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营养、运动、睡眠如何协同才能高效管理体重?听专家科普

2025-05-15 14:00530people

春末夏初,瘦身减重正当时。在体重管理中,营养、运动、睡眠如何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三驾马车”的协同效应?

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职场分会主任朱娴14日表示,均衡营养(控制热量缺口)、适量运动(加速热量消耗)、优质睡眠(调节中枢神经提高代谢),三种方式深度结合,产生协同效应,减脂最高效。朱娴指出,过度压力不利于减重,暴饮暴食会走向减重的反面;节食、大强度运动、休息失衡,这些都对身体造成额外压力。

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疾控局、上海市爱卫办主办的健康科普大平台——“上海健康播报”第二期14日举行,特别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聚焦体重管理话题。

对于久坐人群,如何减重?朱娴指出,久坐人群要学会把握碎片化时间,单次运动时间超过7分钟,强度适合,就能对身体机能产生改善效果。碎片化运动叠加和整段运动时间的效果相差无几。同时,久坐人群要精确把握热量需求。她提供了一个“通用模板”:每餐主食1个拳头、蔬菜2个拳头、肉蛋鱼虾1个手掌心大小,基本符合每日减脂的热量需求。她希望民众晚上最好在23:00前入睡,保证7小时睡眠;平时可多吃一些含镁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南瓜子等),注意放松肌肉。

吃得少就可以控制体重吗?“轻断食”是否真能减肥?“减重需要吃得少,还要吃得好、吃得饱。”上海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吴江直言,极端节食方式,例如:每日仅摄入极低热量,只喝水或只吃水果,虽可在短期内减重,但流失的主要是水分和肌肉;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往往会剧烈反弹,这种现象被称为“溜溜球效应”。

这位专家表示,近年流行的“轻断食”提供一种新思路,肥胖症诊疗指南中也有推荐,常用的“5+2”模式,每周5天正常饮食(不暴饮暴食),非连续的2天热量控制在500千卡至600千卡(女性500千卡、男性600千卡)。据介绍,断食日的热量限制可激活细胞自噬(清理老化细胞),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促进脂肪分解。研究发现,“轻断食”可有效减少体脂,调节血糖、血脂。但是,孕妇、哺乳期女性、未成年人、老年人以及有低血糖、胃肠疾病史的人群避免尝试“轻断食”。

对网络平台常见的“减肥菌”,吴江解释,其中包含了具有减肥作用的益生菌和其他流行的减肥保健品。她介绍,从机制来看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可溶性膳食纤维(如低聚果糖、菊粉)等有助增加饱腹感;特定的益生菌菌株可通过调节激素影响食欲。但这些制剂单独应用效果并不显著,需要配合饮食和运动管理。

据悉,第二类产品通过干扰淀粉、脂肪等营养素吸收减少热量摄入。例如,白芸豆提取物可抑制淀粉分解,对减重有一定作用,但无法阻断单糖、双糖、蛋白质和脂肪等的吸收,效果有限。第三类如咖啡因、左旋肉碱等促进代谢的产品,人群补充效果不显著,容易产生耐受且长期效果有限。

关于网络流传的“碳水循环减肥法”“液断”饮食法,吴江指出,这两种方法都非常极端、能量很低,身体在极端饮食下启动“应急模式”,通过糖原储备消耗、能量不足导致的肌肉分解实现体重下降。“这些以牺牲瘦体重为代价的减重方式,将直接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形成‘易胖体质’的恶性循环。”她说,持续此类饮食可引发多重健康风险,导致各种营养素摄入不足,干扰正常身体功能,引起营养不良。极端饮食实践者在恢复正常饮食后,非常容易出现报复性体重反弹。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睡眠也会影响减重。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表示,睡眠不仅是恢复精力的过程,也是代谢调节、科学减重的重要环节。睡眠不足会使“饥饿素”分泌增加,同时抑制“饱腹激素”(“瘦素”)生成,往往导致每日多摄入约385千卡热量,相当于多吃一碗米饭。深度睡眠阶段是生长激素分泌高峰,可促进脂肪分解。长期睡眠不足者,内脏脂肪的堆积速度比正常睡眠者快30%。研究显示,缺觉者面对甜食时,大脑奖赏中枢激活强度增加60%。因此,缺觉者会更倾向于选择高糖高脂食物。

她建议,18岁至65岁的成年人每天睡7小时至9小时,65岁以上人群每天睡7小时至8小时。白天补觉就可以抵消透支的睡眠吗?乔颖说,睡眠没有叠加作用。“最佳睡眠时间,错过了便再也回不去。”她说,与生物钟背道而驰的狂欢,需用余生的健康“分期偿还”。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警惕冰箱里的食物变“炸弹”
近期随着我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人们愈加频繁地使用冰箱。不过,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并非所有食物进了冰箱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一些食物在冰箱中可能变身“隐形炸弹”。 “一开冰箱门,百香果‘嘭’一声炸了我一脸!”“冻了一夜的可乐,拿出来直接炸成两半”……最近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在冰箱前的惊魂一刻。从百香果汁、柠檬水到杨梅汁、杨枝甘露,甚至可乐、啤酒,都可能变身“炸弹”。 那么,这些常见食物为何

0评论2025-08-283

年轻人心理健康“充电”只需三招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前一天晚上睡了个好觉,第二天整个人神清气爽,连心情都很“明媚”?或者,虽然昨晚没睡好,但今天吃到一个“来报恩的”的西瓜,或者去公园快走了一圈,心情竟也悄悄亮了起来?现在,科学告诉我们:这些日常的小选择,真的会改变你的内心世界。 一项来自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新研究,揭示了年轻人如何通过简单的生活习惯为自己“充电”——不是手机,而是心理能量。这项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的研究,

0评论2025-08-282

特定神经元有助大脑微调血糖水平
在禁食或低血糖等压力情况下,脑部能调控葡萄糖释放,但这种调控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却鲜少被关注。据最新一期《分子代谢》杂志报道,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下丘脑的一类特定神经元能帮助大脑在日常情况下维持血糖水平。 过去50年的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会导致血糖水平波动,尤其是在糖尿病患者中。一些神经元位于下丘脑的腹内侧核(VMH),该脑区负责控制饥饿、恐惧、体温调节及性活动。 此次,研究团队关注

0评论2025-08-282

碘伏能消毒还能护肤?
【流言鉴定科】 最近在部分社交媒体上,用碘伏去头屑、除黑头、嫩肤的帖子点击量颇高。这个看似低成本、易操作的方法靠谱吗? “用碘伏洗头三天,头屑全消失”“用碘伏泡手能让皮肤变嫩”“用碘伏擦黑头,一周就可让毛孔隐形”……最近在部分社交媒体上,诸如此类的碘伏护肤帖子点击量颇高。这个看似低成本、易操作的方法靠谱吗?科技日报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为您一探究竟。 仅有杀菌作用 网上这些碘伏“妙用”的理论

0评论2025-0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