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警惕儿童用药安全:这些退热药儿童慎用

2025-08-16 14:00320people

  这些退热药儿童慎用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诊了一位11岁的男孩。他因发烧服用尼美舒利并肌肉注射柴胡退热剂后,全身90%的表皮剥脱、糜烂,被确诊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这一病例再次敲响了儿童用药安全警钟。

  错误服药诱发免疫异常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副主任翟志芳介绍,TEN是一种罕见但凶险的重症药疹,死亡率高达14.8%—30%。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尹昌林告诉记者,TEN的典型症状具有阶段性进展特点:用药后1—3天先出现前驱症状,表现为发热、乏力、咽痛、结膜充血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随后1—3周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或疼痛,并迅速发展为多形性红斑,形成水疱、大疱,轻压皮肤即可导致表皮剥离,同时还可能伴随口腔、眼部、外阴等黏膜部位的糜烂;病情严重时会出现全身症状,如高热、脱水、电解质紊乱,或将累及肝、肺、心脏、肾脏等内脏器官,若继发感染还可能引发脓毒血症(败血症)、多器官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儿童TEN的发病率虽低,但由于其皮肤屏障脆弱、免疫功能尚未成熟,一旦发病,病情进展更快,并发症风险更高。”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儿科主任助理沈蕾蕾说,临床数据显示,40%的TEN患儿会出现肝功能损伤,13.3%会发生消化道出血,眼部损伤发生率可达75%。

  “临床上引发TEN的主要因素是药物,占发病原因的90%以上。尼美舒利就是常见的可能诱发儿童TEN的退热药,其代谢产物可能引起肝损伤,进而诱发儿童免疫异常反应。”尹昌林说,婴幼儿肝脏代谢能力较弱,易导致药物蓄积从而增加患病风险,因此我国已禁止12岁以下儿童使用尼美舒利口服制剂。

  沈蕾蕾强调,家长不要自行购买成分不明的复方药,应仔细核对说明书中“儿童禁用”条款。儿童退热首选对乙酰氨基酚(2月龄以上可用)和布洛芬(6月龄以上可用),但需在腋温大于等于38.2℃且伴不适时使用,且要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避免与复方感冒药联用导致重复用药。在就诊时,家长需主动告知医生孩子的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过敏或结构相似的药物。

  用药不当或致多种疾病

  错误用药不仅会引发TEN,还可能使儿童产生其他疾病。

  沈蕾蕾说,根据《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以下这些退烧药会损害儿童健康。阿司匹林与赖氨匹林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导致脑病和肝脏脂肪变性,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赖氨匹林。安乃近可致严重过敏反应、粒细胞缺乏症,我国已注销注射液品种,片剂禁用于18岁以下儿童。氨基比林、保泰松产生的不良反应多且严重,无儿童专用剂型,不推荐儿童使用。

  “此外,喹诺酮类、磺胺类药物无明确儿童适应证时应禁用,或在医生严格指导下慎重使用。”尹昌林补充说,儿童用药还需警惕复方制剂感冒药,如含氨基比林、抗组胺药的复方药可能增加过敏风险,用药后需观察是否出现皮疹,若出现红斑、水疱、黏膜糜烂等症状,要立即停药并就医。

  尹昌林建议,儿童用药前可通过儿童安全用药基因检测筛查等方式进行评估,有助于更准确地选择安全的药物,避免错误用药给生病的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链接】

  补足小患者用药缺口

  儿童用药安全,关乎千万家庭幸福。然而,我国儿童用药仍面临挑战:截至2023年底,儿童专用药仅占上市药品总数的3.2%;超四成儿科用药说明书缺乏儿童用量信息;50%的儿童恶性肿瘤药物存在超说明书使用情况……儿童用药适宜品种少、适宜剂型和规格缺乏、药物临床试验基础薄弱和不合理用药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保障儿童用药安全,科学用药是关键。当孩子出现咳嗽时,4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非处方止咳药,1岁以上儿童可尝试蜂蜜缓解;过敏时,6个月以上儿童可选用西替利嗪,2岁以上可选用氯雷他定;腹泻时,可优先通过第三代补液盐预防脱水,蒙脱石散和益生菌需谨慎使用。此外,红药水、紫药水、复方感冒药等均不适合儿童使用,家长给孩子用药前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避免盲目用药。

  破解儿童用药难题,需多方合力。目前,国家已先后发布五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出台《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儿童临床用药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法规。

  地方层面也积极行动,推出针对性举措。河北省提出着力解决儿童药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提升儿童用药质量、打造知名品牌,提高生产供应保障能力;浙江省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准入机制,明确法定说明书中适用于儿童的药品可按照“无在线交易药品”定价原则申请挂网;上海市发布相关政策,明确将儿童专用剂型优先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建立“双通道”药品供应机制,确保谈判药品在医院和药店同步供应。

  未来,需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完善儿童药品的评价体系,让更多适合儿童的精准剂型、安全药品走进家庭,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筑牢防线。

  本报记者 雍 黎 通讯员 韩 璐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中秋节如何选购月饼?请收好四点消费提示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孙红丽)据河南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消息,中秋将至,为帮助消费者选购到安全、放心、满意的月饼,欢度佳节,河南省市场监管局特发布消费提示。 选择正规渠道,核查经营资质 应选择证照齐全的商场、超市、专卖店等正规销售场所或运营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电商平台购买月饼。谨慎购买街边摊、朋友圈、微信群等售卖的“自制纯手工”“无添加”“网红”月饼,这类产品使用的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剂来源不

0评论2025-09-2821

关于狂犬疫苗的N个疑问,一文为你解答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乔业琼)被咬伤后没有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是否一定有患狂犬病的风险?被家养宠物挠伤或咬伤,有必要接种疫苗吗?近日,河南疾控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科普内容。 被咬伤后没有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是否一定有患狂犬病的风险? 被咬伤后未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是否一定会患病,取决于以下关键因素: 一是暴露源是否携带狂犬病毒 高风险动物:犬、猫、蝙蝠等哺乳动物可能携带病毒。 低风险动物:啮齿

0评论2025-09-2815

“七八分饱”如何界定?3个方法来判断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江苏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有句话叫,“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所以,就算你毫无减肥需求,吃饭也请牢记——七八分饱就停筷。那么,到底吃到什么程度算“七八分饱”?有3个判断方法,一起来看! 给大脑留5分钟“反应时间” 吃饭时别一口接一口不停歇,吃到中途不妨放下筷子,喝杯温水或起身整理下餐桌。等5分钟后再感受:如还能吃几口,但没了“必须吃完”冲动,就是刚好状态。

0评论2025-09-2814

守护“舌尖安全” 共筑健康防线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江苏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健康之基,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025年食品安全宣传周以“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为核心,倡导以道德为根基、以法律为准绳,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让健康饮食理念深入人心。 选购:从源头把控安全 一是优先选择正规商超、农贸市场,拒绝无证摊贩售卖食品,避免来源不明食

0评论2025-09-2812

更大限度激发数字消费潜力
为改善数字消费“硬设施”和“软环境”,近日,商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研究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 数字消费是新型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数字产品消费、数字服务消费、数字内容消费以及通过数字渠道实现的消费。商务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何亚东指出,从规模来看,据商务部测算,2024年我国居民数字消费规模达23.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居民消费的

0评论2025-09-2813

你的听力还好吗?10个关键问题自查
今天是国际聋人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超15亿人。那么,如何才能早点发现听力受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 李永新:这10个问题其实很关键,如果有3到4道题出现问题,我们就建议到医院就诊,怀疑是听力受损。新生儿如何进行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检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所有的孩子出生后,在有条件的地区必须进行新生儿听力筛

0评论2025-09-2814

一天中最该刷牙的时刻,现在知道还不晚!
大家都知道“早晚刷牙,不长蛀牙”,但一些小伙伴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天要刷两次牙?”“懒人只想刷一次,早上刷好还是晚上刷好?”今天就告诉你为什么一天要刷两次牙?为什么晚上刷牙不能省?01为什么每天至少刷两次牙?口腔健康的两大公敌:龋病(蛀牙)和牙周病(老掉牙),都是由长期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细菌不断堆积繁殖,持续破坏牙齿和牙周支持组织导致的。但是这些细菌并不是一开始就牢牢地粘在牙面上了,形成稳定成熟的菌

0评论2025-09-2812

中疾控发布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健康防护提示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中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即将来临,人员流动与聚集、境内游和出境游将明显增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假期出行时应注意诺如病毒肠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霍乱、新冠病毒感染、猴痘、食物中毒预防,以及鼠疫、人感染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预防;前往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旅行需注意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预防。 一是诺如病毒肠炎

0评论2025-09-2814

一招教你判断烹调油摄入是否过量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安徽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油多,菜香”,中国传统饮食历来讲究“色香味俱全”,尤其追求“味”。美味的食物虽能刺激食欲,但油(脂肪的一种存在形式)过多摄入会增加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日常用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如何判断烹调油摄入是否过量? 25-30克烹调油,相当于普通的白瓷勺2-3勺,超则过量。 按照健康摄油标准,一人一天建议摄入25

0评论2025-09-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