口接一口不停歇,吃到中途不妨放下筷子,喝杯温水或起身整理下餐桌。等5分钟后再感受:如还能吃几口,但没了“必须吃完”冲动,就是刚好状态。

0评论2025-09-2812

守护“舌尖安全” 共筑健康防线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江苏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健康之基,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025年食品安全宣传周以“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为核心,倡导以道德为根基、以法律为准绳,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让健康饮食理念深入人心。 选购:从源头把控安全 一是优先选择正规商超、农贸市场,拒绝无证摊贩售卖食品,避免来源不明食

0评论2025-09-2811

更大限度激发数字消费潜力
为改善数字消费“硬设施”和“软环境”,近日,商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研究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 数字消费是新型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数字产品消费、数字服务消费、数字内容消费以及通过数字渠道实现的消费。商务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何亚东指出,从规模来看,据商务部测算,2024年我国居民数字消费规模达23.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居民消费的

0评论2025-09-2812

你的听力还好吗?10个关键问题自查
今天是国际聋人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超15亿人。那么,如何才能早点发现听力受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 李永新:这10个问题其实很关键,如果有3到4道题出现问题,我们就建议到医院就诊,怀疑是听力受损。新生儿如何进行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检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所有的孩子出生后,在有条件的地区必须进行新生儿听力筛

0评论2025-09-2813

一天中最该刷牙的时刻,现在知道还不晚!
大家都知道“早晚刷牙,不长蛀牙”,但一些小伙伴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天要刷两次牙?”“懒人只想刷一次,早上刷好还是晚上刷好?”今天就告诉你为什么一天要刷两次牙?为什么晚上刷牙不能省?01为什么每天至少刷两次牙?口腔健康的两大公敌:龋病(蛀牙)和牙周病(老掉牙),都是由长期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细菌不断堆积繁殖,持续破坏牙齿和牙周支持组织导致的。但是这些细菌并不是一开始就牢牢地粘在牙面上了,形成稳定成熟的菌

0评论2025-09-2811

中疾控发布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健康防护提示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中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即将来临,人员流动与聚集、境内游和出境游将明显增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假期出行时应注意诺如病毒肠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霍乱、新冠病毒感染、猴痘、食物中毒预防,以及鼠疫、人感染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预防;前往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旅行需注意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预防。 一是诺如病毒肠炎

0评论2025-09-2812

一招教你判断烹调油摄入是否过量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安徽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油多,菜香”,中国传统饮食历来讲究“色香味俱全”,尤其追求“味”。美味的食物虽能刺激食欲,但油(脂肪的一种存在形式)过多摄入会增加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日常用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如何判断烹调油摄入是否过量? 25-30克烹调油,相当于普通的白瓷勺2-3勺,超则过量。 按照健康摄油标准,一人一天建议摄入25

0评论2025-09-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