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夏至:“趁热”养出好身体

2025-06-21 11:00410people

夏至,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时刻。这不仅是自然界的重要时刻,也是人们调整生活节奏、保护健康的重要节点。

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迎来了真正的盛夏。在中医“天人相应”的理念中,夏季对应五脏之心,主阳气升发、万物华实,是养阳驱邪、调护身心的关键时节。因此,若能将科学预防中暑与顺应时节养生相结合,既能安然度夏,又能调和身心状态。

夏季气候酷热多雨,暑热、暑湿邪气容易趁虚而入。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若无法有效散热,体温持续升高到一定程度,便会引发中暑。中暑并非简单的“热过头”,而是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出现失衡。由于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当外界温度过高、湿度过大时,高湿度会抑制汗液蒸发,导致热量在体内不断蓄积。当产热超过散热时,体温就会升高。若此时未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就有可能导致中暑。

依据症状严重程度,中暑可分为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轻症中暑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疼、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动作不协调等。而重症中暑则更为严重,涵盖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

从中医角度看,“暑”是夏季火热之气化生而成,其性炎热,易伤人体津液。在酷暑时节,人体阳气升发,气血运行速度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加快,导致出汗过多,津液随之大量丢失。津液受损后,人体便会出现口干口渴等症状。人体的汗孔,在中医里又被称为“气门”。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容易出汗,而气会随汗液外泄,导致气有所损耗。气伤则人易感乏力。因此夏季容易出现耗气伤津的情况。

而且,炎热的夏季,人体出汗量较大,极易出现“脱水”现象。一旦“脱水”,血液会变得黏稠,这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或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而言,无异于“火上浇油”,发生中风的风险自然也会相应增高。

有的人夏天会心悸、心慌,这是因为夏季阳气最为旺盛,自然界呈现出阳气渐长、阴气转弱的态势,气温持续攀升,气候炎热难耐。依据中医五行学说,“夏气与心气相通”。夏季在五行中对应“火”,人体五脏中的心同样属“火”,二者同气相求,心火也就容易过旺。而心主神志,心火过旺会扰乱心神,使人产生烦躁之感。此外,汗为心之液,心主血,血汗同源。夏季出汗过多,会耗伤心血。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就容易引起心悸、心慌等症状。

夏天不仅气候炎热,雨量也较其他季节更为充沛,湿邪较重,尤其在岭南地区,湿热交蒸的现象更为明显。人体在这样的环境下,易受暑邪、湿邪双重侵袭。湿气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头重倦怠、胸脘郁闷、食欲不振、腹泻以及舌苔白腻等症状。加之炎热天气会使人体的阳气浮于体表与上部,造成脾胃阳气不足,功能减弱。加上夏季人们往往爱吃寒凉食物,进一步加剧了脾胃的虚寒状态,使其更容易受伤。

那么,夏季调养该遵循什么原则呢?

首先要明白,夏天的“热”并非一无是处。《黄帝内经》所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有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只有生长态势良好,秋冬时节才能顺利“收藏”。夏天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这一过程被称为“秀”。如果夏天不够炎热,植物孕育果实的过程便难以圆满完成,最终会出现到了秋天没有收获的情况,即“华而不实、秀而不穗”。由此可见,夏天的“热”其实是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

从中医理论来看,夏养“长”,核心在于充实内在,使形体充盛。夏季五行属火,与人体五脏中的心脏相对应,心气与之相通。夏季也是人体阳气旺盛、心气长旺的季节。因此,中医认为夏季养生之道在于养心。炎夏酷暑,阳热旺盛,人体汗孔大多处于张开状态,汗出相对较多,这是人体为维持阳热盛而不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基于此,《黄帝内经》提出“无厌于日”的观点,即不要因炎热而倦怠少动,而应适当进行劳作运动,保持适度汗出,从而使身体阳气渐趋隆盛而不内郁。

所以,预防中暑只是夏季最基本的任务。中医养生应着眼于更全面、更长远的角度,来促进身体健康与季节适应。遵循中医养生的理念,有助于提高身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增强整体健康水平,从而减少中暑发生的可能性。

夜卧早起,适当午休

夏季,白昼的时间显著延长,人体的阴阳气血也顺应自然时序而更迭。在与天地同频的“顺时养生”理念指导下,此时应践行“夜卧早起”的作息方式。建议大家顺应自然规律,适当推迟睡眠时间,提前起床,从而促使人体阳气外发,阴气内伏。“夜卧”最佳时段是亥时,即21时至23时,“早起”一般指卯时,也就是5时至7时。需要注意的是,晚睡不应超过23时,早起不应早于早上5时,这样作息才有助于阳气的生发和养护。

此外,夏季还应注重适当午休。中医十分重视子午觉,子午觉是指每天在子时和午时按时入睡,其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子时对应晚11点至凌晨1点,午时则是中午11点至下午1点。午时正值心经循行之时,也是人体“合阳”的关键时段。而夏季又是养心的季节,在午时睡觉,对养心养阳大有裨益。

夏季昼长夜短,人体能量消耗较大,容易感到精力不济。中午适当打个盹,能有效恢复消耗的“精气神”。一般建议午休时间控制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这样既能恢复精力、减轻疲劳,又有助于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然而,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睡醒后反而容易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进而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清淡饮食,顾护脾胃

夏季气温较高,人体出汗增多,常常胃口欠佳。因此,夏天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尽量减少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食物的摄入。清淡饮食不仅能起到清热、防暑、补液的作用,还能有效增进食欲。在食物选择上,应多吃新鲜蔬菜瓜果,这类食物既能满足人体所需的营养,又有助于预防中暑。主食方面,以稀食为宜,如莲子粥等。此外,还可以适当饮用一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但需注意冷饮要适度,不可过度偏嗜寒凉之品。像冰激凌、冰啤酒、冰西瓜等冰镇食品,不宜多吃,否则会伤阳损身,脾胃虚寒的人群更应谨慎。

夏天阴雨天气较为频繁,空气湿度大,暑多挟湿,湿邪是夏季的一大致病因素。人们常出现胃口不好、四肢困倦、恶心、口渴却不想喝水、大便不爽等一系列症状。因此,在日常饮食中,除了保持清淡以减轻胃肠负担外,还应适当摄入一些具有除湿功效的食物,如冬瓜、绿豆、荷叶、扁豆、薏苡仁、白萝卜等。例如,在煮粥时加入荷叶,味道清香,略带苦味,可醒脾开胃,起到消解暑热的作用;煮粥时加入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则具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功效;干扁豆与大米同煮成粥,能清暑化湿、健脾止泻。

另外,肠道疾病是夏季的高发疾病。由于夏季气候炎热,细菌容易繁殖,人们一旦使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就容易发病,其中细菌性痢疾是最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因此,夏季应避免将当天的食物留到第二天食用。因为高温天气下食物极易变质,细菌也会迅速生长。同时,要严格做好炊具、食具及食物的清洁卫生工作,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和处理,防止交叉污染。

科学防暑,顺时养生

高温下室外活动在所难免。为有效预防中暑,应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特别要避开午后高温时段。若必须进行户外活动,需注意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并采取相应的防晒措施,如穿着浅色或素色服装,佩戴遮阳帽、草帽或使用遮阳伞。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尤其是多喝盐开水,并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藿香正气、十滴水、清凉油、风油精等,以备不时之需。在饮食方面,可适当食用解暑瓜果。例如,西瓜就具有除烦止渴、清热解暑的功效。此外,多喝防暑降温饮料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方法,如绿豆酸梅汤。

从中医角度看,夏季虽气候炎热,但也不要厌恶太阳光照和高温天气。适当适度进行户外活动,晒晒太阳,可借助自然之势补充人体阳气,促进阴精气血等物质的孕育和长养。此外,需注意避免过度趋冷,以免感寒受凉,损伤身体。因此,夏季防暑降温也要适度。应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中,尤其不宜直接对着空调冷风直吹。使用空调时,建议将温度设置在26度以上,定期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如果突然从高温环境进入空调房,人体犹如从夏季骤然转入深秋,容易引发疾病。建议回到家先喝一些温开水。

适度适时运动,微汗为度

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旺盛,人体气血也随之趋向体表,呈现出阴静阳动的生理状态。此时,人们应遵循“无厌于日”的原则,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夏季坚持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具有促进心气宣通的重要养生功效。相关研究表明,夏天经常参加运动锻炼的人群,在肺活量、心脏功能以及消化功能等方面都强于缺乏运动锻炼者,且心肺疾病的发病率明显更低。

然而,盛夏时节气候高温湿热,过度运动容易导致中暑。因此,夏季运动养生应遵循“适度升阳,微汗为度”的原则,避免因出汗过多而耗伤津液。建议选择一些轻缓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自然养生操、瑜伽等,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这样既能升发阳气,又能防止津液过度耗损。

从运动时间来看,清晨和傍晚是夏季运动的最佳时段。清晨6—8时,太阳刚刚升起,空气清新,气温不高,此时进行适量运动,有助于阳气生发。傍晚17—19时,紫外线强度减弱,气温也有所下降,适合进行快走、瑜伽、游泳等运动,不仅有助于放松身心,还能促进身体祛湿。

神清气和,心静自然凉

盛夏酷暑蒸灼,人们容易感到困倦烦躁、闷热不安。此时,首要的是让自己的心神平静下来,做到神清气静、神清气和。切忌性情暴躁,遇事就急躁冲动。因为烦躁易生内热,如同火上加油,会使心火内生。

夏季养生,精神调摄至关重要,需保持愉快且稳定的情绪,避免大悲大喜。正所谓“心静人自凉”,当内心平静时,身体也会随之感到凉爽,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如此方能内心宁静,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正常生活,进而诱发各种疾病。

当心情烦躁时,可以平缓柔和地按揉神门穴。“神门”,顾名思义,是心神出入通达之处。神门穴作为心经原穴,是心脏原气经过和停留的部位。按揉神门穴能够起到养心安神、宁心助眠的作用。

总之,遵循“防中暑、长阳气、祛湿邪、重养心、顾脾胃”的原则,从生活细节入手,结合中医特色方法,不仅能抵御暑邪的侵袭,还能借夏季阳气旺盛之势培补元气,为秋冬季节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蝉声阵阵的夏日里,以平和之心,科学的调摄之法,悠然乐享清凉一夏。(作者:谢连娣,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管住嘴,迈开腿”(金台随感)
近年来几次健康体检,都被查出胆固醇偏高、轻度脂肪肝之类“小毛病”。每次医生解读体检报告单,总会认真叮嘱:平时要管住嘴、迈开腿。道理虽懂,可就是不能真正管住、迈开,更难以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管住嘴,迈开腿”,乃养生箴言,蕴含着能量平衡、代谢调节的科学道理。其关键在于控制能量摄入,尤其是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摄入,同时以运动增加能量消耗,减少脂肪累积,给体内的“坏脂肪”来个“节源开流”,从而降低罹患脂肪

0评论2025-08-255

眼睛闹脾气 警惕脑梗搞突袭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从医学视角看,它也是大脑疾病的“监视器”。视神经作为大脑的直接延伸,眼底血管与脑血管具有同源的解剖学结构。这种同源的神经解剖联系,意味着大脑的“风吹草动”往往会在眼睛上投射出蛛丝马迹。对于脑梗这一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疾病更是如此。 今天,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冯恩山就帮大家揪出那些藏在眼睛变化里、脑梗发出的预警信号。 视力异常背后的大脑危机 72岁的王阿

0评论2025-08-252

随心所浴 容易招病
天热易出汗,每天晚上临睡前洗个澡成了大多数人的“规定动作”,否则就浑身不舒坦。不过,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群等,随心所“浴”可不成,很容易对心血管、皮肤等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接下来就为大家盘点三种容易生病的洗澡方式。 凉水洗澡 当身体热得快要冒烟儿时,冲个透心凉听起来很激爽舒服,但本质上是人为制造的“环境变冷”的假象,并不会比温水澡更降温。而且,洗凉水澡本身也是一种较为危险的行为。 虽已立秋但天

0评论2025-08-254

晒背OR艾灸 跟风养生先辨体质
“晒背祛寒湿”“居家艾灸驱冬病”等网红养生法热度飙升。这些方法看似好处多多且简单易操作,但需要提醒大家,无论是哪种养生方法,操作前都需先咨询中医师进行体质辨识和穴位指导,避免盲目跟风养生变伤身。 养生养出一身伤 67岁的张女士也想尝试晒背改善关节不适,在午饭后背对太阳暴晒两个多小时,逐渐感到头晕、心慌、胸闷气短。当天下午她到医院就诊,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血压升高。 医生询问后发现,张女士有高血压病

0评论2025-08-253

一种关键蛋白可能是调控大脑衰老的“主开关”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科学家发现,大脑衰老背后隐藏着一种名为FTL1的关键蛋白。实验显示,过量FTL1蛋白会导致小鼠记忆力衰退、大脑神经连接减弱以及细胞反应迟钝。一旦阻断这种蛋白,老年小鼠就能恢复年轻时期的大脑功能与敏锐记忆力。这一突破性发现表明,FTL1很可能是调控大脑衰老的一个“主开关”。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衰老》杂志。 大脑中负责学习和记忆的关键区域——海马体,尤其容易受到衰老的影

0评论2025-08-253

莫让“瘦身”变“伤身”(百姓关注)
近期,随着减肥瘦身成为许多人的“夏日刚需”,减肥市场迎来消费高潮。然而,诸如“快速燃脂,一周瘦10斤!”“不节食不运动,轻松瘦身无负担!”等夸张的广告宣传背后,暗藏着不少消费陷阱。虚假宣传、夸大功效是减肥消费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广东惠州市网友在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留言,她今年4月在网上购买“纤体膏”后被要求添加企业认证的微信客服,客服以“赠送礼品”和“定制方案”为由向她索要个人信息,并推销高价减肥

0评论2025-08-251

做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尖兵
通过无创脑机接口帽采集患者大脑信息,再借助强大算力进行计算分析,构建脑功能状态、神经肌肉控制和运动意图表达模型,进而“重建”受损的神经环路……如今,这一破译大脑“密码”的科幻场景在中国已成为现实,为大脑神经受损的治疗与康复提供了强大助力。随着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持续进步,医疗领域的创新突破也在不断涌现。过去无法解决的医疗难题、难以攻克的疑难杂症,有望随着新技术、新疗法的应用而逐步找

0评论2025-08-254

新学期临近,专家支招如何缓解“开学焦虑”
随着开学时间越来越近,有家长发现,孩子总是高兴不起来,干什么都觉得没意思,易发脾气、食欲下降甚至失眠,还有一些孩子假期里生活习惯被打乱,导致体重增加、近视加重。 经过了漫长的假期,如何在短期内帮助孩子顺利平滑向新学期过渡?8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多位专家从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和疾病防控方面为家长支招。 “家长是非专业人员,要想判断孩子是不是出现了心理问题,可先观察孩子的言语、情绪

0评论2025-08-252

新研究:木质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菌作用
据新华社赫尔辛基电 (记者朱昊晨、徐谦)木质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陆地植物细胞壁中的复杂聚合物,也是木材工业的重要副产品。芬兰一项新研究显示,木质素具有广谱抗病毒和抗细菌作用,并有望成为涂料、包装材料或消毒产品等领域合成抗菌剂的绿色替代品。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近日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采用简便的水基提取法,从桦木屑、麦秸和燕麦壳中分离出高纯度木质素。实验结果表明,木质素不仅对无包膜的肠

0评论2025-0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