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年轻夫妇生育时,父母年事已高,难以承担高强度带娃责任,以致在养老和托育两方面同时面临压力。”近日,四川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养老托育一体化”课题组成员石璐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此背景下,“养老托育一体化”这一创新服务模式应运而生。
“它将养老服务与托育服务整合在同一空间或邻近区域,实现资源共享与代际互动。”在对国内外养老托育一体化模式进行充分调研后,石璐认为,这种模式不仅能有效缓解家庭“一老一小”的照护压力,还能促进代际交流,优化社区资源配置。
“养老托育一体化”在国内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石璐举例说,如起步较早的杭州,在2017年开启“老幼共托”本土化实践,至今尚不足10年。
在一些发达国家,“老幼共托”受到高度重视并形成成熟模式。石璐介绍,德国利多社区的“多代屋”、日本部分社区的“老幼共托所”等,都采用“空间融合”模式,其核心是让老年人与婴幼儿建立“陪伴、互动、情感联结”关系。在实际服务中,托育仍由专业幼教人员主导,养老则由专业护理人员负责。
这种“空间融合”的思路,在我国多地“老幼共托”实践中得到体现。在四川成都高新区石羊街道锦城社区综合体,今福蓉·高新长者之家与咿薇托育婴幼儿之家分别位于相邻的三、四楼,物理空间结构完全独立,内部管理体系也各不相同。
相比之下,美国“圣文森特代际学习中心”的融合程度更深。石璐了解到,该中心直接将托育班开设在养老院内,每周5个工作日对外开放,提供灵活的全日托、半日托服务。托育与养老共用一栋建筑,工作人员还会引导老年人适度参与婴幼儿照料,比如协助换尿布、辅助进行抓握训练等。
“这种深度融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需要分阶段稳步推进。”石璐认为,当前实现“空间融合”,是推动“老幼共托”走向真正融合的关键一步,也是必要路径。
她同时指出,“养老托育一体化”虽强调融合建设、空间共享、功能共建,但内部运营管理仍分为养老和托育两部分。养老由民政部门主管,托育则归卫生健康委负责。这种创新模式目前尚未形成联合管理机制,后续需要在顶层设计、服务标准与监管规则上进行统一性探索,积累经验。
石璐指出,老年人与婴幼儿对环境安全、专业照护的要求极高,新建或改建符合标准的融合场所,初始投入规模较大。
“从经营层面看,我们面临不小挑战。”负责运营管理锦城社区综合体的成都高新区社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员以养老服务举例,“在装修、适老化改造及相关设备配置上,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与精力。目前该板块虽在进行市场化运营,但整体运营仍面临较大压力。”
如何让“一老一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作为探索者,成都市温江区柳城街道鱼凫路社区黑籽儿普惠老幼融合园负责人牟笑苇希望国家及地方能出台相应政策标准与实施细则,“有了通行模式,我们在建设发展中可以有章可循”。
牟笑苇期待,国家扶持资金可通过“以奖代补”等激励方式,推动更多有益模式落地。“以托育行业为例,成都市曾开展托育机构评级,对获评‘示范园’的机构给予资金奖励,我们机构因此获得20万元补贴。这种‘用奖励代替补贴’的方式,能有效推动行业良性发展。”她同时坦言,目前老幼融合领域,还缺乏类似评价体系与扶持政策支持。
“养老板块我们有社工、护工,托育板块有育婴师、保育员。”今福蓉·高新长者之家汤院长表示,立足“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长远发展,急需复合型人才支撑。在一些老幼融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幼教水平,还须精通老人护理,且每年要参加专业培训并通过考核。
牟笑苇鼓励托育园与养老中心工作人员跨领域考取相应资质。对此,石璐建议,要明确养老托育融合性机构的人才适用标准,尤其是融合空间的一线工作人员,需定期接受医学知识、康复护理、幼儿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与考核,不断壮大“既懂老、又懂小”的复合型服务人才队伍,满足“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推广发展的需求,以实现养老育幼同向发展。
0评论2025-11-110
0评论2025-11-110
0评论2025-11-110
0评论2025-11-110
- 名医义诊暖星城 便民科普双赋能
0评论2025-11-11
0评论2025-11-110
0评论2025-11-110
0评论2025-11-110
0评论2025-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