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脑机接口,从“解码语言”到更多可能(国际科技前沿)

2025-07-15 10:00180people

脑机接口技术通过检测和调控大脑活动,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的信息通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人机交互方式,也让“意念对话”从科幻照进现实。近年来,随着技术迭代发展,多国在相关领域开展实验探索,特别是在语言脑机接口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从中风瘫痪患者“脑波转语音”的实时沟通,到脑控机械臂书写汉字,再到帮助渐冻症患者提高生活质量……这一新型技术正在为语言障碍群体架起沟通世界的桥梁,也将为治疗神经系统等方面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可实时将大脑活动转化为言语

大脑是一个强大而孤独的器官,它被颅骨严密保护,负责处理感觉、情感、记忆、决策与运动等信息。外界信息进入大脑,或大脑信息传至外界,依赖于我们身体的生物信息接口(即感官和神经系统)。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开始有能力检测到大脑活动信号,并从中解码所含信息,进而利用这些信息跳过肌肉系统,直接控制外部设备,相当于在大脑和外部世界间建立了一个人工的信息接口,这就是脑机接口技术。

语言脑机接口作为脑机接口的一个具体应用方向,它通过直接检测大脑活动,特别是从控制运动的脑区提取与说话相关的信号,解码其中包含的语句信息,进而控制语音合成设备“说出”患者想说的话。理想情况下,它就像一个实时的同声传译系统,不仅要准确解读人们的意图和想法,还应尽可能快速、保真地输出自然语言。要实现这一功能,科学家们需要解决信号解码、语音合成、输出延迟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随着神经科学与工程技术的进步,全球多项研究正从不同维度推进语言脑机接口技术快速迭代,有望迈入“毫秒级解码+自然对话”的医疗应用新阶段。今年3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北脑一号”半侵入式系统完成第三例人体植入,其柔性高密度电极实现了128通道同步信号采集,使渐冻症失语患者成功恢复语言交流能力,同时降低了手术创伤风险。前不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团队发布了一种新型语言脑机接口系统。该团队在一名45岁因渐冻症而失语的男性患者脑部植入了256通道的微电极阵列,并运用深度学习算法捕捉他大脑中的相关信号,从而解析出他想说的话语。系统可以每10毫秒捕获一次脑波信号特征,几乎可以实时解码失语患者试图发出的声音,并且能显示语调变化,还能以3种音高哼唱出一串音符,整体表达更加自然流畅。

人工智能算法是技术突破的关键

集成并运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是脑机接口解码大脑神经信号、生成和输出自然语言的关键。

近年来,全球各地的科研机构在这一领域相继发布最新进展。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与拉德堡德大学团队优化深度学习模型,将感觉运动皮层的神经活动实时转化为可识别的语音。该模型可以实现单个单词92%—100%的分类准确率,同时合成语音的语调和音色特征也得到高度保留。此次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团队开发的深度学习模型中,还利用患者失语前的录音素材来训练人工智能算法,使其能够合成和输出近乎患者原声的语音。

汉语有418个音节和四声调,相较于英语等语言,研发针对汉语特征的神经编解码机制和信息处理手段面临更大的挑战。我国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科技大学、天津大学联合团队开发了面向中文的语言脑机接口。这种多流神经网络模型,同时对声调及音节进行解码,实现单被试声调音节分类正确率最高达到76%,单字解码分类正确率达到91%。

这些研究进展为语言脑机接口走向实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更大的挑战可能在于对意图和语义的解码。目前的研究,主要是解决从控制发声的大脑皮层解码语言运动指令的问题,但有相当一部分失语症的患者,是因为组织语言的脑区而不是控制发声的脑区受损,所以难以组织通顺的句子。这需要直接从处理层级更高的大脑皮层记录信号,用以解码患者意图,并结合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相应的语言表述。目前,对脑内复杂意图的解码还处于研究的初期,期待未来的语言脑机接口能够进一步突破,实现真正的“所想即所得”。

有望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带来变革

在医疗领域,脑机接口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失语症患者恢复语言能力,还有望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治疗方面引发更多变革。

比如,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洛桑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此前开发了一种脑—脊髓接口,通过解码大脑的运动控制指令并刺激参与行走的脊髓区域,让瘫痪患者实现了行走。目前该系统在植入后保持了一年以上的稳定运行,患者可在家庭环境中独立使用,且无需频繁校准。

近日,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联合团队开发出全球首款光谱覆盖可见光和红外线的视觉假体。该装置植入眼底后,可在视网膜中替代感光细胞接收光信号,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激活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并将视觉信息传送至大脑。这一技术让失明的实验动物重新获得了对可见光和红外线的感知能力,未来有望在治疗视网膜病变方面取得突破。

此外,脑机接口可以通过植入电极精准地调控脑中特定靶点的活动,也可以通过非侵入式的方法(比如经颅的电刺激或磁刺激)来进行调控。前者的成功例子包括利用深部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后者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在探索,用于治疗从重度抑郁到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脑疾病。

不过,脑机接口技术仍有不少亟待攻克的挑战。植入式脑机接口需要进一步验证在体内长期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一步降低电极植入的创伤,并提高对于神经信号解码的准确性和运行稳定性。同时,脑科学研究需要揭示更多关于大脑信息处理过程和处理模式的知识,以便脑机接口可以更高效地与大脑进行交互。

与此同时,由于脑机接口技术直接涉及对大脑活动的检测和干预,其未来发展必须高度关注伦理、隐私、数据安全等潜在风险。这些问题已经得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我国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脑机接口研究与应用相关的伦理、标准、规范正在逐步完善,以确保脑机接口技术和应用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最终造福全人类。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5日 17 版)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流感疫苗组分每年更新,匹配当季流行株
“目前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疫苗匹配性比前几年进一步提高,甲型H1N1和乙型流感病毒的匹配性更高。”11月10日,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王大燕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关于流感疫苗预防效果的问题时表示,与疫苗株抗原性相类似的流行株比例超过95%。 针对少部分公众认为“流感病毒不断变异,打了疫苗也防不住”的误解,王大燕明确表示,虽然流感病毒容易

0评论2025-11-114

冬日健康补给站 解锁萝卜的隐藏吃法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冬日萝卜赛人参”的说法在坊间广为流传。萝卜,作为一种蔬菜,原产于我国,在各地均有种植,品种多达2000多个,栽培历史长达2700年以上。 萝卜普遍热量偏低,具有维生素C、钾及膳食纤维的含量较为丰富等营养特点,是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所谓“富贵病”人群的理想食物。同时,萝卜还含有胡萝卜素、甲硫素、莱菔甙等生物化学活性成分以及咖啡酸、香豆酸、阿魏酸等有

0评论2025-11-112

日常使用多种语言能延缓衰老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0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衰老》10日发表的论文称,科学家调查了27个欧洲国家超过86000人的信息,发现多语言能力(日常使用超过一种语言)能延缓衰老速度。 衰老是一项重大的全球健康挑战,与认知衰退和功能障碍有关。过去的研究提出,使用多语言可能有助于保护认知功能,但由于样本量较小、依赖临床队列和间接测量衰老指标等因素,相关证据并不一致。 位于爱尔兰的全球脑健康研究所团队分析

0评论2025-11-112

胆固醇偏高 是吃鸡蛋惹的祸?
经常有患者向我咨询“胆固醇偏高了,是不是不能吃鸡蛋了,尤其是蛋黄”,究竟胆固醇偏高是否跟吃鸡蛋有关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膳食胆固醇与血液胆固醇 蛋黄中的胆固醇,属于膳食胆固醇。所谓膳食胆固醇,就是存在于食物中的胆固醇,比如含油脂较多的肉类、鸡蛋、黄油和全脂乳制品。另外,在加工肉类中也含有较多膳食胆固醇,比如香肠、腊肉等。 而医院检查出的胆固醇偏高,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较高。但人体不是一

0评论2025-11-115

绿色消费就在身边
【光明时评】 街边菜市场里,老年人不再依赖塑料袋,而是拿着自备的环保布袋仔细挑选蔬菜水果;咖啡馆里,中年人自带杯子,享受每杯咖啡便宜两元的实惠;年轻人在点外卖时,主动选择不要一次性餐具……这些日常生活场景,正是绿色消费在我国悄然成长的痕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近期,在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

0评论2025-11-111

“老幼共托”托起“朝阳与夕阳”
近年来,为更好地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国内多个城市开始试点“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所谓“老幼共托”,是指养老设施与育幼设施在空间上紧邻设置,通过有组织或自发性代际交流活动,促进老幼群体间互利、融合。 “十四五”规划设置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专章,明确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提出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等重点任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0评论2025-11-114

进博观潮 看消费市场提质升级
11月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落下帷幕,但进博“汇”全球、消费“惠”生活的乐章依然在延续。 近年来,进博会持续强化“全球新品首发地、前沿技术首选地、创新服务首推地”的定位,逐渐成为观察消费升级新趋势的最佳前沿。本届进博会上,“智能”“个性”“悦己”“绿色”“健康”“情绪”等词汇高频涌现,勾勒出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消费升级的背后,离不开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与精

0评论2025-11-114

“一老一小”如何更好融在一起
“有些年轻夫妇生育时,父母年事已高,难以承担高强度带娃责任,以致在养老和托育两方面同时面临压力。”近日,四川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养老托育一体化”课题组成员石璐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此背景下,“养老托育一体化”这一创新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它将养老服务与托育服务整合在同一空间或邻近区域,实现资源共享与代际互动。”在对国内外养老托育一体化模式进行充分调研后,石璐认为,这种模式不仅能有效

0评论2025-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