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身上出现小红点可能是血管瘤

2025-06-03 10:0060people

虽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良性病变,且绝大多数位于体表。但有部分血管瘤位于深部肌肉或器官内,还有的会向周围组织蔓延生长,影响组织及器官功能。因此,对血管瘤要提高警惕,不能掉以轻心。

夏天到了,蚊虫更加普遍,一些小宝宝身上出现了“小红点”,随着时间的增长,红点面积不断扩大。不少家长以为这是普通的过敏或蚊虫叮咬,殊不知这可能是得了血管瘤。而前不久“一个女生晒用手电筒照手上血管的照片被网友看出血管瘤”的话题也引发了热议。一般的肿瘤需要进行各种化验检查才能发现,为什么有的血管瘤直接用肉眼就能看到呢?对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肉眼看+影像查”可判断是否患病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良性病变,约占软组织肿瘤的7%,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5月29日,山西省肿瘤医院骨软组织肿瘤科副主任医师许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血管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3%,其两个发病高峰年龄为6岁以下的婴幼儿和30岁至50岁的成年人,婴儿期血管瘤的发病率为4%—10%,其中早产儿发病率为30%。

为什么有的血管瘤直接用肉眼就能看到呢?

山西省肿瘤医院骨软组织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关哲说:“一些血管瘤部位表浅,好发于婴幼儿的头颈部,因此肉眼能看出来。早期婴儿会出现局部皮肤红色斑点或斑块,逐渐增大形成红色或紫红色隆起肿块,表面呈草莓状,伴有皮温升高,局部压痛,触诊有波动感。”

而新闻中的女生通过手电照射就能判断是否患有血管瘤,则是因为人体组织透光度的差异。许刚解释说,人体的正常皮肤组织对手电筒“光照”(红光波长630nm)透光率为35%—40%,而血管瘤组织对手电筒“光照”透光率为8%—15%。因为透光率不同所以在红色透光区内会呈现出明显的深色阴影。这个方法对厚度大于3毫米的血管瘤检出率可达78%。

然而,这一方法并不是万能的。许刚说,在皮肤和肌肉菲薄的部位,由于血管瘤含液量高,光照时显示红光团块。但血管瘤也可发生于体内,特别是肝等内脏器官。在肌肉深部或内脏器官的血管瘤无法应用此方法检测,需要超声或者影像学(核磁、增强CT)方法诊断。

或将引发严重并发症

“我们常见的血管瘤专业术语叫作‘血管畸形’,往往出生时就存在,随着人的生长发育而进展。”南京明基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单绍银介绍说,绝大多数的血管瘤位于体表,有部分血管瘤位置较深,还有的血管瘤会向周围组织蔓延生长,影响组织及器官的功能。

他曾接诊过一位15岁的女孩,血管瘤从大腿一直蔓延到小腿,深达关节内,就诊时已经出现行走不便、腿一按就疼的情况。“这类患者的血管瘤面积大,边界也不清晰,手术操作复杂,虽然没有截肢,但是关节功能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单绍银说。

此外,许刚指出,血管瘤的危害程度会因其类型、大小及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些血管瘤对健康无不良影响,而有些则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比如,长在肝脏内的血管瘤,可能压迫肝内胆管,导致胆汁排泄不畅,引起黄疸;颅内血管瘤更是凶险,一旦破裂,会导致脑出血,引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甚至偏瘫、失语,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婴幼儿血管瘤全身可发病,根据部位及局部皮肤特点可以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及低风险。需要积极治疗的是中高风险病变,如头面部、颈部、腋下、腹股沟、外阴、肛周等位置”。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小儿外科(血管瘤科)主任、主治医师刘戈说,这些区域如果不积极干预、任其发展的话,会严重影响外观,甚至损害五官发育及功能,或将引起局部皮肤破溃,继而引发感染。

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婴幼儿血管瘤通常在患儿出生四到六周后即发生。这时婴儿皮肤娇嫩,病灶生长迅速,家长要随时关注孩子的疾病进展,避免抓挠病灶造成破溃,刺激病灶生长;注意病变部位及周边皮肤的保湿,及时来院面诊。”刘戈说。

她特别提醒,若血管瘤发生在婴儿体内深处(多发生在肝脏),家长通常不易察觉,因此要有新生儿体检意识,借助超声进行检查。日常如果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两处以上的血管瘤病灶,不管每处病灶大小,都建议及时来医院做腹部超声以排查肝脏等内脏的合并病变。

许刚表示,对于成年人来说,血管瘤发病更为隐蔽,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破裂出血,但体积较大者可出现压迫症状,比如肝区疼痛、腹胀等症状,人们要格外警惕身体出现的这些微症状。

单绍银提醒,当身体出现血管瘤体积快速增大、自发疼痛或触痛、反复出血或溃疡不愈合等表现时,这在提示血管瘤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或存在恶性风险,需要及时就医。尤其是出现重要功能损害时,比如特殊部位如眼眶部的血管瘤会导致眼球突出或视力下降、咽喉部的血管瘤会导致急性呼吸困难或者吞咽困难、脊柱部位的血管瘤会导致肢体麻木或者大小便失禁,就需要立即就医。“体积越大,血管瘤处理越麻烦,越难彻底根除。如果摸到皮下有肿块,不要置之不理,最好到医院检查。发现异常更要及时就医,尽早治疗非常重要。”单绍银说。

“确诊血管瘤后,在日常护理中对浅表皮肤黏膜血管瘤,应避免摩擦、受压,防止破溃出血或感染。其次需要观察其变化。定期记录血管瘤的大小、颜色、质地、活动度等内容。”关哲说,护理浅表皮肤黏膜血管瘤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物理损伤,患者穿着衣物要选择柔软宽松的材质和款式。同时,确诊血管瘤后还应注意防晒,避免阳光直射,外出时使用防晒霜或遮阳工具,避免过热刺激。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受到人身伤害 如何正确主张误工费?
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误工费是常见的赔偿项目之一。无论是交通事故还是其他侵权纠纷,受到人身伤害的一方都有可能因受伤而无法正常工作,以致收入受损。那么,在提起诉讼时如何主张误工费?应该怎么举证? 案例一 靠住院延长误工期使不得 2024年6月28日,赵南驾驶小轿车时与骑行电动自行车的老刘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老刘受伤,交管部门认定赵南负事故全部责任,老刘无责任。事故发生后,老刘于2024年6月28日被送

0评论2025-07-143

小心掉进“减肥陷阱”(名医讲堂)
如今,健康体重管理成了全民热点话题。然而,不少人辛辛苦苦减肥,结果却越来越肥,不见成效,这可能是掉进了“减肥陷阱”。  陷阱一:运动后就能放肆吃  “今天跑了5公里,奖励自己吃个炸鸡、喝杯奶茶!”您是否也有这种补偿心理?如果有,那么您已经掉进减肥的第一个坑里。  跑步5公里大概消耗500大卡,但是它所消耗的热量在炸鸡和奶茶这种“热量炸弹”面前就不够了,一杯珍珠奶茶的热量可能超过600大卡。两者相抵

0评论2025-07-142

撞树舒经活络?当心撞出一身病
清晨的公园里,总能找到健身爱好者拿腰背、胳膊“砰”“砰”撞树的身影。有些人认为树皮粗糙、凹凸不平,通过用身体撞树,可以刺激经络和穴位,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然而,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且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尤其对老年人来说,盲目撞树锻炼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撞树锻炼的风险 血管损伤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加,撞树可能导致血管内斑块脱落,引发脑梗、心梗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肌肉骨骼损伤撞击力度过大容易造成

0评论2025-07-142

“生物人工智能”系统创建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名为PROTEUS的“生物人工智能(AI)”系统。该系统通过模仿自然进化过程,能在几周内创造出具有新功能的分子,为药物研发和生物技术带来突破性进展。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期刊上,不仅展示了生物技术与AI融合的前景,更可能为个性化医疗和精准治疗提供关键工具。 PROTEUS系统基于定向进化技术,这是一种在实验室模拟自然进化力量的成熟方法,换句话说,是“将

0评论2025-07-142

空调vs风扇 谁是健康睡眠守护神?
进入七月暑热难耐,吹风扇和开空调的健康之争“再现江湖”。有人认为整晚开着空调睡觉可能会得“空调病”,所以夜里吹风扇睡觉比开空调更健康。其实不然,所谓的自然风也并不代表一定健康,气温超过人体适应温度、湿度时,要果断开空调……最新一期“科学”流言榜揭晓,网罗近期热门的健康流言,快来看看你中招儿了没?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

0评论2025-0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