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结直肠癌初筛有望告别结肠镜

2024-12-10 09:30820people

结直肠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与诊断,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结肠镜检查方法因其侵入性和高昂成本,难以在大规模筛查中广泛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杨教授、缪应雷副院长团队,日前携手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院士团队及上海百趣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心杜杰研究员团队,揭示了腺瘤发生到结直肠癌发展过程中,关键代谢物及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的作用机制,为结直肠癌防治提供了全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癌细胞》。

大规模筛查急需无创便捷诊疗手段

“从结肠、直肠上长出腺瘤到发展为结直肠癌是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孙杨介绍,作为良性肿瘤,腺瘤的发展过程可能非常缓慢,需要经过数年才能显现症状。这个过程中,腺瘤细胞会发生异型增生,逐渐导致细胞形态和功能异常,进一步发展为结直肠癌。而结直肠癌的病程涉及遗传、环境、微生物及代谢等,发病机制复杂。

鉴于结直肠癌病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其早期发现尤为重要。当前,临床上通常使用结肠镜检查来诊断结直肠癌。这种检查方法虽然准确率高,但成本高、侵入性强,不利于应用于大规模筛查。因此,寻找无创、便捷、高效的早期诊断方法是结直肠癌研究领域的热点。

对此,研究团队经过多年探索,将目光投向了代谢组学。近年来,代谢组学在疾病诊断、预后评估及药物研发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我们收集分析了大规模队列样本,试图摸清结直肠癌发展过程中细菌代谢物的变化规律和功能意义。”孙杨说。

在样本收集与分组环节,研究团队设计了包含4个独立队列的样本收集方案,共收集来自1251名参与者的血浆和粪便样本,其中包括422例结直肠癌患者、399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以及430名健康对照者。“这些样本涵盖疾病的不同阶段,确保了结果的广泛适用性和可靠性。”缪应雷说。

研究代谢物作用机制创建诊断模型

“我们利用代谢物指纹分析、代谢轮廓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整合了血浆和粪便的代谢组学数据,并从多个独立中心收集了包含健康人群、结直肠腺瘤患者和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浆和粪便样本。”缪应雷介绍,研究团队捕捉到油酸和别胆酸这两种关键代谢物的踪迹,并发现在结直肠癌病程进展中,它们似乎分别扮演“一邪一正”的角色。

“我们发现在结直肠癌发展过程中,油酸会出现显著富集,别胆酸则呈现消耗趋势。”孙杨说。为进一步验证这些代谢物的功能意义,研究团队在结直肠癌细胞系、患者来源的类器官以及小鼠模型中进行了深入的功能实验,进一步阐释了关键代谢物的功能。

缪应雷说,结果表明,油酸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激活相关信号通路,可促进肿瘤生长;而别胆酸则通过与另一受体结合,导致对应的信号通路失活,抑制肿瘤生长。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代谢物在结直肠癌进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也为后续的早期诊断标志物研发提供了重要靶点。

此外,研究团队利用LASSO算法、随机森林和逻辑回归等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包含17个血浆代谢物的诊断模型。通过该模型,研究团队发现在区分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受试者方面,血浆代谢物可以作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此外,通过三方独立验证队列确认,团队构建的诊断模型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能为结直肠癌的无创、便捷、高效早期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这些研究不仅刷新了人们对结直肠癌代谢机制的认识,也为结直肠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创新策略。”于君说,将来人们进行结直肠癌筛查时有望不使用结肠镜,只需采集一管血样,即可作出准确的初筛。

“针对油酸等促癌代谢物的干预措施,或将有助于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而别胆酸等抗肿瘤代谢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则可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候选药物。”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教授张翔解释,这些代谢物作用机制的揭示为结直肠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靶点,不但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赢得宝贵时间,还有望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哈密瓜缘何四季甜(现场评论)
让技术更先进、机制更灵活,推动更多好种子破土而出、拔节孕穗,定能更好把握丰收的主动权,托举“舌尖上的幸福”    “哈密瓜,一年都能吃!”从一季尝鲜到365天供应,去年在新疆哈密举办的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与会嘉宾提出的愿景,如今已成现实。“哈密瓜自由”,彰显了种业创新跑出加速度。  创新之快,快在选育。过去测试新品种,科研人员追着节气、土壤、气候跑,到新疆、云南、海南挨个试,三年五载育一“

0评论2025-11-071

碱性水能调节人体酸碱平衡?
随着“双十一”购物节进入倒计时,饮用水的销售大战愈演愈烈。此前因“能调节人体酸碱平衡”等说法走红的碱性水,销量再次走高。那么,长期喝这种水真能达到商家宣传的保健效果吗? 健康功能缺乏科学依据支撑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沈立荣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在售的碱性水主要分三类,分别是人工添加小苏打粉调配的人工苏打水、通过电解工艺制作的弱碱性水以及天然弱碱性水,pH值在7.0至9

0评论2025-11-072

让国补政策温度转化为青年生活热度
又到“双11”,购物车的故事仍在上演。如今,随着“以旧换新”“绿色家电消费补贴”等国补政策登场,这场关乎年轻人、政策与消费的共振,正释放出新的活力。 过去,人们谈补贴,总离不开“便宜”二字。但对年轻人而言,价格并非唯一的吸引力。他们更关心消费背后的意义,是否环保、是否舒适、是否代表一种生活态度。比如,今年不少年轻人趁国补政策的东风,把老旧电视换成智能投影仪,把能耗高的冰箱换成节能款,把第一辆车选定

0评论2025-11-071

用创新成果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编辑手记)
通过脑电信号控制机械臂,让残疾人重获抓握能力;高精度解码神经信号,实现对大脑的“意念读取”……脑机接口技术正让“人机混合”“随心而动”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场景成为可能。  从科学幻想走向现实生活,要瞄准前沿、敢为人先,更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锚定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方向这一突破口,10余年持续技术攻关,从人工神经机器人系统研发,到极端环境下的人机协同,取得了一个个关键性进展

0评论2025-11-071

中疾控:立冬到,多吃这些食物更养生
人民网北京11月7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中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立冬已至,天地始冻,万物收藏。在这个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中国古代典籍中蕴藏着深邃的饮食智慧,与大家分享。 《黄帝内经·素问》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古人早已洞见冬季养生的核心在于“藏”——藏阳气、藏精气、藏神气。而饮食作为养生的重要环节,也需要顺应天时。 滋阴潜阳,食养为本 《千金要方》提出:“冬月宜苦不宜咸。”

0评论2025-11-071

立冬至,这份养生防病“秘籍”请收好
11月7日迎来立冬节气。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气温逐渐走低,天气干燥寒冷,人体机能也随之进入调整阶段。如何科学养生防病?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专家进行解答。 慢阻肺病患者宜温肾通络,坚持规范治疗 立冬之后,寒气渐重,慢阻肺病患者易出现气短、咳喘加重等现象。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齐文升指出,中医认为“寒伤肾阳”,肾不纳气是导致肺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

0评论2025-11-070

节令之美丨立冬:黄酒冬酿正当时
11月7日,以“立冬”为起始的冬季如约而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祭祖、饮宴、迎冬等传统民俗饱含了对一年辛劳的犒赏。 进入11月,在处处氤氲着醇厚悠然酒香的浙江绍兴,黄酒冬酿的大幕正被缓缓拉开,浸米、洗缸、蒸饭、投料……“立冬后的90天是黄酒酿造关键期。”绍兴一家酒厂的新一代掌门人吴兴刚介绍,酿酒是时间的魔法,也是古人遵循自然之道的馈赠。夏制酒药、秋制麦曲、立冬开酿、

0评论2025-11-071

“一定要坚持到急救医生来”(守望)
午后的阳光照进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的一户民居。杨尖措看着怀里的女儿扎西玉珍,对记者说:“‘扎西’是吉祥的意思,‘玉珍’代表珍贵,希望她健康平安地长大。”  就在几个月前,这名当时还怀着7个月身孕的00后女子,跪在西宁市城东区政府西公交站旁的地上,双手用力按压一名陌生老人的胸膛,上演了一场紧急救援。  7月21日早上8点,杨尖措在政府西公交站候车时,听到“噗通”一声闷响。  “我转过身,看到有

0评论2025-1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