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技术更先进、机制更灵活,推动更多好种子破土而出、拔节孕穗,定能更好把握丰收的主动权,托举“舌尖上的幸福”
“哈密瓜,一年都能吃!”从一季尝鲜到365天供应,去年在新疆哈密举办的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与会嘉宾提出的愿景,如今已成现实。“哈密瓜自由”,彰显了种业创新跑出加速度。
创新之快,快在选育。过去测试新品种,科研人员追着节气、土壤、气候跑,到新疆、云南、海南挨个试,三年五载育一“种”。如今,哈密市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种质研发中心用上智能调控系统设备,一棚模拟三地环境,一季测试各类参数,有效破解传统育种周期长、成本高的难题。
创新之快,也快在联动。从大田种到温室种,从自然储存到冷链保存,哈密瓜“尝鲜期”不断延长。但实现全年供应,靠一地生产远远不够。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在甘肃、山东等地建立夏秋季种植基地,在海南、云南等地布局冬春季生产。从北向南,接力轮作,“候鸟式”种植实现全年连续生产,破解旺季滞销、淡季无货矛盾。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关键在于提升种子区域适配性,实现资源全国配置。
一个“快”字,体现了回应市场需求的速度,也反映出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成效。
种业振兴,安全是底线,质量是追求。哈密瓜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栽培史,但老品种未必能满足新需求。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根据消费者对甜度、风味的不同需求精准育种,以定制化产品对接多样化需求。不久前,平台对口味征集意见,“湖南的朋友,你们想吃什么口味的哈密瓜,请告诉我们”,以期研发出适合当地人口味的品种。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单一品种很难包打天下。育种能否跟上需求变化,直接关乎群众的“果篮子”。从生产导向到市场导向,从产量优先到品质优先,思路之变彰显着种业的进步。
市场需求不只是消费者需求。新品种闯出大市场,必须满足产业链各方利益——消费者希望味道好,销售者希望货架期长,种植者希望坐果率高、裂果率低。网纹瓜“都蜜101”,抗病性强、耐热不易早衰;西瓜“中密一号”,不易裂果,存放时间长……生产省心,运输安心,消费舒心,助力这些新品打开市场。由此可见,育种要做试验,也要做调研。将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种植仓储等产业环节、品质口味等消费偏好作为“导航仪”,品种更新才能找准方向。
快速回应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支撑。在新疆,依托分子标记,动态跟踪甜瓜的甜度香气,使其在生长过程中得到精细调控;借助基因编辑,棉花风沙里能扎根,干旱时会锁水;借助航天育种,玉米的综合价值得到提升……正如一名专家所言,“过去‘脚跑断’,现在‘数跑路’”,新技术应用让“经验育种”升级为“精准设计”。
种业振兴,难在选育的“第一公里”,也难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能“单打独斗”,而要全产业链“协同作战”。时下,一些地方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由院所出技术、企业出资金、平台出服务,避免科研院所“关起门来搞研究”、企业“急功近利卖种子”等现象。以市场为导向推进育种创新,产学研深度合作,育繁推一体推进,让优种更快结出硕果、走向餐桌,正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优势所在。
“西瓜奶奶”吴明珠院士有一个心愿,在气候湿热的重庆种出新疆哈密瓜。不久前,在她的儿子、孙女的接力下,“玉露明珠”哈密瓜首次在渝试种成功。迈向“十五五”,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让技术更先进、机制更灵活,推动更多好种子破土而出、拔节孕穗,定能更好把握丰收的主动权,托举“舌尖上的幸福”。
(作者为人民网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07日 05 版)
碱性水能调节人体酸碱平衡?
随着“双十一”购物节进入倒计时,饮用水的销售大战愈演愈烈。此前因“能调节人体酸碱平衡”等说法走红的碱性水,销量再次走高。那么,长期喝这种水真能达到商家宣传的保健效果吗?
健康功能缺乏科学依据支撑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沈立荣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在售的碱性水主要分三类,分别是人工添加小苏打粉调配的人工苏打水、通过电解工艺制作的弱碱性水以及天然弱碱性水,pH值在7.0至9
0评论2025-11-072
让国补政策温度转化为青年生活热度
又到“双11”,购物车的故事仍在上演。如今,随着“以旧换新”“绿色家电消费补贴”等国补政策登场,这场关乎年轻人、政策与消费的共振,正释放出新的活力。
过去,人们谈补贴,总离不开“便宜”二字。但对年轻人而言,价格并非唯一的吸引力。他们更关心消费背后的意义,是否环保、是否舒适、是否代表一种生活态度。比如,今年不少年轻人趁国补政策的东风,把老旧电视换成智能投影仪,把能耗高的冰箱换成节能款,把第一辆车选定
0评论2025-11-071
用创新成果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编辑手记)
通过脑电信号控制机械臂,让残疾人重获抓握能力;高精度解码神经信号,实现对大脑的“意念读取”……脑机接口技术正让“人机混合”“随心而动”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场景成为可能。 从科学幻想走向现实生活,要瞄准前沿、敢为人先,更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锚定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方向这一突破口,10余年持续技术攻关,从人工神经机器人系统研发,到极端环境下的人机协同,取得了一个个关键性进展
0评论2025-11-071
中疾控:立冬到,多吃这些食物更养生
人民网北京11月7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中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立冬已至,天地始冻,万物收藏。在这个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中国古代典籍中蕴藏着深邃的饮食智慧,与大家分享。
《黄帝内经·素问》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古人早已洞见冬季养生的核心在于“藏”——藏阳气、藏精气、藏神气。而饮食作为养生的重要环节,也需要顺应天时。
滋阴潜阳,食养为本
《千金要方》提出:“冬月宜苦不宜咸。”
0评论2025-11-071
立冬至,这份养生防病“秘籍”请收好
11月7日迎来立冬节气。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气温逐渐走低,天气干燥寒冷,人体机能也随之进入调整阶段。如何科学养生防病?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专家进行解答。
慢阻肺病患者宜温肾通络,坚持规范治疗
立冬之后,寒气渐重,慢阻肺病患者易出现气短、咳喘加重等现象。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齐文升指出,中医认为“寒伤肾阳”,肾不纳气是导致肺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
0评论2025-11-070
节令之美丨立冬:黄酒冬酿正当时
11月7日,以“立冬”为起始的冬季如约而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祭祖、饮宴、迎冬等传统民俗饱含了对一年辛劳的犒赏。
进入11月,在处处氤氲着醇厚悠然酒香的浙江绍兴,黄酒冬酿的大幕正被缓缓拉开,浸米、洗缸、蒸饭、投料……“立冬后的90天是黄酒酿造关键期。”绍兴一家酒厂的新一代掌门人吴兴刚介绍,酿酒是时间的魔法,也是古人遵循自然之道的馈赠。夏制酒药、秋制麦曲、立冬开酿、
0评论2025-11-071
“一定要坚持到急救医生来”(守望)
午后的阳光照进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的一户民居。杨尖措看着怀里的女儿扎西玉珍,对记者说:“‘扎西’是吉祥的意思,‘玉珍’代表珍贵,希望她健康平安地长大。” 就在几个月前,这名当时还怀着7个月身孕的00后女子,跪在西宁市城东区政府西公交站旁的地上,双手用力按压一名陌生老人的胸膛,上演了一场紧急救援。 7月21日早上8点,杨尖措在政府西公交站候车时,听到“噗通”一声闷响。 “我转过身,看到有
0评论2025-1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