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受到人身伤害 如何正确主张误工费?

2025-07-14 10:00510people

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误工费是常见的赔偿项目之一。无论是交通事故还是其他侵权纠纷,受到人身伤害的一方都有可能因受伤而无法正常工作,以致收入受损。那么,在提起诉讼时如何主张误工费?应该怎么举证?

案例一

靠住院延长误工期使不得

2024年6月28日,赵南驾驶小轿车时与骑行电动自行车的老刘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老刘受伤,交管部门认定赵南负事故全部责任,老刘无责任。事故发生后,老刘于2024年6月28日被送往医院住院治疗外伤,其间老刘自行转院回老家医院治疗,最终于2024年10月7日出院,共计住院101日。因双方对赔偿问题无法达成一致,老刘将赵南诉至法院,要求赵南赔偿误工费等各项损失。其中就误工费一项,老刘主张住院101日,产生相应误工损失并提交住院病历为证。赵南对老刘误工期101日不予认可,认为老刘“小病大养”,称老刘早就已经痊愈,但迟迟不肯出院。

为查证老刘的住院治疗情况,法院要求老刘提交住院期间的完整病案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长期医嘱单、临时医嘱单及CT报告单等材料。经审查,法院发现:2024年8月27日出院病案记载老刘外伤已经痊愈;2024年8月28日转院后,医院并未为老刘开具实质性的诊疗项目,仅是针对老刘原有的糖尿病等内分泌问题进行养护调理。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根据老刘病历记载情况,可认定2024年8月27日老刘所受外伤已经痊愈,2024年8月28日至2024年10月7日住院就医与交通事故无关,故认定交通事故所致伤情的合理误工期为2024年6月28日至8月27日。

【法官说法】

通常,误工期是指受伤后需要住院治疗以及居家休养的合理期间。法院会根据病休证明、病休医嘱等判断病休的合理性;如有必要,伤者还可以申请司法鉴定,由法医根据具体伤情,给予合理的误工期建议。但不能就此认为,只要“住院”,住院期间就可以主张误工费。

本案中,老刘在外伤痊愈医嘱出院的情况下,继续住院治疗其原有的糖尿病等内分泌问题,试图通过此种方式延长误工期,这种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法律必然会给予否定性评价,因此对老刘“泡病假”期间的误工费,法院没有支持,该部分扩大的损失只能由老刘自行承担。

以本案为例,对于伤者的伤情,只要临床认为“治好了”,那么即使还在“住院”或者“不上班”,法院往往也不会支持后续期间的误工费,想要通过“泡病假”甚至“空挂床”的方式多拿误工费,并不会得到法院支持。

案例二

虚开收入损失不可行

2023年9月,吴鹏骑行电动自行车时与行人小李相撞发生交通事故,交管部门认定吴鹏全责。因双方对赔偿问题无法达成一致,小李将吴鹏诉至法院,主张误工费等各项损失。小李为证明误工费2万元,向法院提交了病历、医嘱以及公司出具的《误工证明》,载明交通事故后病休2个月扣发工资2万元。吴鹏对此不予认可,主张《误工证明》虚开损失金额。

为查明小李的真实误工损失,法院要求小李补充提交受伤前及养伤期间的银行明细等证据。经比对,法院发现银行明细反映出的误工损失金额确实与《误工证明》的记载损失金额不一致。因此,法院没有采信《误工证明》所载内容,而是根据小李的收入受损情况判决吴鹏赔偿小李误工费8000元。

【法官说法】

通常,为了证明误工损失,伤者会向法院提交《误工证明》,《误工证明》一般会写明因为何事请假几天、扣发工资多少,但是仅凭《误工证明》主张误工费,往往无法得到法院支持。

误工损失,顾名思义是指因误工而减少的收入,简单来说就是因为误工而扣了多少工资。最直接的证据并不是《务工证明》而是工资发放记录。本案中,小李虽然提交了《误工证明》,但是法院仍然要求小李补充提交银行明细,就是为了查明小李真实的误工损失情况。根据伤者有无固定工作及收入分为两种情况:

1.伤者有固定工作及收入的:可以提供劳动合同、工资单、银行流水、个人所得税扣缴明细等材料。

2.伤者没有固定工作及收入的:为了尽可能准确地展现收入水平,伤者可以提供自己近三年的收入情况证明,如银行流水、转账记录、劳务合同等,通过与受伤误工期间的收入对比,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误工损失及损失金额。如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法院有可能会参照当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作为计算依据;但如果受害者不能证明平时务工的持续性、稳定性以及连续性,那么法院有可能参照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酌定收入标准,进而判决误工费。

案例三

年休假冲抵病假无妨

2022年8月12日,老周驾驶小轿车追尾曹鹏,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曹鹏受伤,交管部门认定老周为全责。事后因双方就赔偿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曹鹏将老周及保险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赔偿误工费等各项损失。曹鹏主张误工期为2022年8月12日至2022年12月31日,并提交住院病历、医嘱证明、考勤表及工资发放的银行明细为证。

老周及保险公司提出:曹鹏的考勤表及工资流水显示,8月份0缺勤、工资正常发放,9月至12月病假、工资确有部分减少,不同意支付8月份误工费,但同意依法核算9月至12月误工费。对此,曹鹏解释称,8月至10月一直住院治疗,有住院病历可以证明,因为8月住院期间使用年休假冲抵了病假,所以8月工资没有减少,正常发放;10月住院后遵医嘱卧床静养,有医嘱和复诊病历可以证明。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根据曹鹏住院事实、伤情及医嘱情况,8月份曹鹏确因交通事故受伤而离开工作岗位,实际上存在误工。虽8月份考勤全勤、工资没有减少,但不能否认误工事实;曹鹏使用年休假冲抵病假,并不意味着侵权人老周可以减轻赔偿责任。因此,结合曹鹏平时收入情况,法院判决老曹及其保险公司向曹鹏支付2022年8月12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误工费3.6万元。

【法官说法】

带薪年休假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法规定,员工连续工作满一定年限后享有带薪休假的权利,比如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年休假期间工资按照正常出勤发放。

本案中,曹鹏的考勤表显示8月全勤,工资流水明细显示8月份工资没有减少,但结合住院病历可知,该段期间曹鹏正在住院接受治疗。但工资没有减少,确是曹鹏以牺牲本年度带薪年休假为代价。假设,曹鹏并未使用年休假冲抵8月份的病假,那么用人单位势必会因此扣罚曹鹏的相应工资,老周必定要赔偿8月份误工损失,而曹鹏可以在康复后,正常的享受带薪年休假或者不请休带薪年休假而是从用人单位领取未休假工资。因此,是否使用年休假冲抵病假,是曹鹏的权利,侵权人老周并不应因此而减轻其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

换言之,用年休假冲抵病假,是伤者的自愿选择;用年假冲抵病假,虽工资照常发放,但对伤者应享有的休假权益造成了损害,侵权人不能因此免除或减轻其本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文/陈雅楠申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法官提示

在遭遇人身伤害时,在民事诉讼中主张误工费于法有据,但伤者对于具体的误工期、误工费仍负有举证责任,伤者仍需要提举充分有效的证据,如病历、医嘱、误工证明、银行流水等证明实际的误工期及误工损失。夸大误工期或误工损失的做法在实践中并不可取,法院并不会因为“伤者”受伤的事实而偏向伤者,放松裁判审查标准。(文中人物均系化名)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流感疫苗组分每年更新,匹配当季流行株
“目前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疫苗匹配性比前几年进一步提高,甲型H1N1和乙型流感病毒的匹配性更高。”11月10日,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王大燕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关于流感疫苗预防效果的问题时表示,与疫苗株抗原性相类似的流行株比例超过95%。 针对少部分公众认为“流感病毒不断变异,打了疫苗也防不住”的误解,王大燕明确表示,虽然流感病毒容易

0评论2025-11-114

冬日健康补给站 解锁萝卜的隐藏吃法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冬日萝卜赛人参”的说法在坊间广为流传。萝卜,作为一种蔬菜,原产于我国,在各地均有种植,品种多达2000多个,栽培历史长达2700年以上。 萝卜普遍热量偏低,具有维生素C、钾及膳食纤维的含量较为丰富等营养特点,是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所谓“富贵病”人群的理想食物。同时,萝卜还含有胡萝卜素、甲硫素、莱菔甙等生物化学活性成分以及咖啡酸、香豆酸、阿魏酸等有

0评论2025-11-112

日常使用多种语言能延缓衰老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0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衰老》10日发表的论文称,科学家调查了27个欧洲国家超过86000人的信息,发现多语言能力(日常使用超过一种语言)能延缓衰老速度。 衰老是一项重大的全球健康挑战,与认知衰退和功能障碍有关。过去的研究提出,使用多语言可能有助于保护认知功能,但由于样本量较小、依赖临床队列和间接测量衰老指标等因素,相关证据并不一致。 位于爱尔兰的全球脑健康研究所团队分析

0评论2025-11-112

胆固醇偏高 是吃鸡蛋惹的祸?
经常有患者向我咨询“胆固醇偏高了,是不是不能吃鸡蛋了,尤其是蛋黄”,究竟胆固醇偏高是否跟吃鸡蛋有关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膳食胆固醇与血液胆固醇 蛋黄中的胆固醇,属于膳食胆固醇。所谓膳食胆固醇,就是存在于食物中的胆固醇,比如含油脂较多的肉类、鸡蛋、黄油和全脂乳制品。另外,在加工肉类中也含有较多膳食胆固醇,比如香肠、腊肉等。 而医院检查出的胆固醇偏高,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较高。但人体不是一

0评论2025-11-115

绿色消费就在身边
【光明时评】 街边菜市场里,老年人不再依赖塑料袋,而是拿着自备的环保布袋仔细挑选蔬菜水果;咖啡馆里,中年人自带杯子,享受每杯咖啡便宜两元的实惠;年轻人在点外卖时,主动选择不要一次性餐具……这些日常生活场景,正是绿色消费在我国悄然成长的痕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近期,在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

0评论2025-11-111

“老幼共托”托起“朝阳与夕阳”
近年来,为更好地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国内多个城市开始试点“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所谓“老幼共托”,是指养老设施与育幼设施在空间上紧邻设置,通过有组织或自发性代际交流活动,促进老幼群体间互利、融合。 “十四五”规划设置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专章,明确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提出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等重点任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0评论2025-11-114

进博观潮 看消费市场提质升级
11月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落下帷幕,但进博“汇”全球、消费“惠”生活的乐章依然在延续。 近年来,进博会持续强化“全球新品首发地、前沿技术首选地、创新服务首推地”的定位,逐渐成为观察消费升级新趋势的最佳前沿。本届进博会上,“智能”“个性”“悦己”“绿色”“健康”“情绪”等词汇高频涌现,勾勒出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消费升级的背后,离不开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与精

0评论2025-11-114

“一老一小”如何更好融在一起
“有些年轻夫妇生育时,父母年事已高,难以承担高强度带娃责任,以致在养老和托育两方面同时面临压力。”近日,四川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养老托育一体化”课题组成员石璐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此背景下,“养老托育一体化”这一创新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它将养老服务与托育服务整合在同一空间或邻近区域,实现资源共享与代际互动。”在对国内外养老托育一体化模式进行充分调研后,石璐认为,这种模式不仅能有效

0评论2025-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