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机器人养老”是辅助而非替代

2025-07-24 09:00250people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机器人养老一般是指利用机器人及具身智能技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辅助、健康监护、康复训练、情感陪伴等服务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手段弥补人力照护缺口,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社会养老成本。常见的养老机器人除外骨骼、智能轮椅等助行机器人外,还有可穿戴式生命体征监测机器人、运动功能康复机器人、陪伴对话机器人等,可满足老年群体生活辅助、健康监护、情感陪伴等多方面的需求。

当前,中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这意味着每5个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在这个庞大群体中,约有3500万失能老人需要长期照护。一边是旺盛的养老照护需求,一边是无法满足需求的养老服务供给,“机器人养老”由此从“可选项”变为银发浪潮下的刚性需求。

面对庞大的市场潜力和迫切的现实需求,各方面发力推动我国养老机器人产业加速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应用。政策层面,今年2月,由我国牵头的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为产品安全性与适老化设计明确了规范。之后,工信部、民政部联合部署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推动相关产品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场景中的应用验证和迭代升级。市场对这一领域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年初至今年5月,智慧养老相关领域已发生超百起投融资事件,投资金额过百亿元,其中外骨骼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细分领域融资额增速显著。

热潮之下,“机器人养老”也面临挑战与隐忧。目前,除硬件技术之外,数据短缺和智能局限是养老机器人面临的两大发展瓶颈。人形机器人虽然在春晚舞台上载歌载舞,但其认知水平其实仅相当于3岁幼儿,面对“把药放进蓝色盒子”这类简单指令仍会困惑:它需要理解药片、盒子、颜色概念及动作逻辑的关联性。研发中,与老年人实际生活场景相关的数据十分缺乏。家庭环境中随意摆放的物品、突发性动作、方言口音差异等变量,几乎无法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而高质量数据的获取成本又十分高昂,数据短缺直接削弱了算法决策的可靠性,导致了其智能上的局限。

养老机器人价格居高不下与支付机制不完善是其普及的另一重障碍。机器人产品研发成本高,一些核心部件尚未在国内实现产业化,造成价格居高不下。比如,一副医疗康复型下肢外骨骼价格一般在15万元以上,这样的价格恐怕会让绝大多数家庭望而却步。而支付机制不完善进一步加剧了成本压力。虽然多地政府出台补贴政策,对特定人群购买养老机器人给予1000至5000元不等的补贴,但似杯水车薪。未来,若能将使用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畴,或形成租赁市场,或可让更多失能老人享受到该服务。

当机器人深度介入养老场景,伦理争议也将凸显。首要的便是情感真实性困境。比如,日本一款海豹型机器人在失智老人群体中引发了情感依赖,很多使用者坚信其具有真实情感。这让不少人质疑:算法编织的“定制化友谊”是不是对老人的系统性欺骗?更深层的冲突在于亲情替代危机。上海某养老院引入喂食机器人后,护理效率有很大提升,但有老人感慨“机械臂喂饭挺好,但还是比不上笨手笨脚的女儿”。这种反馈凸显了照护行为中蕴含的情感价值难以被技术替代。

面对机遇与挑战,持续推进养老机器人产业可持续发展,须构建技术创新、制度设计与伦理框架的“三角”支撑。具体来说,技术层面上推进“产学研用”联动循环,制度创新聚焦支付机制优化与标准体系建设,伦理层面则进一步探索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之间构建平衡点,明确“辅助而非替代”原则和“人机协作”理念,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的尊严。真正的“机器人养老”应是先进科技与人文关怀的共生体。

(作者:王素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流感疫苗组分每年更新,匹配当季流行株
“目前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疫苗匹配性比前几年进一步提高,甲型H1N1和乙型流感病毒的匹配性更高。”11月10日,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王大燕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关于流感疫苗预防效果的问题时表示,与疫苗株抗原性相类似的流行株比例超过95%。 针对少部分公众认为“流感病毒不断变异,打了疫苗也防不住”的误解,王大燕明确表示,虽然流感病毒容易

0评论2025-11-111

冬日健康补给站 解锁萝卜的隐藏吃法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冬日萝卜赛人参”的说法在坊间广为流传。萝卜,作为一种蔬菜,原产于我国,在各地均有种植,品种多达2000多个,栽培历史长达2700年以上。 萝卜普遍热量偏低,具有维生素C、钾及膳食纤维的含量较为丰富等营养特点,是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所谓“富贵病”人群的理想食物。同时,萝卜还含有胡萝卜素、甲硫素、莱菔甙等生物化学活性成分以及咖啡酸、香豆酸、阿魏酸等有

0评论2025-11-111

日常使用多种语言能延缓衰老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0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衰老》10日发表的论文称,科学家调查了27个欧洲国家超过86000人的信息,发现多语言能力(日常使用超过一种语言)能延缓衰老速度。 衰老是一项重大的全球健康挑战,与认知衰退和功能障碍有关。过去的研究提出,使用多语言可能有助于保护认知功能,但由于样本量较小、依赖临床队列和间接测量衰老指标等因素,相关证据并不一致。 位于爱尔兰的全球脑健康研究所团队分析

0评论2025-11-111

胆固醇偏高 是吃鸡蛋惹的祸?
经常有患者向我咨询“胆固醇偏高了,是不是不能吃鸡蛋了,尤其是蛋黄”,究竟胆固醇偏高是否跟吃鸡蛋有关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膳食胆固醇与血液胆固醇 蛋黄中的胆固醇,属于膳食胆固醇。所谓膳食胆固醇,就是存在于食物中的胆固醇,比如含油脂较多的肉类、鸡蛋、黄油和全脂乳制品。另外,在加工肉类中也含有较多膳食胆固醇,比如香肠、腊肉等。 而医院检查出的胆固醇偏高,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较高。但人体不是一

0评论2025-11-111

绿色消费就在身边
【光明时评】 街边菜市场里,老年人不再依赖塑料袋,而是拿着自备的环保布袋仔细挑选蔬菜水果;咖啡馆里,中年人自带杯子,享受每杯咖啡便宜两元的实惠;年轻人在点外卖时,主动选择不要一次性餐具……这些日常生活场景,正是绿色消费在我国悄然成长的痕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近期,在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

0评论2025-11-111

“老幼共托”托起“朝阳与夕阳”
近年来,为更好地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国内多个城市开始试点“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所谓“老幼共托”,是指养老设施与育幼设施在空间上紧邻设置,通过有组织或自发性代际交流活动,促进老幼群体间互利、融合。 “十四五”规划设置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专章,明确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提出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等重点任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0评论2025-11-111

进博观潮 看消费市场提质升级
11月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落下帷幕,但进博“汇”全球、消费“惠”生活的乐章依然在延续。 近年来,进博会持续强化“全球新品首发地、前沿技术首选地、创新服务首推地”的定位,逐渐成为观察消费升级新趋势的最佳前沿。本届进博会上,“智能”“个性”“悦己”“绿色”“健康”“情绪”等词汇高频涌现,勾勒出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消费升级的背后,离不开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与精

0评论2025-11-111

“一老一小”如何更好融在一起
“有些年轻夫妇生育时,父母年事已高,难以承担高强度带娃责任,以致在养老和托育两方面同时面临压力。”近日,四川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养老托育一体化”课题组成员石璐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此背景下,“养老托育一体化”这一创新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它将养老服务与托育服务整合在同一空间或邻近区域,实现资源共享与代际互动。”在对国内外养老托育一体化模式进行充分调研后,石璐认为,这种模式不仅能有效

0评论2025-11-111

大病保险守牢因病返贫底线
地处山大沟深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高山乡岔巴村,村民老马家墙上最显眼的位置贴着两份政策文件——《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服务指南》和帮扶政策“明白纸”。这个家里,一边是瘫痪在床、需常年照料的母亲,另一边是患先天性心脏病、需持续治疗的三岁儿子。生活的担子很重,但墙上的那份大病保险政策,实实在在帮老马扛住了最难承受的医疗花费。老马仔细算了一笔账:2024年至今,儿子19次治疗总共花了约18万元。在基本医保报销

0评论2025-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