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机器人养老”是辅助而非替代

2025-07-24 09:0090people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机器人养老一般是指利用机器人及具身智能技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辅助、健康监护、康复训练、情感陪伴等服务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手段弥补人力照护缺口,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社会养老成本。常见的养老机器人除外骨骼、智能轮椅等助行机器人外,还有可穿戴式生命体征监测机器人、运动功能康复机器人、陪伴对话机器人等,可满足老年群体生活辅助、健康监护、情感陪伴等多方面的需求。

当前,中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这意味着每5个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在这个庞大群体中,约有3500万失能老人需要长期照护。一边是旺盛的养老照护需求,一边是无法满足需求的养老服务供给,“机器人养老”由此从“可选项”变为银发浪潮下的刚性需求。

面对庞大的市场潜力和迫切的现实需求,各方面发力推动我国养老机器人产业加速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应用。政策层面,今年2月,由我国牵头的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为产品安全性与适老化设计明确了规范。之后,工信部、民政部联合部署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推动相关产品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场景中的应用验证和迭代升级。市场对这一领域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年初至今年5月,智慧养老相关领域已发生超百起投融资事件,投资金额过百亿元,其中外骨骼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细分领域融资额增速显著。

热潮之下,“机器人养老”也面临挑战与隐忧。目前,除硬件技术之外,数据短缺和智能局限是养老机器人面临的两大发展瓶颈。人形机器人虽然在春晚舞台上载歌载舞,但其认知水平其实仅相当于3岁幼儿,面对“把药放进蓝色盒子”这类简单指令仍会困惑:它需要理解药片、盒子、颜色概念及动作逻辑的关联性。研发中,与老年人实际生活场景相关的数据十分缺乏。家庭环境中随意摆放的物品、突发性动作、方言口音差异等变量,几乎无法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而高质量数据的获取成本又十分高昂,数据短缺直接削弱了算法决策的可靠性,导致了其智能上的局限。

养老机器人价格居高不下与支付机制不完善是其普及的另一重障碍。机器人产品研发成本高,一些核心部件尚未在国内实现产业化,造成价格居高不下。比如,一副医疗康复型下肢外骨骼价格一般在15万元以上,这样的价格恐怕会让绝大多数家庭望而却步。而支付机制不完善进一步加剧了成本压力。虽然多地政府出台补贴政策,对特定人群购买养老机器人给予1000至5000元不等的补贴,但似杯水车薪。未来,若能将使用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畴,或形成租赁市场,或可让更多失能老人享受到该服务。

当机器人深度介入养老场景,伦理争议也将凸显。首要的便是情感真实性困境。比如,日本一款海豹型机器人在失智老人群体中引发了情感依赖,很多使用者坚信其具有真实情感。这让不少人质疑:算法编织的“定制化友谊”是不是对老人的系统性欺骗?更深层的冲突在于亲情替代危机。上海某养老院引入喂食机器人后,护理效率有很大提升,但有老人感慨“机械臂喂饭挺好,但还是比不上笨手笨脚的女儿”。这种反馈凸显了照护行为中蕴含的情感价值难以被技术替代。

面对机遇与挑战,持续推进养老机器人产业可持续发展,须构建技术创新、制度设计与伦理框架的“三角”支撑。具体来说,技术层面上推进“产学研用”联动循环,制度创新聚焦支付机制优化与标准体系建设,伦理层面则进一步探索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之间构建平衡点,明确“辅助而非替代”原则和“人机协作”理念,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的尊严。真正的“机器人养老”应是先进科技与人文关怀的共生体。

(作者:王素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中国造”与“中国购”何以同火(评论员观察)
中国好物圈粉海外的方式,越来越多了。今年夏天,中国厂家创新生产的移动分体式空调,安装简单、不用打孔,既契合建筑保护需要,又引领环保节能潮流,让许多原本并不热衷于买空调的欧洲人提高了购买意愿。除了价格实惠、品类齐全,如今的中国制造还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创新。最近,一位美国博主为父亲送上一顶中国制造的太阳能风扇帽,作为父亲节礼物,正在户外烧烤的父亲戴上帽子后开心得手舞足蹈起来。视频发布后在社交平台爆火,助

0评论2025-08-294

3D打印神经支架可用于修复脊髓损伤
科技日报北京8月28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研究团队首次展示了一种突破性方法,将3D打印、干细胞生物学与实验室培养组织技术融合在一起,为修复脊髓损伤带来了新希望。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先进医疗保健材料》。 据美国国家脊髓损伤统计中心数据,该国有超过30万人患脊髓损伤,目前尚无有效手段完全逆转由此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和瘫痪。治疗的主要障碍在于损伤后神经细胞的死亡以及神经纤维难以跨

0评论2025-08-292

医保影像云数据共享路径建设再提速
本报北京8月28日电 (记者孙秀艳)为加快推动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国家医保局全力推进全国统一的医保影像云数据共享路径建设。国家医保局信息显示,在各地医保部门的积极响应和高效协同下,医保影像云数据共享路径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截至2025年8月20日,全国已有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西藏、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共2

0评论2025-08-291

更多医疗机构将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
本报北京电(李洋雪)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的意见》,要求更多医疗机构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切实改善残疾人就医体验。  意见明确,医疗机构要设置符合标准的无障碍标识、无障碍停车位(含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设立低位服务窗口,设置无障碍卫生间。挂号、叫号、缴费等自助公共服务终端设备,具备语音、大字等无障碍功能,或保留现场指导、人工办理等传统服务方式。  意见鼓励医疗

0评论2025-08-291

让呼救者得到更快更专业救治(民生改善在身边)
“你好,广州120,是需要救护车吗?”  一天上午9时39分,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调度员梁雯婷接到了一通特殊的来电。在13秒的通话时间里,电话那头迟迟没有人说话,多次耐心询问也没有回复。“是误拨电话,还是有紧急情况?”梁雯婷内心正疑惑,电话断线了。  梁雯婷立即回拨,多次回拨后,电话再次接通,这次,听筒里传来AI语音播报的声音,反复说道:“你好,我是一名聋哑骑手”“你好,我是聋哑人”。梁雯婷的心

0评论2025-08-292